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渼汐丶


愛因斯坦說: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的孩子會更加樂觀、積極,也更容易成功。

孩子的自信心可以通過父母的培養獲得,那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

1、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

很多家長都認為,謙虛低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驕傲自滿的心理,父母們大多采取的方法是忽視孩子取得的成績。

中國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句話:你看誰家的某某的多聽話,多努力,獲得了多少證書,而你卻這麼不爭氣。

也許家長認為這樣會激勵孩子上進,殊不知,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形成自卑的心理。適當的給予孩子鼓勵,讓他知道自己也有閃光的一面。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一旦孩子離開父母就會出現恐懼甚至逃避的心理。從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會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也會讓他在面對陌生的事物時更加自信從容。

3、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太嚴厲的父母一般很難教育出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們害怕犯錯會受到父母的責罰,害怕失敗會讓他們對新鮮事物產生本能的排斥,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讓他們坦然面對失敗,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心態,樹立牢固的自信心。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自關重要,孩子從小生長的環境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到他。在充滿愛意的家庭裡會讓孩子感到更加幸福、自信。保護孩子的自尊、尊敬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做一個用心的父母,不要浪費孩子每一個成長的契機。


——END——



你還知道什麼方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無疑,一個自信的孩子,在社交、自我評價等方面有更加優異的表現,面對困境解決問題的勇氣也能越來越強!

可是,如果談到培養孩子的自信,你想到的只有讚揚、鼓勵?甚至,連語言也很蒼白,翻來覆去就是“寶寶,你真棒!”,“你太厲害了”?

呃……孩子是你千辛萬苦生下來的,咱稍微走點心,好麼?

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很可能只需要這4步,你可千萬別中招!

Step 1: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

曾經有一些文章探討過:再小的孩子也有對“美”的追求,所以對孩子的衣著外在不能太馬虎,最起碼大方得體,否則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mini5個月時,愛對著鏡子左顧右盼,並時不時流露出一絲神秘又自戀的微笑(其實起初是因為好奇),現在每次給她戴上新發箍,穿上白紗裙,也是第一時間撲向穿衣鏡……

在嬰幼兒的世界裡,這是對自我形象塑造和接納的萌芽期。

所以,親愛的mini,你不是一個人!

良好的外在形象能提升一個人的自信心,但是,“積極的自我形象”,還包含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心理層面)。

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我形象的形成,除了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家長的影響也很重要。

有的家長常常在無形中,打壓自家的孩子:

  • “頭髮咋這麼稀?小黃毛丫頭(一種輕侮性質的說法)!”

  • “你怎麼那麼笨?搭個積木都不會?”

  • “男孩子膽子還那麼小?真沒出息!”

  • “女孩子瘋瘋癲癲,像什麼樣子!”

別以為“孩子還小,懂什麼?”最可怕的就是家長的這種念頭!

持續充滿敵意的、批判性的聲音會影響一個孩子剛剛萌芽的自我感知,漸漸影響到他對其他人和世界的看法,產生悲觀情緒。

王菲曾在《楊瀾訪談錄》中回應李嫣的唇顎裂,認為“這個完全取決於家長的心態。”

家長最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瞭解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喜好、特長和潛能,幫助孩子發掘出一個適合自己,並讓自己喜愛的自我形象。

是啊!孩子有那麼多優點,你卻只盯著他的“缺陷”?

幹什麼啊?人家不要面子的啊?!

當然啦!鳳梨小姐還認為,對他人的“缺陷”剋制好奇,不要氾濫憐憫,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

Step 2:忽視孩子的獨立意識

自信心,指的是人對於自己能夠成功完成一個任務所持有的信念與感受。

2歲左右的孩子會經常說“不”,“我自己來”,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不願意家長插手。

有的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的獨立意識,事事替孩子包辦,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依賴於家長的決定,而不是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孩子,哪來的自信呢?

有時尚媒體採訪“李老師”,問她,“喜歡穿裙子還是褲子?”

