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常用取名法——據嬰兒出生時的情狀取名

以出生時的特點取名,是指在孩子出生時,因觸景生情等原因,就地取材地根據當時的環境來為其取名。

這種取名方法比較常見,它有多種表現形式,以下介紹其中幾種主要的形式。

其他常用取名法——據嬰兒出生時的情狀取名

第一,以出生的時間取名。

出生時間具體又包括出生的時辰、出生的日期、出生的月份、出生的季節、出生的年份以及出生的年代等。

以出生的時辰取名。古人常用十二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個小時。近代又把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如子正即為夜晚 12 時,申初即為下午 3 時。

如:

西: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因出生於農歷十月十五日西時而取乳名“酉”、即“小西”。

旭初:鄧拓的乳名,父親鄧歐予給他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出生於清晨之時。

正午:文學史家楊公驥於午時整出生,祖父為其取名正午。

凌凌:出生於凌晨零點,用諧音字表示。

類似的人名還有周代魯僖公名申,戰國時蔡莊侯名甲午,齊大夫名盧蒲癸,秦將帥名白乙丙等。

以出生的日期取名。

如:

舒慶春:老舍生於清光緒二十四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即農曆立春第一天,父母給他取名慶春。

國慶:即出生日是十月ー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紀念日。

正一:正月初一出生。

以出生的月份取名。如我國著名歌唱家王昆,她的丈夫叫周巍峙他們夫妻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是 1947 年 7 月在東鹿縣降生,名周七月;二兒子是 1955 年 8 月底出生,故名周八月。

我國對月份還有一些別樣的稱呼,如農曆一月的別名有建寅、孟春,二月的別名有仲陽、大壯,三月又稱建辰、鶯時,四月又稱朱明、正陽、孟蔓,五月又稱建午、天中,六月又稱林鐘、秀月,七月又稱肇秋、建申,八月又稱建西、正秋,九月又稱霜序、建戌,十月又稱孟冬、應鐘,十一月又稱建子、暢月,十二月又稱嘉平、臨月。以月份取名時,可以採用以上這些月份的別稱。

以出生的季節取名。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還有春分、清明、立春、立夏、小滿、立秋、白露、立冬等 24 個節氣。這些名稱,都可以考慮用作人名。

如:

冬生:教育家吳貽芳於 1893 年 1 月出生在湖北武昌,家人給她取名叫冬生。

喜麟子:關嚮應是他父母生的第一個兒子,又出生在收穫莊稼的金秋季節,祖母給他取名喜麟子。

其他常用取名法——據嬰兒出生時的情狀取名

以出生的年份取名。我國古代多以干支紀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單位,稱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輪完後又重新開始。這種紀年法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紀年還有用生肖來表示的,每個屬相代表一年,與十個地支搭配: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西雞、戌狗、亥豬,十二年輪迴一次。

人們也經常用天干地支紀年和生肖來取名,如乙丑年,取名張乙,為小孩取小名為“小牛”、“阿牛”、“小羊”、“小虎”等。

以出生的年代取名。年代的時間有長短、有階段,如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至 1976 年結束,這幾年生的孩子都有借“文革”這個詞取名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紅”字最為流行,許多人用“向東”、“永紅“朝陽”等取名,也直接或間接地表示孩子是在“文革”中出生的。

以出生的節日取名。利用節日取名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如當代節日中的國慶、中秋、重陽等都可直接入名,五一是武義的諧音,六一是陸夷的諸音,七一是黨的生日,可取名黨生,八一是軍隊的生日,可取名建軍或軍生等。

第二,以出生的地點取名。

用這種方法取名的人,大多不在本籍(祖籍)而在客鄉出生,一般都是因父母長輩為了紀念異鄉而取名的。

如:

著名畫家李苦禪祖籍山東,五四運動後一直在外地謀生和工作,他的夫人凌帽琳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是在杭州生的,故叫李杭,次子是在北京生的叫李京。

第三,以出生時發生的事件取名。

如著名演員陳道明在拍完電影《末代皇帝》後,喜得愛女,陳道明欣喜非常,便給愛女取名為“格格”(滿語,意思為“小姐”),陳本人尚未走出電影中的角色,竟然又把出生不久的女兒也拉了進去。

不過,這類取名主要還是受社會政治氣氛影響較大。如 1958 年大躍進,給孩子取名“躍進”,在抗美援朝年代裡,“衛平”、“衛國”、“抗美”之類的名字也極為普遍。

根據出生時所處的時間、地點、事件等特點取名,可以取一個好名字,但取名時應含蓄一點,思路可拓寬一些,可從諧音、轉義、引義等方面去考慮。在以出生地點及發生的事件取名時,也要避免落人俗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