「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楊洪述是土生土長的小草壩人,自幼便與“天麻之父”周鉉教授結下了師徒之緣,學到許多關於天麻的種植技術,初中畢業後回鄉當了一名代課教師,那時候,村裡有些人開始種植天麻,但是由於種植技術的原因,天麻產量很低,當時他就在想,天麻的生長,肯定有一定的規律,1996年,楊洪述辭去了代課教師的職務,上山種植起了天麻。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楊洪述妻子說,“他每天都抱著本子和筆往天麻地裡面跑,隨時都去刨我(種下)的天麻來看,這三年以來,他記下的本子有兩尺來厚。”

終於熬到天麻的收穫期,楊洪述採摘的天麻,當時就賣了七萬多塊錢。

楊洪述妻子勸他說,“把這錢拿來好好修兩套房子,帶著兩個娃娃好好過日子。在這山上,就跟野人一樣,大人孩子都找不到吃的。”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但楊洪述選擇繼續幹,他還擴大了種植面積,沒想到在2002年採挖時,因為天氣一直不好的原因,天麻幾乎沒有收成,他很絕望,很難過。

妻子勸他,“甘願不做了,我帶孩子,你出去打工。”

但他覺得還是不甘心,他說,“為什麼?為什麼同樣的種植方法,會沒有收入?”

他想了又想,好像天麻種子種下去,六十到八十天這段時間,地裡有“白毛毛”的,三年後就能挖出天麻,沒有“白毛毛”的,就很難長出天麻。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他就想,會不會是“白毛毛”在起到什麼作用呢?乾脆來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找專家問個究竟。

專家研究後告訴他,這是一種寄生菌,對天麻的種子萌發有促進作用。

在專家的指導下,楊洪述將這種“白毛毛”寄生在樹葉上,取下來後再跟天麻的種子一起種下,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40到60天后,天麻的長勢很好。

隨後05年和06年,實驗也都非常成功,他們就將這種“白毛毛”命名為萌發菌。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萌發菌相當於嬰兒成長所需的母乳,而蜜環菌以前就有,這兩種菌與天麻種子放在一起種植,天麻種植的成功率就達到了95%以上,而且還縮短了一年的週期,緩解了對菌材的消耗。

2007年,楊洪述組建了專業合作社,生成萌發菌和蜜環菌,提供給當地的麻農。一季天麻,他們收入最多達到了三十多萬,帶動當地許多建卡立檔的貧苦戶。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後來,他又建了公司,將兩種菌提供給昭通市種植天麻的九個縣,現在的種植面積達到了五萬畝,產值大概在十五個億左右,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貧困戶步入小康,他也因此被當地的人尊稱為“天麻王”。

他曾說,“我現在的願望是,能將這種種植天麻的技術,推廣到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國能種天麻的地方,讓更多的人通過種植天麻致富。”

奈何天公不作美,苦到頭來終無甜,2018年7月,楊洪述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相信世間一定還有千千萬萬個像楊洪述一樣的“小人物”,他們或許聲明不顯,但都同樣造福一方。

“小人物”的故事|楊洪述,“天麻王”之名背後的辛酸

楊洪述妻子

(PS: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