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和霾被吹散後 到底去哪兒了?

10月12日開始,華北多地出現一輪霾天氣,天地間灰濛濛一片。昨天,京津冀多地普降小雨,今晨部分地區又出現了大霧,能見度不佳。

從視覺上,霧和霾都會讓能見度變差,看起來白茫茫一片。但從汙染角度,霧和霾差別很大,霾≈空氣汙染,霧≠空氣汙染。霧是很多小液滴組成的,它的微觀成分為水。霾是由大氣中的塵粒、鹽粒、煙粒等等固體的顆粒物組成,它的顆粒物非常細小(比組成霧的小液滴還小),其中就包含那些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也就是常說的PM2.5。

當夜間氣溫低,空氣溼度大,水汽飽和時出現的霧一般都是乾淨的。比如10月5日早晨,北京雨後出現大霧,空氣清新,日出後霧很快消散,天空湛藍。但如果霧是在霾的基礎上出現,這個霧往往是“髒霧”,也就是以霾的顆粒物為凝結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霧。

霧和霾從哪兒來?

2010年以前,霾和PM2.5對我們來說還像生僻術語一樣陌生。這幾年,你說你沒吸過霾防過PM2.5,別人都不信你是中國人。為什麼短短几年之間,它們變得如此嚴重,普及速度堪比傳染病?

霧和霾,原本都是自然現象,但如今人為因素成了不可忽視的誘因。構成霾的元兇PM2.5,主要來自工業汙染、汽車尾氣、冬季取暖等等人為活動。在空氣流動性較好時,有利汙染物擴散,就不易出現霾。但是當自然條件變差,出現靜穩的天氣形勢(靜是水平方向風小或無風,穩是垂直方向對流活動弱),就容易形成霧和霾。因此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天氣靜穩時汙染物容易堆積,PM2.5的濃度會上升。

目前,華北地區多是霧和霾混合出現,夜間以霧為主,白天以霾為主。在霧和霾混合的情況下,溼度大,空氣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又會轉化為硫酸鹽,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霧的凝結核,這種“二次轉化”使霧和霾源源不斷地產生。

被吹散後,它們去哪兒了?

昨天(15日)夜間開始,受降雨和弱冷空氣影響,華北地區霾開始減弱消散。冷空氣是怎麼做到的,霧和霾去哪兒了?它們“上天入地”了。

風和雨通常是我們對冷空氣的真實感受,它驅霾散霧靠的也正是這兩把手。降水會淨化空氣,這個在氣象上就叫溼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氣中的髒東西洗刷到地面,減少懸浮在空氣中汙染物顆粒的濃度,讓霾入地。因而雨雪過後,空氣清新。

風則是讓空氣活過來的動力。霧和霾都是處於近地面層幾十米到幾百米厚的天氣現象,而整個大氣對流層有上萬米高。當冷空氣靠近,它前鋒附近的上升運動(即垂直方向的風)會把PM2.5帶到更高層的大氣。除了垂直方向的風,還有水平方向的風,偏北風會把乾淨的空氣(春季有沙塵時除外)帶到華北,也不排除華北地區的PM2.5擴散到其他地區,使得當地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

這就好比原先體育課集中於操場的一個班,下課後分散到了學校的各個角落,而且還可能處於不同樓層,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區,這樣在一個單位體積內PM2.5的濃度會快速下降。

總之,冷空氣一來,靜穩條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釋,霧和霾也就消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