李老師的回答是:“那要看情況,什麼場合穿。”

這回答!簡直出乎意料,自信又有主見!

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能夠鍛鍊他們的判斷力(或責任心),從而樹立信心。

不過,這當然不是毫無原則地讓孩子做決定!

要是問mini小朋友“你想吃什麼呀?”

答案永遠是“意大利麵。”

這種“人生終極命題”太開放了,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缺少決策的意義(純粹隨口一說,沒有權衡)。

鳳梨小姐都30歲了!也每天困惑,“晚上吃什麼?”

因為……想吃的吃不起呀!

家長需要對孩子的年齡、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進行評估,儘量提供“二選一”的問題,比如,“你想吃意大利麵,還是餃子?”如果想引導孩子吃餃子,還可以進一步說,“如果你想吃餃子,媽媽可以教你怎麼包!我們一起玩麵糰好不好?”

有時也會碰上一些“棘手”的情況,有的小孩,非常有想法。曾經有家長留言,“你們說要給孩子選擇權,我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入秋了,東北已經很涼了,她非要穿夏天的短裙!怎麼辦?”

怎麼辦?這麼堅持,就穿唄!出門秋風一吹,保證她就後悔了。

當然,家長這樣操作時,一定要在包裡悄悄塞幾件厚衣服,可別真讓孩子凍著了。

要讓孩子明白:所謂的選擇,並不是任性為之,而是反覆權衡之後的決定。

做的決定多了,孩子就懂得如何做出相對理智的判斷,對很多事情,自然就有了把握和信心。

Step 3:家長不恰當的表態

有的家長,特別見不得孩子自己做事,“那麼小,怎麼會自己吃飯呢?”“看他做事慢吞吞,我就著急。”

儘管積木搭得慢,但那是自己搭出來的呀!

儘管拿勺子的動作很笨拙,但是終於成功地吃到了一口飯!

儘管脫個鞋子要花10分鐘,但畢竟脫下來了呀!

越自己做事,就越有成就感;加上他人的讚美,孩子的自信心就越強。

“儘管做的戚風蛋糕塌了、裂了,但那是自己做出來的呀!”

看!你和孩子,有時只是年齡的區別而已。

(文字摘自李亞鵬在《朗讀者》中,寫給李嫣的信)

也有一些家長,常常會滑入另一個誤區:他們對孩子的任何一點點進步,都由衷地自豪,“寶寶,你真棒!”並且,除了這句話,也沒有別的讚美方式了。

總之,中心思想就是:孩子的一切都很棒,又漂亮,又聰明!

覺得自家孩子最漂亮,是人之常情。

不過,“聰明”嘛!明明是生長髮育正常節奏,所有孩子到了相應年齡都會具備的能力,硬要被家長誇成“天才兒童”——

這可能會造成過度自信以及扭曲的自我認知。

自信心是通過經歷成就而建立的,而不是通過空虛的讚美而建立的。

Parents.com建議: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成功,是因為他努力嘗試了很多種的方法,即使失敗也不氣餒,加上持之以恆的練習,而不是因為他“聰明”!

Step 4:對犯錯不夠包容

在李亞鵬眼裡,李嫣犯過最大的一個“錯”,可能是在社交媒體上大曝隱私。

網絡環境複雜,出於父親的謹慎,他和李嫣“商榷之後,封閉了公共賬號”,不過,李亞鵬卻認為“是自己的管理疏漏。”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犯錯。

家長不當的管教方式,比如說教、指責、懲罰,會侵蝕孩子的自信與自尊。

孩子自己練習拿勺子吃飯,結果湯湯水水灑了一地。

媽媽立刻火冒三丈,“別吃了!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灑到地上!”

這一次,孩子覺得嘗試新東西時犯錯是不能接受的,會給媽媽惹麻煩。

孩子打算自己穿短褲,結果把兩條腿都塞進了一條褲管。

媽媽嘲笑著,“你看看你!怎麼這麼笨啊?誰這麼穿褲子啊?”

