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

教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帶有教師強烈的個人色彩。但常言道“萬變不離其宗”。那些優秀的教學實踐肯定會被提煉出基本原則,上升到理論和方法層面,被歸結為某個流派。梳理過往的教學方法與流派,對教師而言,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能看到前人成果,也能對應歷史座標,看到自己所處位置和發展方向。

讀《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

這本《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武和平、武海燕編著。這本書梳理了過去近百年來外語教學的方法與流派。每個方法與流派都配套介紹了方法概念、典型課堂、案例解析和對話交流。

外語教學流派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形式主義和活動主義。二者的主要區別如表所示。

讀《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

人們對這兩大流派的偏好呈現“鐘擺現象”,即一段時期重視語言形式,但又覺得不足,又會偏重語言意義,但一段時期後又會折返回語言形式。實際上,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後來的人們又開始結合形式和意義,開拓出新的教學方法。

語法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歷史悠久,始於18世紀。它最早被用來研究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強調語法分析。早期語法翻譯法被稱為古典翻譯法,包括語法翻譯法、詞彙翻譯法、翻譯比較法。後來經過演變,語法翻譯法被稱為近代翻譯法,又被稱為“譯讀法”,兼顧聽說訓練。

語法翻譯法簡便易行,所以長期以來被一線教師廣泛使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會先安排學生聽寫單詞,然後教師翻譯課文,講解重點詞彙、短語、語法,接下來提問一些文章內容的理解問題,最後佈置作業,例如識記單詞、造句練習、翻譯句子、背誦課文。整節課以“閱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為主要特徵。

語法翻譯法的優勢在於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讀寫和翻譯能力,適應中國人含蓄的性格特點;缺點在於對聽力口語訓練不足,以教師為中心而非以學生為中心。

直接法

直接法的誕生有其特殊的社會經濟背景。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快速擴張,需要加強國際交流,尤其需要口語能力強的人才。於是語法翻譯法重讀寫輕聽口的特點使其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直接法應運而生。

這種方法提倡直接使用目的語,因此對教師的口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師要爭取做到全英文教學,用英語講解語法,示範發音、引導學生做口語練習、做聽寫等。涉及新單詞時,教師可以結合實物、圖片、動作等,不使用母語。直接法主張讓學生接觸真實語料,從中歸納出語法規則。

直接法也有其缺點,例如在不使用母語的情況下,學生對詞彙和語法的理解可能不到位。

聽說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與直接法類似,聽說法也是由社會背景催生的。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加入二戰,急需各類外語人才,於是啟動“軍隊特別訓練項目”。這個特訓項目通常為期6周,學習者每週學習6天,每天10小時,內容為情景對話以及固定句型,小班授課,動機強烈。這種教學方法效果顯著,並被引入常規學校教育。

在課堂上,教師先示範對話,借用圖片、動作、語調等讓學生理解目的語意義,然後讓學生分角色演練。在練到一定程度後,教師進行個別詞的替換,讓學生做替換練習,之後從句型替換進入句型轉換環節。

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堅實,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聽力口語能力,但對教師的口語要求較高,同時操練較為機械,對於軍人來說尚可以接受,但對學生來說可能有點乏味,同時對閱讀和寫作訓練不足。

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語言教學與社會發展需求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隨著信息交流需求急劇上升,社會對學生的外語能力的要求從記憶上升到智力。1964年,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針對直接法和聽說法的弊端,升級了語法翻譯法,提出了認知法。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特別強調語言的意義。

在講被動語態的課堂上,教師先寫出兩個同義例句,一個為主動語態,一個為被動語態。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一段材料,填寫表格(連接詞、主語、動詞be的形式、動詞過去分詞形式、狀語短語),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差異,總結語法規則,教師適當回顧動詞變化規則,之後給學生一些例句進行類型判別。教師讓學生做單詞組句、主被動句型轉換、翻譯練習,再讓學生以家鄉為主題進行口頭報告,最後一併糾正錯誤。

認知法包含“語言理解--語言能力培養--語言運用”三個階段,強調新舊知識的連接,在導入新知識之前先呈現引導性材料作為橋樑,兼顧聽說讀寫綜合能力,激發學生主動發現語言規則的積極性,允許教師適當使用母語介紹語法規則,提倡有意義的練習。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應法是通過教師指令、讓學生做動作。這種方法強調動詞、身體動作,有利於提升聽力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可結合實物、圖片、動作來讓學生理解動詞含義。如果是班級課,教師可以做連詞成句練習,讓幾位學生上臺,每人拿一張單詞卡,由臺下的學生指揮台上的學生調動位置。這些單詞的數量可以按難度梯度增加,例如一開始是幾個詞組成的簡單句,接下來教師添加修飾語,從簡單句升級到複雜句。

