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窯瓷器

長治窯是古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晉東南地區長治縣八義鎮,瓷窯分佈於八義村、東山村、南泉莊一帶,故文獻中也稱之為八義窯。1965年被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長治窯瓷器

地名的由來要從戰國秦趙的長平大戰說起,當時趙國的主帥是剛愎自用、亂搬兵法的趙適,而秦國是深謀遠慮的白起,當時山西有個先生叫史正,他帶著七位學生去向趙括勸諫,結果趙括不聽還把他們殺了。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的40萬大軍被活埋,從此趙國走向了滅亡的道路。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這八位義士豎起了“八義士諫趙適”的牌子,從此八義村的地名就得來了。後來在這個村子附近,挖掘出了上百座宋元時期的窯址,後人又稱長治窯為八義窯。

山西長治窯瓷器

長治八義窯不僅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瓷窯之一,而且其率先創燒了紅綠彩瓷,開創了我國瓷器史上多彩裝飾的先河,為以後的五彩、鬥粉、粉彩、淺絳彩瓷的出現,起了重要的啟迪作用。紅綠彩瓷作為彩瓷裝飾的“鼻祖”,起源於宋金,興盛於元明,衰亡於明末清初,雖然僅作了短暫的停留,但對中國的制瓷業影響與貢獻卻是巨大的。

山西長治窯瓷器

1959年侯馬出土金代紅綠彩清字碗

長治窯燒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或壤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山西長治窯瓷器

長治市博物館藏金代紅綠彩碗

白釉紅綠彩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品種之一,是北方民間瓷窯繼白地黑花瓷之後,在宋金時期的又一重大貢獻,開創了瓷繪藝術的新紀元。《中國古陶瓷圖典》解釋:“紅綠彩,瓷器釉上彩之一,是北方磁州窯系所開創的一種裝飾方法”。

山西長治窯瓷器

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藏紅綠彩碗

金代紅綠彩瓷器的燒造,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以河北的磁州窯和山西長治的八義窯最具典型。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中記載:“山西長治八義窯,在窯址採集到一些紅綠黃彩繪碗的標本,紋飾佈局具有地區特色,以花卉為主,多數畫折枝花,裡口紅彩畫粗線紋二至三道,線紋之間以綠彩點飾,分佈在四面,外部露胎呈紫色,足上有五個支釘”。

山西長治窯瓷器

長治八義窯紅綠彩瓷器,是低溫釉上彩,其燒製方法為:在瓷器坯胎上,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再施透明釉後,入窯燒製白釉瓷器。白瓷成品後,瓷繪藝人用毛筆蘸上紅綠黃彩在釉面上描繪紋飾,然後二次入窯,用800度左右的低溫進行烘烤,使彩料與瓷釉慢慢燒結,在白釉上呈現鮮豔的紅綠彩。

山西長治窯瓷器

紅綠彩瓷在配色裝飾上風格獨特,以白釉為主要底色,以紅、綠、黃為彩繪主色,潔白的瓷器上,呈現大紅大綠的紋飾,色彩明快、豔麗,繪畫古樸、豪放、率意、生動,顯現出濃郁的民間韻味。這種畫風熱烈的彩繪瓷器,洋溢著喜慶氣,符合大俗大雅的社會審美觀念,因而深受廣大民眾喜好。

山西長治窯瓷器

長治窯紅綠彩瓷,繪畫題材豐富,以花卉、魚鳥、文字、人物為主,最具特色的是開光文字圖案。瓷上繪畫以寫意為主,兼有工筆、勾畫、填塗技法嫻熟,多以紅彩勾邊,內填深淺不同的紅色,綠彩繪葉或點花心,黃彩或點或線輔以裝飾。紅綠彩碗輪旋規整,底足間有溝槽,胎色多為土黃,碗外施半釉,碗心及圈足留有五個支燒痕。紅綠彩塑像彩繪以紅色為主,綠色為輔,形象自然生動、紋飾線條流暢,極具藝術性。紅豔綠翠的紅綠彩瓷,不僅滿足了民眾對陶瓷的日用所需,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熱烈喜慶祥和的美的享受。

山西長治窯瓷器

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藏八義窯老虎枕

綜觀紅綠彩瓷的工藝技術、彩繪藝術,我們可以看到金元時期長治窯在瓷器成型、藝術水平、燒製水準等方面均達到較高水平,對後代彩瓷的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正如《山西省博物館收藏文物精華》所述:“長治八義窯燒製的紅綠彩瓷,色澤鮮豔,筆意豪放、充溢著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是磁州窯系中的名貴品種,為後世彩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