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浮躁了,所以你總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你太浮躁了,所以你總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 1 -

前些日子,我有個正在讀博的朋友在準備結婚的事,她告訴我說:“籌備婚禮太忙了,我現在沒有心思看書和寫論文,看來畢業要推遲了。”

她本來應該在一年內取得學位,但畢業論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現在她一心想著結婚的事,她認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所以乾脆放任不管了,每天的生活就是逛街、網購,置辦婚禮上穿的、用的東西,閒下來就追劇、找朋友玩,反正有了一個正大光明的藉口,消磨時光變得理所當然。

她沉浸在興奮中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也想提醒她,籌備婚禮和看書學習並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只要分配好時間,形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表,每天按時完成一定的任務,就會發現目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遠。

其實她內心是很迫切地希望早點畢業的,她之所以不敢嘗試著兼顧,只是因為她太浮躁了,靜不下心來,白白地荒廢了半年的光陰。

在這個大多數人都行色匆匆、埋頭趕路的時代,我們都太浮躁了。

當我們想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總想著走捷徑,所以市面上許許多多的“速成班”大行其道。一個毫無寫作經驗的人,企圖通過30天的培訓把自己打造成“大V”;“名媛培訓班”號稱十天就可以畢業,讓人變身為氣場女王。

有一次,我陪一個朋友去琴行諮詢成人鋼琴培訓,有一種三個月包會三首曲目的套餐十分暢銷。任何“零基礎”的成年人,只需要三個月的學習時間,就能學會三首中等級別的鋼琴曲目。實在很令人震驚,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學是學了,但也不過是糊弄一下外行罷了。我絕對不相信一個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的人,能彈得好鋼琴,所謂的短期速成,也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你學完這三個月,敢到外面去說自己會彈鋼琴了嗎?如果敢的話,我真的會為你感到害臊。

- 2 -

我自己一直在學古箏,在學了兩年零三個月以後,我就通過了業餘七級的考試,在考級的時候,評審老師說我彈得不錯。才花了兩年多就達到這個水平,好像挺厲害的,但我從來不敢得意,甚至始終懷疑自己名不副實。我沒有“童子功”,我在練習上也不夠勤奮,我考的是業餘等級,我有好幾個指法都很不標準。我充其量就是個入門級,還有很多難點需要鑽研、需要突破,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可是跟我一同考級的人,考了八、九級就有些自得意滿的樣子。我的古箏老師告訴我說,她新收的一個學生,已經考過了九級,可是讓她彈個簡單的曲子都磕磕巴巴的,很多知識點都沒掌握,還得把以前學過的重新教一遍。

我想應該有許多跟這個學生一樣的人,他們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考試,只要最後拿到一張等級證書、資格證書就覺得萬事大吉了,就可以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實力了。其實你自己是不是真懂真會,是不是擁有了真才實學,稍微用心想一想就會真相大白,那張紙的作用真的不大。

我知道有很多人每次只練一首曲子,只要死記硬背,加上高強度地反覆練習,就可以在考試中矇混過關。但這樣做的意義何在?難道就只是為了簡歷上的特長那一欄好看嗎?難道就只是想告訴別人我學會了你不會的東西嗎?

我們漫無目的地考各種各樣的證書,以為自己樣樣精通,無所不能,但考完一樣就放在一邊,接著攻克下一個難關,之前所學的再也不去重溫和複習,漸漸地等它們佈滿了灰塵,才發現腦袋裡空空的,原來我們精通的不是某一門知識,而是精通考試。

我們一直心浮氣躁地趕著路,為沒有更快地達成目標而焦慮不已,卻很少靜下心來想一想,真正的目標在哪兒?我們完成那個目標的意義在哪兒?

- 3 -

都市生活的節奏很快,上班的時候忙忙碌碌,下了班想做些感興趣、有價值的事,卻無法集中精力,時間被瑣事切割成了碎片,最後常常無所事事地度過。

曾經有段時間,讀長篇的小說過程很艱難,速度很慢,有時候讀到一半常常想放棄,又開始讀別的書。或者有意識地逃避看長篇,甚至以手機和網絡的快餐式閱讀取代嚴肅作品的深閱讀,但又漸漸地發現,那些速食文化真的毫無營養,讀完很快就忘光了,而且許多閒暇時間被那些無用的信息佔用了,等大腦過濾一遍,卻發現收穫微乎其微。

在寫作上也有一段心路歷程,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或者沒有好的素材,內心很焦慮。每天刷著屏幕,看到別人的產量不斷增加,心裡就越發著急,害怕自己落後,又覺得有的人怎麼也趕不上,就對自己喪失了信心,畏難情緒逐漸演變成心理負擔。有時候突然得到了肯定,又開始陶醉於一勞永逸的幻想,可生活的不容易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之而來的新的失落感又會重新在心裡打結,然後陷入又一輪的惆悵,不停地追問自己“該怎麼辦”。

浮躁的情緒就像一張看不見的網,常常讓我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當我意識到我的困境以後,我開始反思。我發現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的得失心太重,我太迫切地追求努力的結果,卻沒有認真地規劃努力的過程。

