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時,騰訊將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30歲時,騰訊將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2014年11月,亞馬遜發佈的Echo開創了智能音箱這個產品品類,一舉成功,最高時獨攬市場份額超過80%。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谷歌從追趕實現了反超。這當然還不是終局。蘋果HomePod智能音箱在今年2月發佈後勢頭強勁,很有可能在接下來幾個季度裡,再次改寫智能音箱的市場格局。

逆襲的現象在科技圈中並不鮮見:當年IBM發明了PC,後來是惠普做大,又被戴爾反超;蘋果十年前開創了智能手機,蘋果幾乎就是智能手機的代名詞,但市場份額在今年第二季度被華為反超,並且華為接過創新的接力棒,正在引領AI手機的進程;fitbit是智能手環的鼻祖,但是後來被小米反超,如今被遠遠甩在後面……

創新型市場總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影響,在不確定中前行。

回到主題,聊聊最近的熱門——騰訊。

最近連續幾篇關於組織架構調整傳聞的報道,將業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這家互聯網巨頭身上。傳聞大致的意思是:騰訊將獨立一個以騰訊云為基礎的新BG,將“互聯網+”相關業務合併,大概率是針對To B業務設立一個新的組織架構。當然,幾篇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站在為騰訊“謀劃”未來戰略的高度,針砭騰訊現有組織架構的弊端,騰訊ToB業務沒有機會,甚至質疑騰訊沒有ToB基因等。

在這個熱點下,懂懂筆記嘗試站在一個辯證的角度去分析最近對騰訊的批評,並順便暢想一下騰訊未來10年的樣子。

騰訊有沒有ToB基因?

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名片,騰訊在社交、視頻、遊戲等領域打造了QQ、微信、騰訊視頻、王者榮耀等太多劃時代的互聯網產品。而依託開放的生態建設,騰訊還在電商、出行、O2O等面向C端的消費互聯網領域,建立了很強的競爭壁壘。反觀騰訊組織架構變動的傳聞引發的揣測,則主要是進入產業互聯網階段後,騰訊還能不能在B端延續在C端的競爭力。甚至這種揣測中還透露著一種騰訊沒有To B基因的論調。

之所以外界會有這樣的一種聲音,懂懂筆記認為是因為騰訊To C的業務表現太搶眼,與每一個用戶關係密切,而大家對騰訊ToB的業務並不熟悉,才會有這樣的觀點。

先看技術。騰訊是一家技術導向、產品思維的企業,在QQ、微信、遊戲等業務都是跑在雲上的業務,並且對雲技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說QQ、微信、遊戲就是騰訊雲最好的磨刀石,雲的基礎能力已經非常強。

騰訊上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是在七八年前,調整是依據產品文化而誕生的,小團隊,快速創新,技術攻尖,團隊間賽馬機制,這樣做的好處恰恰鍛造了騰訊的技術優勢。比如決定未來B端競爭的關鍵技術——AI,騰訊擁有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微信AI團隊等內部頂尖AI團隊,這使得騰訊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這些技術落地到行業應用,將會加速行業智能化的進程。

其實,從騰訊2011年定下開放平臺戰略開始,騰訊就將自己的技術能力開放出來服務於創業企業。後來,在互聯網向傳統產業滲透的過程中,馬化騰又是最早提出“互聯網+”理論的,掀起了“互聯網+”的大討論。從那個時候開始,騰訊就一直在幫助傳統企業、政府客戶進行互聯網化的改造。

而這幾年的發展中,騰訊雲在視頻、遊戲領域都是市場第一,這兩年在大力拓展金融、醫療、電商、旅遊、移動應用、政務、在線教育等領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除了騰訊雲,企業微信、騰訊文檔、公眾號、小程序等業務,也已經構建了初步的企業生態。

這麼多年以來,騰訊服務了數以萬計的企業客戶,並且在一些行業已經取得了領先的地位,所以說騰訊沒有2B基因的人,或許只是被微信的強大障住了眼?

在懂懂筆記看來,騰訊有2B的技術,也有2B的基因,只是需要在關鍵的時間點上,重新梳理2B業務,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個拳頭上。

騰訊ToB還有機會嗎?

