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0月30日,享譽華人社會的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逝世,享年94歲。11月1日晚,盤古智庫於北京舉辦金庸先生追思交流會,共同追思金庸先生,再溫武俠歲月。出席本次活動有企業家、經濟學家、媒體總編輯、政府官員、學者、主持人等近二十人,會上大家暢所欲言,討論十分熱烈。

在追思會上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表示,金庸先生不僅對他個人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的典型代表人物。從金庸先生人生經歷與影響力的角度看,紀念金庸先生也是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本文系易鵬理事長髮言實錄整理。

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易鵬 盤古智庫理事長


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我認為有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陪伴。金庸先生的小說陪伴了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時光,我們很多人講起金庸都會想起自己過去的點點滴滴,所以才會有人在分享自己與金庸小說的故事時說,在拿起金庸小說的一瞬間,他彷彿回到了另一個時空,進入另外一個語境,回到了從前。


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第二個維度,我認為看待金庸要從社會政治媒體等維度來分析。如果我們要挑選改革開放40週年的代表人物,金庸絕對是其中別具標誌性的一個。40年來,金庸社會影響力的變化,社會對金庸作品的接受現象,包括心態上的變化過程,體現著中國改革開放和時代的進步與變化。在金庸作品引入大陸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時代背景就是我們那個時候接觸的文化作品大多帶有很濃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氣息,像金庸的這類武俠小說與港臺文化明顯供給不足,加上那個時代還沒有互聯網,大部分的都是通過報紙或者書籍接觸外面的世界。

第三個維度,也是我重點想講的維度,就是金庸帶給我們的價值觀。金庸的小說盡管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價值觀上區別不大。我認為金庸小說有五個基本的價值觀。

第一個價值觀,我認為就是情感觀、愛情觀。金庸的小說裡描繪了很多愛情。我認為金庸小說的愛情觀就四個字——心心相惜。金庸小說中的愛情與利益無關,不管是張無忌和趙敏,還是郭靖與黃蓉,或是楊過和小龍女,強調的是忠於內心,不忘初心,我認為他表達的愛情觀是純粹的。我們看《神鵰俠侶》裡楊過和小龍女這一對,儘管小說裡楊過的斷臂和小龍女失身使他們的愛情充滿了遺憾,而“姑姑”和“師徒”在傳統文化中也有悖倫理,但我們仍然為這份充滿殘缺美的愛情而動容,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遵從了內心的力量,這一隻也體現在金庸自己的人生當中。從金庸寫的作品裡,從他自己面對愛情的處事過程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純粹的愛情觀。

第二個觀他裡面描繪了很多種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兄弟觀,尤其是段譽、虛竹和喬峰。這三個人是截然不同的人物,他有意識的選了三個性格和人生軌跡迥然不同的人物,金庸筆下的兄弟觀我個人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要“對得住你”,這就是俠義。在金庸的小說裡,做小人都沒有好下場,金庸的武俠世界裡,總有一個良心在支撐,這就是理想中“江湖”的樣子。

第三個觀就是民族觀,我認為金庸的民族觀相對梁羽生而言,比較中性。金庸的每部小說裡由不同的人來表述民族觀,但是總體來說,這種民族觀是和而不同、包容共生的。因此我認為金庸先生的民族觀,現在對於我們指導民族工作都還是很有價值的。金庸小說裡的民族政策避免走極端,你看韋小寶搞統戰都統戰到俄羅斯公主那去了,對蒙古和西夏的描寫也沒有標準的評判說這是壞人或壞地方,他筆下很多人物他都是站在一箇中立的角度來勾勒的。

第四個觀也就是歷史觀。

對金庸作品中的歷史觀,我認為可以從幾個關鍵的案例來看,第一個就是喬峰他父親的死,他最終也不追究帶頭大哥究竟是誰,就喬峰對歷史的觀點看,總體而言是尊重歷史的情況,不宜簡單狹隘的看待。我認為金庸的歷史觀既不是虛無主義也不是狹隘主義。我認為我們現在很多歷史觀過於狹隘,盯著一個事老放不下來,在喬峰對待他父親之死的這一幕中,體現了胸懷,放了下來,這是金庸給我們傳遞的歷史觀。

第五個觀是善惡觀。金庸的小說在總體上是遵從了“好人有好報,壞人不長久”這個基本的價值觀的。儘管長久的壞人也不是完全沒有,但基本是非觀念還是要有的。

易鵬:金庸先生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認為金庸小說這五個觀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價值觀,到今天來看仍然是不過時的,是主流的,是正能量的。金庸是把傳統文化好的一面陽光打到了我們身上。如果拔高一點,可以說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共鳴共生。

我們做人做事也需要這麼一個基本的價值觀。為什麼說金庸的小說能有這麼大的感染力,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價值觀跟我們有共鳴,而且發揮了引領的作用。金庸不單純是小說家,他還寫了很多評論,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體系。

另一個角度我想講的金庸的時代的背景,我們要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錯的,換而言之就像我們今天來看改革開放做對了什麼?我們要堅持住,這個毫不能含糊,我經常看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齷齪的嘴臉,就比如告密者文化。我經常講如果不能做好人,但至少作點惡也是好的,或者別給壞人鼓掌,我們做人的底線還是要有的。所以我們紀念金庸,也就是紀念改革改革開放40週年。沒有改革開放金庸的小說也進入不了大陸市場,我們也不知道金庸是誰。

第三個角度我們回到金庸創作中,我們每一個人還是要有一點特長,要有工匠精神,要沉下去做些事情。所以我一直認為寫一本好書,作一首好詩,醞釀一篇好文章,為國家出一個好主意,可能比做多大的官,賺多大的錢更有價值。

我認為,對於今天我們這些人而言,70、80後已經年近不惑了,我們剩下的時光也需要昇華一下。物質主義需要有,但是未來能讓你充滿陽光激情快樂的東西,除了物質主義外,更要有精神的層面。金庸先生雖然去世了,他的作品與價值觀仍然影響著我們,因此我們今天這麼多人願意聚在一起,我認為就是這種精神世界煥發出的凝聚力。最後我提議,我們共同舉杯,緬懷金庸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