全身反應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左右腦,更直觀,有利於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比較適用於活潑好動的兒童和初學者,但對於成年人和高級學習者來說可能不太合適; 同時這也對教師的肢體語言提出更高要求,有些抽象詞彙和句型很難用肢體表達。

交際法

二戰後歐洲復甦,許多移民湧向歐洲尋找工作機會,相應地需要學習外語。歐共體的語言專家結合當時流行的多種理論,提煉出一套新的語言教學法即“交際法”。這個方法強調“話題--功能--結構”的三者統一,重視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課堂上,教師先把座位從“秧田型”轉成“馬蹄型”,讓學生兩兩分組,學生A和學生B拿到不同的信息卡片,兩個人進行對話。學生練習一會兒以後,教師讓幾組學生上臺展示對話,之後教師總結語言規則和用法。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四個人一組,先聽一段材料,然後四個人分別領到不同的任務卡,進行對話。教師在此過程中來回走動,最後總結語言錯誤以及糾正,並佈置相應的寫作作業。

交際法所使用的材料是真實的; 給學生不同指令卡造成信息差有助於調動學生的交際需求,同時卡片比口頭交代更有效;教師的角色多變,例如資源提供者、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提示者等等。

基於任務的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交際法間接催生了基於任務的語言教學法。這種新教學法與於20世紀80年代興起,核心是“在做中學”(Learning in Doing)。這種方法也被納入了我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基於任務的教學法有四條基本原則:1意義是第一位的,2課堂任務需要有個明確的目標;3活動的成果是可以被檢驗的; 4任務應該與真實世界和生活經驗相聯繫。

在課堂上,老師先按照語言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語言水平較低的學生近講臺。老師佈置任務,即為班級郊遊採購食品,制定預算。教師展示一些食品圖片,讓學生分類,然後分發任務卡,向其中一組做示範。教師來回走動,指導各組完成任務,最後讓各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最後教師從語言質量、預算控制、食品豐富性等進行評價。

這種方法強調語言的意義。侷限在於當前的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脫離較遠,教師必須在任務設置上多加思考,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習動機。

基於項目的教學法Project-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所謂項目,可以看成任務的拓展。基於項目的教學法,可以看成基於任務的教學法和基於內容的教學模式的結合。

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分組,用兩週時間完成一份新西蘭的導遊手冊。

基於任務的教學法更側重於師生互動,教師以傳授為主,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面向個體。基於項目的教學法則側重於學生團隊合作,教師更像項目經理,發展學生的獨立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評價面向小組。基於項目的教學法更能發揮個體特長。

基於內容的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這種方法把語言和內容相結合,強調在某個主題之上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基於內容的教學法有很強的理論基礎,吸收了二語習得理論、合作性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等,包含四種原型模式:沉浸模式、主題模式、附加模式、保護模式。

在課堂上,教師用地球儀引發學生頭腦風暴,教師把學生說的漢語地理概念翻譯成英文並寫在黑板上。之後教師發放相關文本,填上其中的空格處適合的單詞,然後播放視頻,讓學生校對。之後,教師解釋其中的重點單詞、短語和地理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做猜測遊戲,根據經緯度猜測國家或城市。最後教師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列出五個自己喜歡的城市,並找出經緯度。

這種方法引進英語之外的專業內容,建立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教師適當採用scaffolding支架策略,幫助學生學習新單詞;最後作業結合了語言和學科,帶有一定的認知挑戰性,鍛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詞彙法

詞彙法強調語塊chunk和語料庫,是一個“觀察--假設--驗證”的過程。

課堂上,教師先給學生單詞卡,上面有名詞,教師讓學生找出可搭配的動詞。之後教師解釋這些短語,引入主題文章,用思維導圖列出相關詞彙。教師利用網站just the word查找其中一個詞彙及其搭配,接著讓學生回到文章,找出其中的固定搭配和半固定搭配。課堂後期,教師讓學生儘量用這些詞彙討論自己的生活相關主題。作業時是讓學生利用上述網站查找另一個核心詞的相關詞彙和搭配,並寫主題文章。

利用語料庫可以快速找出常用高頻詞,有利於學生縮短對單詞從學習到使用的過程。

詞彙法有利於幫助學生以語塊為單位記憶單詞,提升記憶效率; 同時,由於這種輸入方式是基於場景的,因此有利於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 將學生的學習中心從語法轉移到語篇; 有利於克服母語干擾。

後方法

每種方法都有侷限性。教師應該淡化方法意識,但強化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例如重視意義、聯繫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等等。

教無定法。這些前人總結的教學方法,至今仍為很多教師採用。每個方法與流派都有其適用範圍和可調整之處。瞭解前人做法,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自省意識,用成熟理論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教師應做到“知其然,以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