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蔡家坡 趙林祥

外地人到岐山,必上蔡家坡;岐山人出遠門,必下蔡家坡。蔡家坡是岐山人共同走過的一面坡、百姓生活中永存的一頁印記,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岐山城鄉變遷的一個實況窗口。

我首次爬蔡家坡,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於父親去世早,孤兒寡母家境貧寒。大哥到婚齡了還沒有房子,母親求親告友借錢準備蓋兩間新房。農村普遍欠缺木材,蓋房前都要去蔡家坡購買些椽檁。母親說:“蔡家坡的坡賊陡賊陡的,只怕你兩個拉不上來,叫小三兒跟上幫一把。”

去時走的小路,我躺在架子車裡昏昏欲睡,不知不覺就下了蔡家坡。返回時裝上了30多根胳膊粗的木椽,五六百斤重的架子車拽拉到坡下時,早累得我們氣喘吁吁。剛停下車就圍過來一夥人,拿著繩子,牽著騾子、毛驢,他們是守在坡口攬掛坡活兒的附近農戶,這是那年月蔡家坡的一大風景。二哥聽說掛一次坡要價五元時,乜著眼一句話嗆了回去:“搶錢啊?我幹一天活才掙一塊五!”為首的一位中年人忍不住戲謔道:“你娃甭牛,上到半坡就知道蔡家坡的厲害咧。”為省下五元錢,年輕氣盛的大哥一咬牙,拉起架子車就走,我和二哥趕緊跟上去,在左右向前助推。那陣兒坡上多是往紙廠運麥草的膠輪大車。坎坷不平的礫石路上,騾馬嘶鳴、蹄聲嗒嗒,偶爾下來一輛卡車,卷帶起大團塵土,撲面而來,嗆得人喘不過氣兒。兄弟三人掙死把活轉過第一道彎,走到珍珠泉前時,個個大汗淋漓,疲憊不堪。掙扎著走到南社頭村口,正好有一股小溪汩汩流淌,口乾舌燥的我們,扔下車子撲到溪邊,不管不顧地一通牛飲。好不容易上到半坡,個個活脫脫像落湯雞,褲腿、袖筒吊線似的滴著汗水,小腿如灌了鉛,怎麼也抬不起來。三個人累得坐在地上,二哥哭喪著臉說:“大哥,咱不蓋房咧。這蔡家坡不把人掙死也得累死,還娶啥媳婦哩?”寡言少語的大哥安慰我們:“好兄弟,知道了苦,也就曉得只有努力向前,才能擺脫眼下的苦日子!”剩下的坡路是怎麼上去的,我已忘了過程。只記得兄弟三人拉著沉重的架子車,歇歇停停,足足歇了十三次,天擦黑時才爬上了蔡家坡……

第二次去蔡家坡,已是20年後。上世紀90年代,在農村深化改革的熱潮中,我們家和大多數農戶一樣走出了困境,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或許是爬了一次蔡家坡長了見識,懂得了農家孩子只有奮鬥才有出路的道理。進城工作的大哥,積極上進,不幾年就入黨提幹,擔任了單位領導。我和二哥不甘人後,通過廣種經濟作物,加上農閒外出打工,家境越來越好。日子寬展了,弟兄們決定齊心協力,蓋一座兩邊淌水的時興大房。去蔡家坡買木料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這回沒啥作難的,我們僱了一輛四輪拖拉機,半天時間就從蔡家坡運回了所需的木材。只不過,蔡家坡的坡雖然鋪上了柏油,卻狹窄陡峭彎彎多,那七八個急轉彎和擁堵的交通狀況,讓人急出了一身冷汗,上了坡依然心有餘悸。

再次去蔡家坡,又過了十多年。這期間,坐著順溜的班車,我無數次地往返於蔡家坡,那面坡幾乎一晃而過,沒留下多少印象。2015年初春,或許為了懷舊,抑或是尋找曾經的記憶,北坡公園的杏花開得正盛時,我特意在坡口下車,選擇步行,三上蔡家坡。

歷經數次的拓寬美化,古老的蔡家坡一片蔥蘢,坡上林木森森、綠草茵茵,細碎的鮮花點綴其間,與大片的桃花、杏花相眏生輝,撩人心絃。蔡家坡的坡,坡路平緩寬暢,兩行碧綠的塔柏夾道相迎,滿眼的綠樹花草,賞心悅目。重上蔡家坡的坡,最大的發現是路邊的文化牆:殷紂無道、古亶遷岐、教民稼穡、肇基西岐、渭水訪賢、武王伐紂……周禮之鄉、青銅之鄉、陝菜之鄉、轉鼓之鄉……臊子面、鍋盔、皮影、刺繡、鑼鼓……婚嫁、滿月、抓周、祝壽……遠去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蔡家坡的坡上一一回放,吸引著不少路人圍觀。一面獨具匠心的文化牆,既裝扮美化了蔡家坡,又彰顯了周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周禮之鄉深邃厚重的歷史文化特色,令人拍案叫絕。

三上蔡家坡,一面坡和一個農家,不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民生活和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真實縮影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