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痛点”向水污染宣战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小萍 王馨 通讯员 朱博 实习生 柳王敏

13日下午,持续近3小时的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专题询问会,问得犀利尖锐,答得诚恳实在!

水环境状况,是否做到了如期公开?

栾丽娜委员:各市州水环境质量状况、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防治排放总量的县市名单、年度市州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的设施运营和达标排放情况、水环境生态补偿基本办法,这些信息是否如期公开?

省环保厅厅长吕文艳:根据《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有关要求,做到了应公开尽量公开。下一步,公开内容会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更好满足公众对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水环境多元共治打下基础。

排放不达标,每日计罚或勒令停产、整改

张友松委员:一些工业园区,包括省级园区,没有开展环评、没有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此,发改委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行动?

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专题片触目惊心,我感到内疚、不安、责任重大。目前,全省开发园区136个,只有38个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占比不到28%。我们要求,今年12月底要完成所有开发区的规划环评。明年要按照条例规定,所有开发园区必须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开展环评、没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园区,项目要限批;已建成的企业,若排放不达标,将每日计罚,或勒令停产、整改。近几年内,要逐步让园区外的重化工企业入园,规范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涉磷企业的污染,如何解决?

省人大农委委员李长健:矿山开采对水环境、尤其是地下水含水层污染比较大。如何解决涉磷企业的污染问题?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猛:我们在对全省磷矿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全过程监控,实行绿色开采、综合勘察。加大了对违规企业的整治力度,近5年处理600多起违规案件。同时,开展基础性研究,提高山体的综合利用率,尽量“吃干榨尽”,少渗透到地下。

实施“行业+环保”行动,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牛琳霞委员: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省政府有什么具体举措?

副省长曹广晶:继续发挥绿色GDP指挥棒的引领作用,压实主体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环保执法的力度,倒逼企业提档升级;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机制;推进考评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各个行业都跟环保有关,应该实施“行业+环保”行动,形成全体责任,凝聚全民的高度共识,推动环保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治理黑臭水体这个百姓“痛点”,有何打算?

张小菁委员:全省排查地市以上城市黑臭水体131个,部分黑臭水体已经丧失自净和纳污能力,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我省有什么打算?

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加大监督和指导,在媒体上通报全省城市黑臭水体,约谈整治不力的地方负责人;项目建设大力推广PPP模式,同时借鉴外地经验;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城镇黑臭水体的治理。

保护水资源,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

温先进委员:电视上触目惊心的画面,只是部分现象。检查中我们发现,在基层,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请问是什么原因?

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最大的民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应有之义。“十二五”期间,我省对水资源的保护投入是120亿元。2017年的预算编制,在环保、生态方面的投入还要继续加大。目前,我省最小的县市每年支出规模在40亿元左右,大的县市70亿元以上。统筹整合各级各类碎片化资金非常重要,我们正在努力。下一步,将强化县市的主体责任,抓好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的落实。

促进流域联防联治、联管联控

张继年委员:今年上半年,我省纳入考核的跨界断面水质呈下降趋势,将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吕文艳:针对转变发展方式不到位、规划不足、环保责任不落实、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多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达到共治。要通过改革创新行政机制,包括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的环评会商、联合执法、预警应急等这些区域联动机制,促进整个流域实现联防联治、联管联控。

今年起,全面划定禁蓄养区

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张昌民:畜禽养殖造成严重水污染,如何抓好防治工作?

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从今年开始,要全面划定禁蓄养区,划定之后的地方要关停并转。目前已推行到40个县,关掉了800多家,已认定并将要关停2595家。同时,要转方式,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环保型的养殖业,并加强监管,把法规真正落实到位。

“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刘江东委员:我省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在我国环保体制改革之际,省环保厅如何应对?

吕文艳:我省环保监测队伍编制数和能力建设在全国确实排名很落后,“小马拉大车”问题非常突出。对此,我省将建立独立、高效、权威的环境行政体系,优化各级环保机构工作职能,让市县更加注重执法。同时,明确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地位,明确乡镇环保责任机构人员,建设信息的共享平台,探索流域区域的机构建设。总之,要把社会的力量、市场化的办法都用起来,形成多元共建共享的环境体系,不断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