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小禾閱讀有個不錯的會議室,我們經常會坐在一起討論些與教育相關的話題。有時聊得很具體,一個什麼樣的活動能讓孩子們鍛鍊到思維能力;有時也扯得很遠,大談當下的教育環境,或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

其實我比較害怕聊那種很大很遠的話題,因為“細思極恐”,又無能為力。未來的路既長且遠,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們,我們又做的夠不夠?

不知道。

和家長一樣,我們也有困惑和焦慮,一直不停地探索,思考一些很根本的問題,比如,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應該回歸人性,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說,教育確實是反人性的,目的在於馴服人類天性中的野蠻和懶惰……似乎沒有一個特別完美的答案。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一個人可以放飛天性,自由生活,也可以自律自控,主導生活;可以有著絕頂的聰明,也可以簡單、愚蠢但快樂,都沒有錯。生活沒有統一的標準,人們更應該學會的,是怎樣做出不令自己後悔的選擇。

而現代社會,人們已經有了很多選擇的自由,只要不違背基本原則,你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那樣生活,都沒有問題。只是到了教育領域,這個寬容度就變低了。

課堂上,認真聽課是學生唯一正確的選擇。無論好老師或壞老師,總希望得到一批配合度高的學生。為了課堂“效果”,老師常用獎勵來“誘惑”孩子,或用懲罰來“警示”那些不配合的孩子。獎懲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教學手段了,雖然最近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太提倡這個,但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就真的少不了。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可是這件事也不能細想,想多了有點嚇人。你看,全班幾十個孩子,要讓他們的思維像羊群一樣,全都跟著老師的指揮統一移動,這本身就不是件難度係數很低的事兒吧?而且我在想,這樣的統一指揮,真的沒問題嗎?

一個被窗外小鳥吸引了注意力的孩子,真的不如那些渴望獎勵、舉手答題的孩子嗎?如果那個走神的孩子,正在頭腦中勾畫一個比課堂知識更豐富多彩的世界呢,老師該不該打斷他、呵斥他呢?更重要的是,他在做那件事的時候,全然不需要“獎勵”來誘惑,是純然的自發,或許稍稍引導,就會變得更精彩……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我們的教育,大多關注不到這樣的點,很令人遺憾。除了遺憾,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如“羊群”一般聽從指揮的孩子。那些孩子如此聰明,能快速思考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獲得讚美和分數。他們也深知老師的“套路”,因而套路之外的要求,有時就不樂於接受,除非老師用新的獎勵來“誘惑”他們。更甚至,在一些時候,獎勵也會失靈,老師要用競爭的方式去刺激他們,他們才會鼓起學習的幹勁。

因此,我會不由得想,這些孩子們除了學習知識,會不會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一套條件反射式的行為模式?行動——獎勵——行動——獎勵,有獎勵才有行動,可如果哪天獎勵沒了,他們還會行動嗎,他們還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嗎,他們會不會不知所措,甚至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呢?

不知道。

我們熟悉的教育,常以培養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作為家長,我們的擔憂也常圍繞著孩子所學的知識技能夠不夠豐富和優秀,能力水平是不是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而不怎麼關心其它方面,像是孩子能不能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沒有獨立做選擇的能力……因此有人說我們的教育只有“教”,沒有“育”,是有道理的。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我們之所以越來越覺得,教育是一件高深的事,那是因為“教”確實是高深的,因為不高深的知識都不必老師來傳授。而“育”,也就是育人,則是簡單通俗又亙古不變的,就兩個字“啟迪”。啟迪孩子去觀察,啟迪孩子去思考,啟迪孩子去行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用提問的方式來啟迪年輕人,是“育”;海倫·凱勒的家庭教師用極大的愛心和耐心教會小海倫讀書、寫字,也是“育”……這些教育的核心都不是知識教得好不好,而是一種面對生活、面對世界的態度。

“育”要比“教”難得多,因為無論多高深的知識,都可以量化,只要一道題目就可以檢測“教”的成果;而“育”是無形的,不確定的,它的過程潛移默化,成果要日久才能顯現。

一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自我追問

不過在漫長的人生中,受到啟迪的心靈,會獲得更多的內心力量,使人們能以自己的方式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而從未受到過啟迪的心靈,就要使人經受更多的痛苦和歷練,從生活的教訓裡得到啟迪。從這個層面來講,“育”似乎又比“教”更重要。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像是自己為難自己一樣,不斷追問,又彷彿高瞻遠矚地,要把孩子打造成無所不能的“未來鬥士”,是不是依然只看到了“教”的層面呢?或說,我們小瞧了接受教育的對象——孩子,不認為他們僅僅受到啟迪,就能自己解決問題。

作為一個老師,或許我也習慣了站在講臺上來“教”,那作為一個家長,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