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贊了3000年的「蒹葭」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深秋的海邊,夕陽徐徐西下,染紅了整個的天空,一抹晚霞,從海上升起。

陣陣海風吹來,岸邊的蘆葦,隨風飄蕩。這熟悉的蘆葦,隨處可見的蘆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蘆葦,卻被人詠贊了3000年。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千百年來,我國古代人們通過蘆葦來抒發春去秋來的時序之感、江湖流轉遷徒的漂泊之感。蘆葦,在古代被稱為“蒹葭”。在《詩經.蒹葭》中寫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歷代的文人墨客,把蘆葦都比作思念之物,唐代詩人杜甫在《蒹葭》中寫道:

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

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

體弱春風早,叢長夜露多。

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江河湖澤、池塘溝渠沿岸和低溼地,各種有水源的空曠地帶,常以其迅速擴展的繁殖能力,形成連片的蘆葦群落。秋日到來,蘆花隨風飄蕩,蔚為壯觀。在許多人年輕的記憶中,總會飄起蘆葦飄蕩的情景。

蘆葦雖然普通,可是,如果巧妙的種在公園湖邊,開花季節特別美觀。細數起來,蘆葦不僅美麗,還有很多價值。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蘆葦不僅可造紙、建材等工業原料,根部可入藥,有利尿、解毒、清涼、鎮嘔、防腦炎等功能,除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以外,蘆葦還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大面積的蘆葦不僅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所形成的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也為鳥類提供棲息,覓食,繁殖的家園。

不過,在歷史上,對於蘆葦,也不完全都是贊同。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改造我們的學習》。在文中,毛澤東引用了一個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以此批評那些“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這個著名的楹聯,出自明代著名大學者、34歲就任《永樂大典》總編纂的解縉先生筆下,用蘆葦的特點來寓自以為是的人,也是十分恰當。

夕陽下,再仔細看看這片蘆葦。蘆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一些西方人眼裡,同樣有詩意。

法國天才的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這其實是一種詩意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蘆葦般脆弱而優美,低頭而輕鬆,沉思而快樂。

2018年10月11日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原創:夕陽下隨風飄蕩蘆葦,竟然是被讚了3000年的“蒹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