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黃梅,相當於幼兒班,兩句鄉間小調,五大?應該叫無大戲種!呵呵,覆蓋西南川渝藏貴雲全境,西北甘肅,陝西漢中,安康部份還有湖北利川的大川劇,算算多少億人?僅川劇老窩子四川,成都重慶,川劇覆蓋受眾人口即達1、35億人,僅此就足以蔑視渺視傲視碾壓一切劇種了!沒有大川劇,你們啥都不是!可笑你們的短視,無知鼠目!四川衛視《中國有川劇》即將開戰!由北京的甘肅藉者導演張忠執導的川劇電影《笑裡藏刀》己在蓉城試映看片獲贊為川劇版《霸王別姬》,該劇\\還將製作川話版英語版強勢國內公映,同時全球海外100個城市公映!川劇的藏刀絕技首次亮相大影幕曝光全世界!呵呵


陳曉明妮稱紅柳胡楊


用不景氣等等詞彙也許感覺好一點,但是究其實衰落是肯定的了,也不必避諱這個詞彙。據不完全統計,黃梅戲最盛時曾經有40到50個專業劇團,現在大約只有10個專業劇團。

黃梅戲的衰落,是整個戲曲衰落的一個縮影,大勢如此,一枝何能獨秀?要想從根本上探究戲曲衰落的深層原因,還應緊緊圍繞觀眾需求進行分析。戲曲衰落的原因是多種內外在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然而其根本原因卻是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 每個時代的觀眾,都有不同於以往的感受方式與欣賞習慣。現代娛樂和文藝活動的內容多元化,關注戲曲的自然就少了,這本毋庸諱言;從黃梅戲本身而言,吃老本的感覺愈發強烈,《天仙配》、《女駙馬》等等,老是這些沒有推陳出新,再好也會厭煩。

現有劇團與市場對接的能力總體還是有所欠缺,很多時候“想看無處覓”和“想唱無處演”的窘境同時存在。總之,觀眾是黃梅戲等傳統戲曲藝術的衣食父母,觀眾的審美要求就是文藝工作者的努力的方向和標杆,黃梅戲創作和演出應以觀眾為中心,這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推廣理念和文宣單純從保護國粹遺產,弘揚孝道陪伴父母角度等入手,實際作用一定是有限的。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衰落還不至於,受市場的影響,不景氣是有的,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黃梅戲戲曲事業也漸漸出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黃梅戲這個劇種的頹軟趨勢還是存在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黃梅戲唱腔和劇目積累不夠,雖然很多表演藝術家根據自己不同的唱腔特點和聲腔藝術特色進行了新劇目的創排,但是新劇目大多流傳不廣泛,藝術特色不明顯。也有很好的劇目,比如龍女,紅樓夢,雷雨,徽州女人和妹娃,作為藝術家要把流派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發揚黃梅藝術。

二是後繼力量不夠,很多年輕演員基本功不紮實,唱功上不去,基本功就更差了,藝術修養不夠,真的是後繼無人,作為戲迷,很難樂觀。

三是演出票價太貴了,一場一場的戲都必須要靠觀眾來買票的,不是票價高到送票的,所以要以基礎觀眾為主。


詞說我世界


從歷史中看黃梅戲有極強的生命力。黃梅縣人民把縣內分上鄉、下鄉,中間是湖區。黃梅戲可以說是山歌與魚歌結合產生的。豐收年自娛自樂,水災年陪伴農民去外地謀營生。這就是黃梅戲獨有的特色,在北京,江西,江蘇,安徽,山西,臺灣,聽說西藏現在也有了黃梅戲劇團。湖北省黃梅縣各級政府特別重視,黃梅縣內有一百多個劇團,在全中國這個數量也沒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