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供銷社的「變形記」


一家供銷社的“變形記”

佛山市最大的本土連鎖超市順客隆、市民熟悉的廣東包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珠江橋牌雙蒸米酒、西江酒廠、順德中旅社、樂從樂添房產等品牌和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東家——樂從供銷集團。

對於新一代的90後、00後來說,對國人曾經的供銷社歲月幾乎毫無概念。但是,對於順德人來說,無論是哪個年齡段,幾乎都知道樂從供銷社。

要說原因,只有一個:樂從供銷社太強大了。直到今時今日,聞名、領先於全國供銷系統的樂從供銷社不是依然強大,而是更強大。

樂從供銷社,是全國基層供銷社的一面旗幟。

供銷社以前主要為“三農”服務,而經濟富裕的珠三角地區,農業早已不是主流產業,很多城市甚至已經沒有農業,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也很少。

隨著農業的淡出,珠三角的供銷社數量也大為減少。但是,部分供銷社並未退出歷史舞臺,反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大潮中,轉型經營起超市、物業及其他產業,上演了一幕幕變形記。

1951年順德縣第五區沙滘鄉成立了第一個供銷合作社。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裡,幾億中國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都一直離不開供銷社。

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裡,供銷社簡直就像魔術大師手裡的百寶箱,要什麼有什麼。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國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統購統銷政策,個體經營者如雨後春筍地出現。人們購買商品再也不用憑計劃、憑票證了,再也不只認“供銷社”一個門了,隨著超市、便利店等新興商業形態的出現,老供銷社也開始思考轉型之路。

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各級供銷社要深入改革,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

樂從供銷社於1994年進行轉制,成立股份合作制企業控股的順德樂從供銷集團有限公司,進行集團化經營,多元化發展。

在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樂從供銷集團進行了多方位的創新嘗試。

2012年樂從供銷集團繼順客隆連鎖超市之後開拓新零售業態,創辦了樂從首個時尚百貨——在樂從躍進商業街入口位置,三層樓建築的“樂的時尚百貨”。

樂從供銷集團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打造樂從首座高品位的百貨商場。雖然樂從供銷集團有著10多年經營連鎖超市的經驗,但時尚百貨始終是完全不同的零售業態,前者是一種目的性消費,而後者則是一種體驗式消費,因此,在經營上,樂從供銷集團也經歷了一個探索和培育的過程。

2014年,集團發力互聯網產業,涉足投資跨境電商綜合體,成立中歐跨境電商城。

一家供銷社的“變形記”

這是一個由樂從供銷集團自己搭建的跨境電商平臺,將為入駐商家提供完善的跨境電商配套服務。出於對民生網購的重視,中歐電商城內專門設有一個佔地15000平方米的民生館。集團考慮的是如何讓消費者更加便捷地去享受整個購物過程。

中歐電商城最大的特色是其主打的O2O線下體驗模式。

在傢俱體驗館裡,顧客可以靠坐在展示品上感受椅子的舒適性,可以親手觸摸沙發的皮質感;如果中意,只要掃一下商品上的二維碼,即可以在網站上查詢到產品的屬性,挑選自己喜歡的產品顏色,進行網上下單。

在民生館裡,順客隆網上超市的實體店將以倉儲批發的模式經營,顧客在實體店內挑到合適的商品,只要通過順客隆的APP進行下單購買,當顧客回到家時或許快遞公司已經把商品送至家門,不僅免去排隊結賬的麻煩,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手提重物逛街。

一家供銷社的“變形記”

事實上,在成立中歐電商城之前,樂從供銷集團一直致力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加快企業信息化發展。

集團在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用上,有多次新嘗試和新目標。比如,金樂公司要在阿里巴巴出口通營銷公司自有產品和加工業務。順客隆網上商城擬重點推廣“菜急送”項目,並實現線上線下同價,任何人在網上購物價格與實體店一致,實體店有特價,網上一樣有特價,並負責免費送貨上門一年,送貨時間每次不超過3小時到達。

面對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樂從供銷集團一直是以開放的姿態積極面對,並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和實體企業是虛實融合態勢,用互聯網武裝傳統企業,用新模式做傳統的事是大勢所趨,未來集團也將繼續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O2O的落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供銷社”這樣一類流通主體,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然而,樂從供銷集團在全省乃至全國供銷系統中,卻繼續創造著傳奇,為一代又一代的供銷人創造價值與財富。

全國工商聯於2012年8月31日發佈民營企業500強排名,樂從供銷集團首次入選,位列第368位,並在2011年~2012年廣東省企業500強評比中排名第72位。2012年,樂從供銷集團以89.8億元的營業總收入進入“2013年廣東省企業500強”,排名第96位。到2015年,經營總額超100億元,其中順客隆直營店300家,加盟店200家。

未來幾年,樂從供銷集團戰略重點是培養上市企業,實現1~2個自主企業上市,將樂從供銷集團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多元化大型綜合現代企業。

縱觀樂從供銷集團60幾年的發展歷程,集團的發展可以說是根據市場需要什麼發展什麼,供銷集團的產業隨著居民的需求變化而日益多樣化,在不同層次上,將樂從供銷這個品牌,打造成優質產品、服務的代名詞。

在上世紀80年代前,幾億中國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幾乎全由供銷社供給。在供銷社工作穩定、工資高,相當於捧上了“金飯碗”。

一家供銷社的“變形記”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逐漸取消商品統購統銷政策,計劃和票證逐漸退出經濟領域,供銷社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逐漸下降。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國家相繼實施了化肥、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供銷社漸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核心農資的專營權,多年累積的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更加暴露。

上世紀80年代起,各地陸續啟動了供銷社的改制、重組。改革猶如大浪淘沙,一部分供銷社退出歷史舞臺,大量社員下崗、內退。

供銷社,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一個歷史的見證者,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和發展。供銷社也隨之淡出百姓的視線。然而,中央領導並未忘卻供銷合作社的存在,中國老百姓並未忘記合作社的貢獻和歷史。

2015年以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的深化改革政策實行,供銷合作社,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經濟組織散發著新的活力向我們走來,向老百姓伸出新生的橄欖枝。

供銷社的昨天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今天則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明天將會“長風破浪會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