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林散之先生1898年生於南京。

他天分極高,青壯年時期不被名氣所累,寒燈苦讀數十年,大器晚成。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林散之先生(1898—1989)

啟功、趙樸初二位先生稱讚林先生的詩、書、畫是“當代三絕”,被譽為““草聖”。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林散之先生作品,草書杜牧《山行》詩

林先生在青年時期的漫遊經歷滋養了他的氣、韻、意、趣,讓他在藝術造詣上達到了超凡的境界。

1934年,37歲的林散之遵從黃賓虹的教導,為師教化,飽覽山河勝景,遊覽中原名山。

他孤身一人,行程萬餘里,作畫800餘幅,作詩歌近兩百首,可謂之壯遊!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1936年《旅行雜誌》第10卷第7期封面

本文記述了林散之先生從漢中徒步前往成都的旅程,原標題是《漫遊小記(五)》。

本篇文章、遊覽中的畫作都發表在1936年的《旅行雜誌》第10卷第7期上。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漫遊小記》

一、漢中

餘於國歷六月十八日抵漢中。明日,張漢別餘去。

始,張漢以伴餘入太白,似非偶然,仍欲夥餘入蜀,遠覽青城,峨眉之勝,餘以入川時日不定,未敢許之,遂怏怏去,意良不忍也。

午後,持秦子明函,出城防第四師範校長趙炳生,炳生因放暑假,未遇。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漢中城牆

復入城,訪趙葆如、王叔玉二先生,葆如為職業學校校長,而叔玉任理科教授,均循循長者,相見甚喜。

葆如久客上海、北平,能交黃賓虹先生,藏其畫數幀,用自矜貴,知餘出其門下,益相敬重,邀餘移居校內,其推愛之情可欽也。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眺望漢中原野

漢中為陝西南重鎮,境內之地多肥壤,多種稻之田,實為盆地,而四方乃崇山峻嶺,掩蔽霄漢。其北為陳倉道,乃通陝大道,其南為金牛道,乃入川險途,均崎嶇路也。

餘至漢中,歸心已急,兼之入川道路,消息不明,跋涉艱難,生死未卜,遊興遂大沮。擬由漢水至老河口,順襄陽轉武漢而歸,豈知漢中至老河口亦一千五六百里,時漢水正涸,不通舟楫;即漢水漲時,亦兇灘荒水,險急不可下。

左右思維,不如仍由此入川,於事雖難,於計為得;其路雖險,其遇必奇也。於是遂決計入川,託叔玉,葆如千方設計,以助餘行。

連日託叔玉、葆如訪問入川道路,均無從得消息,葆如謂:“數年來,劍閣為赤匪所據,川陝往來斷絕,近匪雖退守鎮巴,而途中艱險,伏莽縱橫,至為難測,非偵察明白,覓妥人伴君去不可,勿亟亟也。”

餘悶損,私念今至漢中,入川已近,只一千四百餘里,豈知道路艱苦,音問阻隔,較由江南入川更甚,此真出餘所料矣。

目極連雲,心遲鳥道,緬懷千里,我思如何。

數日內叔玉、葆如以不得入川消息,為餘躊躇,餘焦念甚,無賴,邀王叔玉遊夫子廟。

1934年自漢中至成都,一路徒步的壯遊

漢中街道

夫子廟在職業校旁,近闢為民眾教育館。殿陛壯偉,整理有方,而收藏新舊書籍數千種,為陝西諸縣所僅見。

漢中以多山、故館中蓄野獸甚多,多熊豕虎豹、豺狼狐狸之屬。餘於熊圈中聞熊嚎,始驚在太白時,夜中所聞者熊也。因將前日所遇示叔玉,叔玉大駭動色,悚息久之。

在漢中留六日,無從問入川路。一日,行巷中,見旅店曰“四川老店”。私謂既稱四川老店,其入川消息或能知也,因入問之。

店中人曰:近無人來,能去與否未敢知。

明日復往探,適有姜姓者,方自廣漢來,叩之,曰:劍閣原有兵火,現已於二月間退去矣!

餘聞言大喜,急返校,央叔玉賃僕伴餘去。

未完,

如需閱讀完整版,請添加

手機wei號:終南山故事

bookb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