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鄉村振興帶頭人」講述「柑橘之鄉」易家河發展史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施奕如、劉瑞芬報道: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鄉村旅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發展鄉村旅遊是實現鄉村振興、農民致富、農業轉型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徑、重要引擎。

作為“桔子之鄉”的永修縣柘林鎮易家河村作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寬裕”的總要求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26日,在2018年中國·永修首屆鄉村旅遊文化節暨第12屆易家河採桔節期間,來自中央新聞網站、全國商業門戶網站、省級地方新聞網站50餘家媒體記者編輯對話三位“鄉村振興帶頭人”——柘林鎮黨委書記柯園龍、易家河村黨委書記李智和農民代表倪新華,暢談鄉村振興新實踐、新業績。

三位“鄉村振興帶頭人”講述“柑橘之鄉”易家河發展史

柘林鎮黨委書記柯園龍接受記者採訪 敖玉龍攝

央視網記者:請問柯書記,你怎麼理解鄉村振興?柘林鎮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是怎麼扶持、壯大產業發展的?

柯園龍:目前,主要涉及農業和旅遊業。農業包含楊桃、葡萄、草莓、火龍果、有機白茶的種植,大雁和娃娃魚的養殖以及對柘林湖的野生魚和高山的野生菜(如香菇、木耳、竹筍、橛菜、羅漢菜等)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旅遊業包含民宿和農家樂,發展4家4至5星級賓館、50餘家民宿及60家農家樂。

並將把廬山西海打造成運動休閒基地,引進省體育局跳水、游泳、射擊三個中心項目落戶柘林鎮,水上運動中心和小球中心項目正在洽談。

光明網記者:剛剛聽了柯書記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方面的介紹,非常讓人振奮,也瞭解到柘林鎮產業發展中旅遊是“王牌”產業。請問是如何實現旅遊、生態與經濟效益共贏的呢?

柯園龍:柘林鎮主要圍繞一湖水、一條溪、一泡泉、一棵樹、一條魚、一桌飯,做好山水、旅遊文章。

一湖水即柘林湖、一條溪指即桃花溪(將軍峽)漂流、一泡泉即廬山西海溫泉酒店、一棵樹即柑桔樹、一條魚即柘林湖的魚、一桌飯即農家樂餐飲,形成“春遊湖、夏漂流、秋採桔、冬泡泉,一年四季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四季宜遊的格局,每年接待遊客160萬人次。

中國旅遊報記者:昨天來到易家河村,印象非常好,道路暢通、衛生整潔,空氣清新。作為鄉村振興具體的落腳點,易家河村在做大做強產業有什麼好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呢?

李智答: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發展起來的,易家河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與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

過去的易家河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偏遠山村,臨山無產、鄰水無漁、耕地人均不到一畝,自從分田到戶後,村民開始試種柑桔,經歷了“散戶種植”、“規模化擴展”、“農民抱團合作”,一直到現在由村委會主導的“農旅融合”。轉型艱辛,改革艱難,之所以能發展壯大,得益於四句話:跟緊政策、跟上時代、團結拼搏、敢為人先。目前,易家河人均收入已達2.8萬元。

三位“鄉村振興帶頭人”講述“柑橘之鄉”易家河發展史

易家河村黨委書記李智接受記者採訪 敖玉龍攝

騰訊網記者: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實現鄉村振興,帶動村民致富。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能不能分享一下更具體、更詳細的好做法、好經驗呢?

李智:任何事務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易家河擁有先天的資源優勢,一級的水質、一級的空氣、完備的森林植被、金獎的有機柑桔是易家河旅遊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如今的農村市場已不是單純的農產品買賣市場,將農產品資源整體包裝進入市場,將單個農民合作組織,再次統一起來,品牌化經營,規範化生產,利用廬山西海風景區得天獨厚的旅遊客源,不斷擴大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三位“鄉村振興帶頭人”講述“柑橘之鄉”易家河發展史

農民代表倪新華接受記者採訪 鄧丹攝

江西手機報記者:你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參與者、見證者。請倪新華同志能不能談談你的體會?在鄉村振興發展中,你是怎麼走上致富道路的?

倪新華答:1969年,我移民到這裡,村裡的發展歷歷在目,近年來,易家河村全體村民團結互助,起初,我從浙江引進幾棵桔苗來試種後,桔樹成活率高,果實豐碩,非常適合易家村的氣候和土壤,在鄉政府的號召下全鄉種植,柑桔面積逐年增加。目前,每家每戶少則幾畝,多則十幾畝,僅靠柑桔,一年收入便達二十餘萬,村委會正號召全體村民進行柑桔品牌大整合,同時進行民宿改造等,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帶動農村經濟,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