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講的是閬中宋代官員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講的是閬中宋代官員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講的是閬中宋代官員的故事!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作詩為序,成為家喻戶曉的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一章,講的是一位閬中官吏的故事。他就是北宋神宗年間的閬州太守朱壽昌。

朱壽昌,字康叔,宋揚州天長(今天長市秦欄鎮)人。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判、嶽州、閬州知州等。翻檢史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頗受稱讚的官員。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北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是朱巽之妾劉氏所生。他七歲時,其母劉氏被朱巽遺棄而出走,從此母子分離。壽昌長成之後,廕襲父親的功名當了官,幾十年步步高昇。然而他數十年未與生母團聚,官越大越思念母親,甚至飲食中很少吃酒肉,言談時動輒流下眼淚。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八方探尋生母下落,雖杳無音訊,仍不停止打聽,為此他燒香拜佛,還依照佛法,用火灼脊背,燒頭頂,以表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便辭去官職,離別妻兒,千里迢迢前往陝西尋母。他給家裡人說:“不找到母親,我就不回來了”。但是毫無方向的尋訪,希望異常渺茫。他並不灰心喪志,不達目的不罷休,刺血書寫了一部《金剛經》,持誦不輟,相信自己的虔誠總會感動上蒼。這一天他來到同州(今大荔縣),四處打聽,聞得有一婆婆曾在城內討飯,年齡特徵與母親相近,在城東一村莊落腳。朱壽昌急忙奔赴此村,挨戶尋找。見有一婆婆衣衫襤褸,依門而立,目光呆滯,凝視遠方。朱壽昌躬身施禮,詢問老母下落,婆婆聽後,急忙讓其進門敘話。進屋後,壽昌向婆婆詳細陳述了母子失散後的經歷和辭官尋母的經過,婆婆聽後,泣不成聲,知道這就是她失散50多年,朝思暮想的親生兒子。母子相認,朱壽昌雙膝下跪,抱母痛哭,兩人久久相擁,彼此訴說著失散後各自的苦難經歷和思念之情。由於婆婆待人寬厚勤苦,在村院中人緣很好,村民們聽說婆婆母子團圓,紛紛前來祝賀,得知朱壽昌辭官尋母,孝心感人,無不感慨稱頌。為紀念婆婆母子相聚,遂將村名改為“婆婆村”。壽昌將母親接回家中,恭敬侍奉,無微不至。當年劉氏離開朱家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朱壽昌找到他們,視如親弟妹,也全部接回家中供養,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講的是閬中宋代官員的故事!

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遠近傳揚,京兆守錢明逸將此事奏明朝廷,皇帝宋神宗趙頊誇獎其孝行,詔令朱壽昌官復原職。朝廷中的名公巨卿如王安石、蘇軾等寫下詩文,讚美其事。蘇東坡在他的長詩中寫道:“嗟君七歲知念母,念君長大心愈苦。羨君憐老得相逢,喜極無言淚如雨。全花詔書錦作囊,白藤肩輿簾作繡。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 蘇軾詩中的“此事今無古或聞”,暗有所指,當時為官者自詡血統高貴,如為庶出,羞於啟齒。那時朝廷規定父母去世,官員需去職回家守制(守孝)三年。與朱壽昌同朝為官的李定是王安石的得意門生,權傾一時,其母仇氏死,李定刻意隱瞞,以避離職守制,其行為頗受同僚非議。相比之下,朱壽昌棄官尋母實為難得。在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最大願望莫過於高官厚祿、耀祖光宗。朱壽昌寧願棄官失祿,偏要尋找失散50年的老母,寧願被世俗嘲諷,也要侍奉出身貧苦改嫁平民的生母,表現了中華民族知根必尋、知恩必報的傳統美德。

朱壽昌後來官至司農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到元代,《二十四孝》話本詩吟:“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的故事,更盛傳於後世。天長市秦欄鎮舊有朱孝子墓,明朝弘治年間,曾立碑於墓側。明嘉靖年間,建孝子祠。今墓、祠均廢,現存有清嘉慶二年所立石碑。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棄官尋母”,講的是閬中宋代官員的故事!

歷史上的一位閬中官員作為孝子的典範寫入了《二十四孝》,今日的閬中人讀來,當是感慨良多。對年輕人講講這事,許是別有滋味吧。(文/劉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