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清泉乡干部在跃进村人参果基地查看人参果生长情况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人参果种植户采摘即将上市的人参果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人参果采摘现场人参果采摘现场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人参果交易市场人参果交易市场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清泉乡把干部服务的力度、党员带头的强度、产业发展的速度、群众致富的程度作为检验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履行合格党员职责,与群众共建特色产业富民之路。干部主动送服务。依托“祁连清泉”人参果品牌,以打造千亩人参果基地为目标,创新开展“三包三送两配套”活动,即领导包片送政策,党员干部包棚送服务,技术员包片送科技,配套种苗异地繁育基地和产品监管体系,稳步提高人参果产业品牌效益。按照“一园三区”的人参果产业格局,建立人参果产业包挂台账,将全乡754座日光温室划分成8个片区31个小组并全部纳入电子管理系统,实行动态化管理,在每个片区建立党建联系点,领导干部每月对所包挂的片区进行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每周对所包挂的温室进行查看,了解群众困难需求、种植生产管理状况;市乡技术员每月对所包挂的片区进行技术指导、问题解答,有效促进了人参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党员带头作示范。以“先锋富民”行动为抓手,在康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党员中积极开展“种植先锋岗、技术服务岗、问题处理岗”评比活动,切实增强了党员的发展积极性、服务主动性、示范带动性。支部党员带头发展人参果,主动上门为人参果种植户提供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管理、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技术指导,解决群众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土壤盐碱化、落花落果等各类问题18件。创新开展无职党员“划区域、定岗位,明职责、促发展”主题活动,按照居住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全乡划分了7个“党员服务区”,在服务区内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岗、扶贫攻坚帮扶岗、惠民政策宣传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环境卫生整治岗等8个岗位,无职党员根据个人专长明岗位、定职责,组建了5支无职党员亮身份、促发展党员先锋服务队,建立了无职党员“公开晒承诺,定期比践诺”评价机制,全面激发无职党员干事创业,争做合格党员的热情。同时,成立了以合作社为主的市场批发专柜和电子销售平台,建立了淘宝、微信等网上营销渠道,成功举办了清泉乡人参果网上展销推介会暨苏宁易购4·18购物狂欢节启动仪式,签订了人参果网络销售授权书,实现了线下品尝、现场采摘,线上支付、统一购买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群众参与谋发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清泉人参果产业呈现出了发展的良好势头,清泉村四组10户农户通过自发组织,成立了玉门清泉火烧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种起了荒废已久的49座日光温室,并选举威望较高、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员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自筹资金54万元,发展人参果产业,每户入股5万元。目前,拉肥运沙、修缮墙体、平整土地、焊接钢架等一系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社员们说:“现在只是刚开始,等效益好了,我们还要将土地进行片区化种植,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将土地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土地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多方联动解难题,做产业发展的合格党员

清泉乡把建强各村党支部、构建为民服务主阵地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攻点、发力点和突破点,着力提高各党支部为民办事、服务发展水平。把党支部建成党员群众看齐的“风向标”。不断加强各党支部阵地建设,将跃进村党支部建成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廉政文化教育大厅、电子图书阅览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文化娱乐活动室、道德讲堂”于一体的“两厅三室一讲堂”综合性服务阵地,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规范服务。将康源果蔬合作社党支部建成集“发展成果展示、人才教育培训、人参果销售经营”于一体的功能性服务阵地,为人参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力选拔党性强、能力强、作风好的党员群众担任村组干部,着力从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优秀分子中培养村党支部后备人选。村办公经费达到了5万元以上,村干部工资提高到了1.9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跃进村党总支、康源果蔬合作社党支部被评为酒泉市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使党支部成为了群众心中的灯塔和标杆。把党支部建成带动发展的“致富桥”。以精准扶贫为契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借助“祁连清泉”人参果、“祁连清泉”羊羔肉两大特色品牌,大力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等产业。通过“支部引领、干部带动、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群众种植人参果,建成高标准钢架拱棚100亩,落实日光温室100亩,人参果种植面积达到了532棚744亩,棚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人参果成了清泉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致富“金果”。以规模化养殖为方向,累计建成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6个,引导贫困户修建养殖圈舍15座,调引肉羊493只,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致富有保障。为解决白杨河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村党支部一班人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耕地有偿租赁给制种公司经营,全村流转耕地28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以上,建成了土地流转专业村,既解决耕地撂荒无人耕种的难题,又为留守在家的劳动力找到了一条就近务工的致富门路。把党支部建成为民服务的“神经元”。全面推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代理制,构建了乡、村、组三级代理服务网络,整合财税、计生、土地、民政、农技等服务项目,为群众办理低保申请、政策信息咨询、矛盾纠纷调处、创业信息咨询等代办事项。通过推行“直接办理制、承诺办理制、联合办理制、全程代办制”“四制”代理服务模式,将办理事项分为“即办件、承办件、联办件、上报件”,实现了办理程序简便化、承办时限具体化、协商联办实效化、办理渠道顺畅化。通过开展“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争当“服务明星”、争创“党员先锋岗”,有效带动各领域党员干部更加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党员干部累计入户1000余次,解决群众生产技术难题50余件,调解邻里矛盾纠纷36起,切实做到了“群众有所需,干部有所应,党员能服务”。

夯实支部强基础,做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清泉乡党委紧紧围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践行党员服务承诺、解决产业发展突出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为党员干部“加油补钙”,着力增强各村党支部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打造服务发展、引领致富的村级干部队伍。突出学习教育的全面性。把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作为“两学一做”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和基础,认真落实“五找八清”措施和“一卡双联系”制度,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户籍查询等方式,排查流动党员34名、失联党员6名、档案不全党员46人,并分门别类建立“五册一账”,做到了失联党员底子清、情况明。突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农村党员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层次不齐、集中学习难组织的实际,采取村干部集中领学、农民党员结对帮学、流动党员短信促学、青年党员微信帮学、年老体弱党员上门送学“五学”方式,全覆盖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增强“四种意识”,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抓实党员的“底线”教育。突出学习教育的拓展性。在“两学一做”规定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党员、机关干部通过“三学”拓展人参果种植方面知识的学习。“书本学”,学习《清泉人参果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了解掌握人参果种植的方式方法、详细内容;“实地学”,邀请技术员在温室大棚内详细讲解人参果在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主要事宜、注意事项;“提问学”,周一例会现场提问乡村组干部关于人参果生产方面的知识要点,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立足实际抓学习,做积极进取的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玉门市清泉乡把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超前谋划、扎实部署,通过“三包三送两配套”活动,打开了人参果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新热潮,促进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升温升热、学实做实,形成了党群干群结对帮扶、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热烈祝贺甘肃农民报创刊65周年玉门市清泉乡 “两学一做”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