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脊樑系列報導丨砥礪40年伊敏創新路

砥礪40年 伊敏創新路

——國家能源脊樑系列報道之三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張媛媛 通訊員 王猛

中國火電發展40年,創新驅動40年。破與立,生存與發展,創新驅動支撐中國火電行業登上世界電力工業的頂峰。

而在中國火電發展40年的扉頁上,伊敏煤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伊敏煤電”)創新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我國第一家煤電一體化基地試點、我國首家大用戶直購電交易試點,我國最早探索單鬥—自移式破碎機—半連續和單鬥—卡車兩種生產工藝的煤電基地、我國首例數字化電廠、第一家數字露天礦……

這就是地處我國東北邊陲的伊敏煤電。而對於其緣何一度引領中國火電行業發展潮頭,卻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本能創新,點燃生生不息的能量之火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這句話如果回放給20世紀70年代第一批來到祖國北疆邊陲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艱苦奮鬥的伊敏人聽,他們一定沒有想到那些當年出於本能做的事,在40年後的今天會被濃縮成經典名句,被後人銘記、傳頌、傳承。

“753”展覽館是伊敏煤電的一處“聖地”,其內陳列著多張黑白老照片,記錄了第一批伊敏人工作、生活的點滴,照片裡的背景蒼涼而荒蕪,人們臉上的笑容卻真摯燦爛,溢出的是建設美好新生活的執著和堅定。

“那時候自然環境艱苦,創新基本就是一種本能。為什麼說是本能?你看這張照片,乍一看以為是窯洞,但其實不是,它叫地窨子,按現在的話來說屬於半地下室,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冬暖夏涼,在當時很盛行。”伊敏煤電黨建部綜合科科長王猛向記者介紹。

除了地窨子外,還有保暖值爆表的毛氈靴,前衛的帶跟勞保鞋,夢幻的防蚊帽等等,這些小革新在當時沒有專利,也沒有“創新”這麼時髦的名字,只是潛移默化地生根在第一代伊敏人最普通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帶著些“土味”,糅雜著大草原青草的芳香,陪伴著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創業歲月,甚至來不及回味這其中的意義。

“習總書記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伊敏煤電這40多年,在變中求新,闖出發展新路子,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持續創新是分不開的。”伊敏煤電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劉增榮,這位在伊敏這片土地上工作了30餘年的老伊敏人對“創新”二字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情。

如今,伊敏煤電將他們以古董的身份展覽給後人、旁人看時,放射出的是這樣的信號:創新———它在伊敏人的血裡、肉裡,鐫刻在伊敏精神裡,它是伊敏煤電將傳統發展方式“切換”到創新驅動模式上的密匙,它是能量之火,生生不息,旺勢燎原。

科技創新,解好創新發展的“時代方程”

“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新。另外,創新需要持續,才能突破侷限。”伊敏煤電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馬振濤這樣詮釋伊敏煤電的創新工作。

20世紀90年代初期,伊敏露天礦迎來新一輪的創新高潮。

“1993年,我們露天礦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合作進行卡車自動化調度系統研製,用了整整4年的時間,卡車調度系統才成功投入使用,當時提高生產效率8%,計量與統計人員減少了36人,經濟效益顯著。”馬振濤感慨,一切彷彿就在昨天。

嚐到了甜頭的伊敏人自此拉開了一場關於持續創新的戰役。

2007年,伊敏露天礦在亞洲首次引進由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單鬥—自移式破碎機—膠帶輸送機的半連續採煤工藝系統,年設計能力900萬噸。這位“外來媳婦”初到伊敏出現了各種不適,怎麼辦?當時半連續檢修班的班長和技術人員一起完成了 “滾筒防凍粘技術改造”“料斗溜槽或溢料刮板的防凍粘”“破碎輥潤滑系統改造”等近百餘項技術改造,讓這個“洋媳婦”逐步本土化,不僅實現設計生產能力,而且還實現超出設計生產能力的驚人效果。

2009年伊敏露天礦數字化礦山建設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驗收,成為我國首座數字化露天礦。

2010年至2017年間,伊敏煤電有了GPS衛星定位卡車調度系統、真三維技術建立礦田模型、無線遙測PLC控制技術,開闢了國內WK—35型號電鏟整體大修的先河,“六位一體”科技創新管理機制獲得華能集團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等榮譽。

黨的十九大後,伊敏人又迅速與華能集團的“華創空間”互聯網平臺接軌,以絕對的實力高居企業積分排行榜榜首,一路領跑創新創效。

風風雨雨幾十載,伊敏煤電的創新之路從“研發—小試—中試—投入實踐”邁過了無數道坎,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伊敏煤電的方方面面,讓伊敏煤電面對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更有底氣,樹立起伊敏煤電發展進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大眾創新,開啟“根深葉茂”的伊敏“創時代”

黨的十八大後,伊敏人開始推廣勞模、大師、工匠創新工作室,力求讓創新之光輻射的更廣、更深。

事實證明,群眾性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槓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

2017年9月14日,伊敏煤電所屬的伊敏電廠燃除部創新工作室兩項創新成果代表華能集團亮相央企創新成就展。

是什麼樣的創新項目能代表華能集團參加全國性的創新成就展?

記者瞭解到這兩項成果名為 “膠帶機返程防異物撕裂保護裝置”和“破碎機系統卸車智能化裝置”。第一項成果可以有效避免由於異物造成的膠帶撕裂,另一項成果則實現了破碎站系統智能化自動卸車功能和無人值守操作功能,不僅最大程度降低了員工的勞動強度,還可以全年減少破碎機空載運行時間547小時,相當於節約用電約20萬千瓦時,增產原煤98萬噸。

一間小小的基層創新工作室怎會擁有如此巨大的創新能量?

“在伊敏,創新不是少數人思考的問題,一個想要改變的動機,一顆堅定而善良的心,一項小小的技術革新,都有可能成就一次意義非凡的創新。”伊敏煤電副總經理、工會主席黃琳對執著於創新的一大批伊敏人有著很深的瞭解,併發自內心喜愛與愛護。

“我們稱自己為‘創客’,大家湊在一起是為了解決現場的一些問題,後來創新項目越來越多,加入的人也越來越多,工作室才真正成為一個工作室。”伊敏煤電檢修部創新工作室帶頭人李廣山還清楚地記著自己最初的青澀模樣。

“這個小車叫磨煤機電機的移位地平車,是一個專門用於解決磨煤機電機移位的承載工具,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因為這件作品我愛上了創新。”創新工作室成員之一的李峰坦言創新讓自己更加自信。

“我們工作室研發的輪胎溫度壓力監控裝置、燃油加熱裝置、水車灑水裝置、水車排石裝置等為企業節約資金千餘萬元。”自卸車創新工作室負責人馬廣玉對自己工作室的“作品”如數家珍。

在伊敏還有王劍紅勞模創新工作室、楊大力創新工作室、明珠創客、女職工創新工作室等等,這些神魂相同的創新工作室互補互生,互促互進,孕育出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庫,如今已經擁有幾百項創新項目,幾百篇科技論文,百餘名技術能手,上百個專利成果,並繼續踩著成功的階梯步步上行,將創新的根扎得越來越深。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伊敏煤電的“創時代”已經開啟。

伊敏創新是一種認知方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種工作方式。伊敏創新,讓其贏得過往40年的輝煌,也將托起未來40年希望。

伊敏創新,永無止境,生生不息。

国家能源脊梁系列报道丨砥砺40年伊敏创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