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功就要理解這14條準則

想要成功就要理解這14條準則

情感的港灣

相約每晚6:00,做一個悟心之人

積極的沉默

積極的沉默非常重要,因為一般人喜歡走極端,要麼就沉默,要麼就嘰嘰喳喳。能夠做到積極的沉默的人,無論是智商、情商還是社交商,一定與那些只會沉默或者只會嘰嘰喳喳的人不一樣。

教育≠獲得技能

小孩一歲半就會說一門語言,但是他對這門語言是如何運行的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他不懂語法也不懂詞法,更不懂很複雜的什麼“的得地”。這就說明教育很多時候是教會人們各種的知識,而不是如何獲得技能,這是教育非常大的缺失和偏頗。

內心從容的力量

當我們能夠看到事物的全然景象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內心中保持從容。這種從容會幫助我們用一種巧妙的機制,把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是傷害性的、侮辱性的東西轉換成有助於自身的力量。當我們掌握了這種機制之後,天下就沒什麼事情能夠真正傷害到我們,很多破壞性的力量也都能夠轉變成建設性的力量。

定力 VS 不確定性

一個人不管面臨怎樣的不確定性,頭腦的清醒和意識的連貫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不確定恰恰要求內在的確定性(定力)來應對,以頭腦的昏亂、飄忽、瘋狂來應對不確定性,其結果是相當確定的——徹底的毀滅。

增強信心的法則

信心是盲目樂觀與極度絕望之間的一種微妙的中間狀態。我們常常把鼓舞信心叫做“打氣”、“加油”,好像信心是一種可以自外向內輸入的能量。但我們無數次看到,無論上場前教練如何給選手“打氣”,無論比賽中拉拉隊怎樣給選手“加油”,最後的結果都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原因很簡單,機械故障是不可能通過給機械“加油”來排除的。當電腦染上病毒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通過給電腦輸更多的電,或者提高CPU的性能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唯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排除故障”、“查殺病毒”。

“戰略遠視症”

當我們有了一個好到讓我們自己都吃驚的創意或理念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時機的重要性。我們很容易患上“戰略遠視症”——對遠處的東西看得特別真切,而對近處的東西反而看不清楚,或不願意仔細看。這種病症很容易把我們帶入某種市場幻覺中不能自拔。

理智的陷阱

在特定的範圍內,理性對於感性的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如哲學家們一再強調的,理性不等於智慧,而智慧始於意識到理性的限度,意識並關注理性所鞭長莫及的領域。理性一旦越過這個限度,就會陷入“致命的自負”和“理性的瘋狂”之中。

個人和企業智商的高低在很多時候直接影響競爭力的高低,但智商本身從來不等於競爭力。高智商的企業之所以犯下愚蠢的錯誤,往往在於它們過分倚仗自己的智商,手裡拿著理性的釘錘,看什麼都像釘子。

窮人心態

窮人心態是什麼呢?第一個,首先要即時回報,我付出的馬上就要回報。第二,對於眼前不是顯而易見的財富、承諾,他是不相信的。第三,他不願意為了可能並不那麼可靠的一個東西,把現在的已有利益捨棄,投入到那樣一個事情上面去,這就是窮人心態。

有壓力才有幸福

有人會說,競爭如此激烈,業績的壓力如此大,幸福不過是一種侈談。這是對幸福和競爭的雙重誤解。競爭並非必然是不幸福的根源,相反,在很多時候,競爭常常是幸福感的來源。否則,不會有這麼多人熱衷痴迷於體育運動。競爭也並不一定意味著血肉橫飛,真正的贏家常常是兵不血刃。

當弱者對話強者

強勢的一方的基本訴求是事實的正確性,弱勢的一方基本訴求是姿態的正確性。雙方在互不承認對方說話的前提下據理力爭,紛爭和傷害由此產生並愈演愈烈。

“拖延症”從何而生?

“最重要的事情被迫在最後匆匆完成”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它來自於一種習慣性牴觸和迴避當下的心理習性。在不得不完成的命令與儘可能迴避的心理需求的雙重支配下,人找到了一種逃避當下的心理策略——關注一些與當下事物有某種相關性但並不實質相關的事,將大量的時間和心思放到上面,務虛性地“執行”理智下達的命令,用這種務虛性的忙碌來自我安慰。

強盜邏輯VS強者邏輯

強盜邏輯是弱者的能力。強盜邏輯跟強者邏輯完全相反。強盜邏輯就是破壞規則,在不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競爭,用一種非常卑劣的、很無能的方式戰勝別人,這叫強盜邏輯。而強者邏輯就是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征服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強者。不道德其實是一種弱智的表現,是一種能力低下的表現。

庸人自擾

我們之所以不能抽身出來看自己,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庸人。庸人容易自擾,他會被各種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嚇破膽,或者用近乎迫害妄想症的方式讓恐懼不斷騷擾自己。

目標&方法

能成事兒的人,是保持目標,不斷地在改變方法;

不成事的人,是保持方法,不斷地改變目標。


想要成功就要理解這14條準則

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