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厘米的思維」

成為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釐米的思維”

最近看到一篇爆文,意思是說有時候我們感到身邊有些人能力似乎和自己差不多,但收入卻是自己的十倍,除掉運氣的因素,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概率論裡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正態分佈,也經常被叫做“常態分佈”,因為很多事物的分佈都符合這個規律,它的曲線是下面這樣的:

成為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釐米的思維”

橫軸最中間的那個點,可以認為是一個群體的“平均表現”。將平均值往左和往右各推移一個不需要很大的數值,你會發現,有99%的人都會落在這個區間。

比如高考,假如全國平均分是500分,其實99%人的分數可能都處在460-540分這個區間。

這意味著你如果考了550分,只比540多10分,可能就超過99%的全國考生了。

只要再多做點額外的20%,我們就可以迅速跑出這個區間,成為99%以外頂尖的存在。看吧,就這麼簡單。

再舉個例子,相信大家應該都見過這個網紅數學等式:

1.01^365=37.8

0.99^365=0.03

也就是說,比別人再多努力那麼一釐米,再好那麼一點點,日積月累就會變成超牛的存在。

用銀行人的話來說,這就是複利的奇蹟。而從投入產出比來說,這筆投入實在太划算了!也決定了你到底是芸芸眾生的其中之一,還是大咖、牛人、成功人士。

成為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釐米的思維”

我發現,有些人在工作中總是抱著及格線思維,只求完成就好,卻從來不去想怎樣做的比別人好一點,也就是從來不費神去思考超過能力範圍外一釐米的事情。

但就是這一釐米的差距在時間維度上日積月累,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我總結了一下,擁有“一釐米”思維的人一般都有以下幾個特質

一、對於工作不太計較,不分哪些應該是我做的,哪些不該我做的

我們行裡有一位負責風險與信貸工作的老總,年紀很輕,但是晉升得很快,和他一批進來的有的還在最一線的員工崗位上,他已經提拔到支行科室的一把手了。

除去運氣、機遇等因素,我在平時和他的接觸中發現,他並不只是滿足做好自己的工作,對於很多不是他份內的工作,只要他能幫助解決,他都會出面去做。

比如,這兩年全民創業熱,出現了不少科創型企業,這類企業爆發力強勁,且在初創階段是有較強的用信需求的,如果能儘早介入,對銀行來說絕對屬於優質企業客戶。

但是因為銀行傳統審批流程過長、手續過多,導致企業不太願意主動去找銀行合作,而從銀行角度出發,畢竟小企業盤子小風險大,也懶得去拓展。

本來信貸管理部門是後臺部門,這種拓展工作應該是前臺部門的事情,但是,這位老總來了後,不僅經常去當地科技局瞭解區域裡有哪些成長性較好的科創性企業,還幫著網點一起去營銷,而且基層在實際拓展中出現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與基層一起想辦法。

在後續的工作中他也經常去企業實地走訪,一方面可以隨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把控風險,另一方面也能瞭解企業有什麼實際需求而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太可能這輩子只待在一個崗位上,所以,有時不要把多餘的工作當作負擔,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在工作中多參與一些,就是為今後的職業生涯多開闢了一條路,把自己培養成多面手,也能為將來走上更高的領導崗位打下基礎。

所以,千萬不要害怕多做事吃虧,只要能從中學習到新的知識,get到新的技能,鍛鍊了能力,那就已經是賺了。

成為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釐米的思維”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刻意練習,把優秀當作一種習慣

每年我們銀行都會舉行校園招聘,剛開始這些新人幾乎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最多也不過是碩士與本科,或者211、985與普通高校的差別。

但是,短短兩年時間,這些人的差距就會迅速拉開。有個別的已經脫穎而出,幹出了一番成績,但大部分都淹沒在了人堆裡。

我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z ,她作為新員工第一次參加省行組織的技能比賽就高中狀元。

我知道小z在網點櫃面工作,平時業務是非常繁忙的。我就她,你每天工作已經這麼忙了,怎麼還能抽得出時間練習技能。

小z說雖然櫃面業務多,但總有空餘時間,她就充分利用這些時間見縫插針練習技能,下班後她也會規定自己練半小時技能,並把它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她說不要小看這半小時,每天都利用半小時進一步一點點,一天兩天是看不出差距的,時間一長就會看到自己的飛躍。

任何大V大牛都是從小白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其實小z當初在他們一批進行的員工中並沒有什麼過人優勢,分配的網點也只是郊區一個業務規模較小的網點。

可以說小z一開始並沒有拿到一副好牌,但只要用心,任何工作崗位都有施展才華、嶄露頭角的機會。不用心,一副好牌可能被打得一塌糊塗;用心了,一副臭牌也可能贏得精彩無比。

成為前20%的優秀人才,你需要“一釐米的思維”

三、堅持追求夢想、不甘平庸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過,他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他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他認為應該達到的預期,非常可惜。

後來張一鳴分析了一下,他發現這些優秀人才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比如有的技術出身的同學畢業後都選擇加入銀行IT部門,大部分人的原因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結果這些擁有名校學歷,本應有一番作為的優秀人才,僅僅因為想要一個北京戶口,在北京五環內買個小兩居、小三居而放棄了最初的夢想,其人生的輝煌也僅僅止步於校園。

後來張一鳴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久而久之,就會甘於平庸。

我小時候父母在大學裡,當時大學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工資收入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偏低的,所以有些老師為了貼䃼家用,業餘會去做一些兼職。

這些兼職五花八門,比如計算機老師會下海去開網吧,英語系老師會去當導遊,總之都是些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會對本職工作產生影響,既影響搞科研評職稱,也影響教學狀態。

對於兼職這件事,我爸就從來沒有眼紅過,他總說,做這些兼職看起來是賺了點錢,但青年教師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把本應該出成果的黃金時間浪費在兼職上,對自己的學術發展影響很大,其實是吃虧的。

我爸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主持了多項國家級課題,出版了多部專業著作,被評為國家三級正教授。(我媽是工程師,有這樣一對父母,我確實壓力山大,汗)

如果僅僅是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不僅很難有所作為,還會經常因為加班多、任務重、收入少感到痛苦,但如果能把工作當作人生的一種使命,看作是一條成就自我和實現夢想之路,那麼就會享受其中。

每天超出預期一釐米,持續精進下去,這不難,因為有人做到了;但這也很難,因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