當我讀書的時候,我想迅速地積累讀書的成果,完成一年讀多少本書的目標,如果進展太慢,我就會心煩意亂,越煩亂效率越低,越沒有積極性,到後來就徹底失去動力,以至於半途而廢了。當我寫作的時候,我總是渴望能一舉成事,迅速地企及某個高度,但工作、生活使我的時間身不由己,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干擾著我,兩者的矛盾衝突讓我悲觀、洩氣。

但心情的浮躁是有害無益的。後來我在讀書的時候,不再給自己定宏偉的目標,先從小目標開始,比如先讀完20本,這樣當我不斷接近目標的時候,內心會充滿力量,也很有成就感。

我給自己明確地規劃好讀書、寫作的時間,儘量不與其他事務相沖突。我在讀書的時候心無旁騖,不去管剩下多少頁,純粹地沉浸在閱讀的樂趣和享受中。

我在寫作的時候,更多地是和自己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而不是跟旁人攀比較量。我不再過度地關注排行榜和閱讀量的高低,而將觀察生活、整理思緒、打磨字句、經營平臺作為中心,挖掘和開拓在創作上更多的可能。

- 4 -

重複、乏味的日常生活和對難以達成的心願的嚮往,交相抗衡,常常讓人不得安寧。當人們漸漸地疲於應付,預見了自己的平庸卻又心懷不甘的時候,就衍生出一種糟糕的社會風氣,大家都難以心平氣和地思考問題,以至於出現了許多怪象、異象。

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心急火燎、毫無章法地去做,好像慢了半拍就會被後浪狠狠地拍死。

看到別人寫幾篇文章就能月入上萬,自己也蠢蠢欲動,可是又不願意沉下心來慢慢積累,以為找幾篇別人的心血任意拼湊一下就能變成自己的東西,結果淪為抄襲,在這個圈子裡再也抬不起頭。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那些“大V”“大神”在出名之前,可能已經有10年的積澱,他們每天起早摸黑、咬文嚼字,在大量地輸出之前也經歷過許多夜不能寐的夜晚,熬過多少個默默無聞的日子才漸入佳境,耐住了無人問津的寂寞,才配上了這高歌歡進的繁華。

看別人周遊世界,足跡遍佈大江南北,自己也想做那樣一個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人生贏家,可是你只想著多去幾個地方,多拍幾張照片,恨不得在地圖上每個角落留下你“到此一遊”的標記。直到你離開那些地方,你依然不瞭解它們的歷史、它們的風土人情、它們的地方特色,你只是有個模糊的印象,然後就急忙想憑這個粗淺的印象,在網絡上向所有人宣佈“你們看,我多麼了不起”,你甚至來不及細想自己的收穫和成長,就開始策劃下一次旅行。

看到別人家庭美滿、婚姻幸福,自己年紀漸長,身邊人不斷催促,於是加入了相親大軍。可是你對自己的婚姻大事毫無頭緒,甚至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人,還沒見面就詢問對方是否可以一年內結婚。你和相親對象坐下來就開始談收入、家底、房子、車子,把經濟條件大張旗鼓地擺上檯面,作為交易的砝碼。唯一做不到的是,靜下來傾聽對方、交流感情。

- 5 -

你以為自己耗盡了所有的力氣,已經是竭盡所能了,可是依然得不到你最想要的,其實只是因為你太浮躁,沒有在恰當的時候hold住自己。

你太浮躁了,所以你總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有一些大學新生,高中的時候在小城鎮安安靜靜地讀書,考上大學,來到了大城市,卻變得茫然不知所措。看到周圍有的人不但學習好,而且見識廣、情商高、有資源,難以望其項背;看到“富二代”們吃香喝辣、肆意揮霍,自己卻入不敷出,心生淒涼。於是就妄想有一條不費吹灰之力的終南捷徑,在人生選擇上偏離了正軌,最終自食惡果。

有的雖然想通過正規途徑去彌補差距,卻對現實和自我缺乏清晰的認知,總想著速戰速決,一遇到困難就想繞開,到了難以實現的地步就變得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事實上,那些真正有夢想的人,是不會為暫時的失意和命運的碾壓而焦慮和苦惱的,他們會一步一步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一小塊一小塊地找來拼圖的一部分,最後循序漸進地拼成人生的宏偉藍圖。

他們不會為一時的得失而鬱鬱寡歡、喪失鬥志,因為他們行得穩健、踏實,他們不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要、怎麼要,並細化為切實可行的方案,分解成適逢其時的各個階段,並持之以恆地做準備、下功夫。

知乎的程浩有個比喻,他說:

人生就像過河,夢想就像背後的大石頭。揹著一整塊石頭過河,不是被壓死,也是被沉入水中淹死。

所以我們要把石頭劈成小塊,一點一點帶走。

沉則定,靜則明。與其為自己的不夠強大、不夠優秀而心神不定、坐臥難安,還不如沉下心來,從眼前做起,通過一寸一寸的努力,喚醒那些沉睡的潛能。一寸很短,但只要我們腳步不停,就可以無限延長。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堅持不懈才能久久為功。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有86400秒,即使你每天只比別人多前進一寸,最後你的手中也能集腋成裘。你已經開始著手在做了,那麼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這難道不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嗎?還有什麼值得焦慮和擔憂的呢?

你太浮躁了,所以你總是得不到你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