創新型的市場中開創者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

一項創新技術被市場接受的過程:創新採用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採用者,晚期採用者,落後採用者。從創新採用者向早期採用者過度時,只是創新技術在市場上的認知階段,從早期採用者向早期大眾過度的時候,是市場的一次爆發期。而通常這個時候,也是技術、產品相對開始成熟的時候。戴爾PC、小米手機、華為IT業務,都是在這個階段切入市場,獲得的成功。

雲計算是典型的創新型市場。

亞馬遜是公有云的開創者,當初它做公有云的初衷將平時閒置的富裕算力提供給其它中小企業使用。也正是這樣的初衷,我們知道第一代公有云以存儲、帶寬、算力等基礎設施為主,目的是幫助企業降低使用成本。

近兩年,公有云的基礎設施進入了成熟期,公有云迭代進入2.0階段。在公有云的2.0階段來看有這樣幾個特徵:

第一:技術,從存儲、帶寬、算力等基礎設施向大數據、AI升級;

第二:客戶,從以互聯網企業為主向大型的傳統企業、政府客戶過度,對社會的影響程度更深;

第三:價值,以前是幫助企業節省成本,未來是幫助企業升級、轉型,創造價值。

第四:市場,開始進入普及階段,處於爆發期的臨界點。

所以說,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客戶使用上,公有云都正在進入新的階段。這種行業的迭代期,就是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

在中國公有云市場,阿里一家領跑了9年,騰訊、百度都入局較晚,華為則是在去年才正式進入,這幾家的市場份額與阿里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從2010年入局以來,處於市場第二位騰訊雲始終對勁敵阿里雲步步緊逼。

雖然市場份額尚有差距,但是公有云還沒有到中局,誰又敢預言終局?

根據前不久國際領先行業研究&諮詢機構Forrester發佈《2018年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Wave報告》顯示,騰訊雲憑藉優秀的產品服務能力、前瞻性戰略視野,突出的市場表現,以3.76分的綜合評分位列中國廠商第二名,成為本次評估的領導者廠商之一。

而在騰訊近年來公佈的財報來看,雲計算收入持續穩健的高速增長,在遊戲、視頻、電商、O2O、金融、智慧零售等領域中都在持續發力,並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地位。

回到文章開頭的觀點,騰訊恰恰還是一家有著逆襲“基因”的公司。騰訊的QQ晚於ICQ,但是QQ成了,ICQ消失了;騰訊不是最早做視頻的,當初也不被業界看好,但是今天騰訊視頻儼然已成了行業的領頭羊。

所以,對於騰訊To B業務,不用悲觀,以騰訊的技術基礎、客戶基礎,相信以騰訊云為核心的To B業務都會有很大看點。

騰訊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

2016年7月,基本不為業務站臺的馬化騰出人意料地出現在雲+未來峰會上,第一次對外闡釋騰訊雲的地位,“騰訊不是把雲作為一個獨立的業務來考慮的,而是作為整個平臺戰略去考慮的”。他還定調,“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第一要素就是雲。

之後的兩年,馬化騰繼續站臺雲+未來峰會,還分別提出了“雲是產業革新的源動力、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人工智能的強載體”、“數字經濟時代,用雲量是重要經濟指標”等重磅觀點。去年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前夕,媒體統計馬化騰對外發出公開信發現,這封公開信竟然有23次提及雲。

這些不同尋常的信號,似乎為騰訊的未來發展勾畫出輪廓——在產業互聯網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騰訊正在力圖把消費互聯網領域中建立起來的絕對優勢,轉化成未來產業互聯網中的勝勢。

來自騰訊內部的聲音也表示,連接一直是騰訊的核心戰略,在連接人、連接數字內容、連接服務後,騰訊下一階段的使命就是連接產業,用騰訊的科技能力去服務產業的數字化升級。這是騰訊自我進化的必然結果,也是騰訊的社會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架構上的諸多討論也講出了現階段騰訊在面向B端業務時的一些問題,但作為一家擅長自我進化的公司,來自內部的自我反省甚至比外部的熱炒要早很多。

在去年年底的騰訊員工大會上,馬化騰曾經說:“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地梳理”。

如果說騰訊以前的組織架構,就像是游擊戰,由小部隊一個點一個點去突破、剿滅。而未來騰訊ToB集團軍,把分散在騰訊內部的數據、技術整合作戰。

從去年年底馬化騰的表態,到今天傳出組織架構的變化,雖然騰訊官方的態度一直是“不予置評”,但很顯然,這種變化正在醞釀中,而這樣的戰鬥力也一定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