這一次,孩子覺得自己不應該嘗試,會被譏諷。

不自信的人會固步自封,不敢嘗試,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有信心的人成長的時候,有著堅強的支持系統。這些系統是由會給予鼓勵、提供“無條件的愛”的家長開始的!

家長“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到安全。他們不再害怕失敗,處理新任務的時候,也會更有信心。

不清楚李亞鵬跟李嫣“商榷”了什麼,但可以想象,一定是平等的對話。

“別看她年紀小,她有非常獨立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外化表現是自信,但是內在有她的獨立精神,這一點是很多成年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


相關推薦:

總誇“聰明”?小心孩子變笨!N個表揚句式,照搬就行。


崔玉濤育學園


培養孩子的自信,從這15種方法開始

自信的人,會更樂觀、更容易成功,因此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信心滿滿,然而,自信並非天生就有,需要父母的不斷認可和鼓勵,需要不斷有意識得培養。

培養孩子自信的15種方法

1、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

無法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告訴他一個具體時間。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2、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徵求孩子的意見,並且給他選擇的範圍,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3、不要嘲笑孩子

當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刻意強調,換個時間再教他。嘲笑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4、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耐心傾聽孩子的提問,如果回答不了,不要假裝懂得。要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

5、在家中陳列孩子的作品

榮譽感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可以在家中的牆面張貼孩子的塗鴉,在櫃子上陳列孩子的小製作。

6、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

不要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這樣會挫敗孩子的自信。

7、讓孩子偶爾當家

帶孩子去超市時,讓他自己付錢,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可以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錢,讓他當家。

8、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讓孩子獨立清洗自己的襪子、手帕,哪怕洗不乾淨。孩子的自信來自於每件小事中父母對他的認可。

9、幫助孩子制定計劃,並監督他執行

幫助孩子養成按計劃做事的習慣。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滿自信。

10、幫助孩子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

孩子是急性子,就鍛鍊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鍛鍊他的條理性。發掘孩子性格中積極的方面,而不是強迫孩子改變秉性。

11、儘量讓孩子在生活中脫離依賴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沒有依靠的處境中充滿自信。

12、拓展孩子的視野

帶孩子旅遊時多給他講述所遇到的動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種知識。

13、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孩子實在想不出辦法了,父母再側面指點。

14、當孩子有進步時要具體表揚

和孩子相處時,經常尋找值得讚許的具體理由,用讚許的語言鼓勵孩子,而不是空洞地表揚“真聰明”。

15、父母努力做受人尊敬的人

父母應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努力做個受人尊敬的人,給孩子樹立榜樣。

*淘兒學,專注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淘兒學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讀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特別經典的一本自傳體。

在巴學園裡,任何一個孩子拎出來在外邊學校都是問題孩子,

他們不聽話,有的遊離在自己的世界裡,有的喜歡不停的說,他們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想法。

但是,在巴學園,他們被全盤接納,他們可以選擇上學或者不上學,他們可以選擇上什麼課程,有的孩子可以三年一直遊蕩在教室外,但是沒有人去說他,指責他。直到他自己開始喜歡上課。

黑柳徹子的錢包掉進廁所裡,她拿著勺子開始掏糞水,小林宗作校長路過時不會批評她,只是告訴她,做完這件事要恢復原狀。


學校裡有一個很矮的孩子,學校運動會時特意安排他能夠獲勝的項目,讓他在獲勝中得到自信。成人後他也是個開朗樂觀向上的人。


還有一個小兒麻痺的學生,絲毫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同。


這些孩子之所以這樣自信,因為他們被無條件的全盤接納,無論是好還是壞。


小豆豆的媽媽是一位非常開明民主的母親,她不因為小豆豆被邊緣化的行為而斥責小豆豆,也不會把被退學的事情告訴小豆豆,給她額外的心理負擔。

接納,不評判,不論是非。這樣的孩子也會自帶光環。


給孩子自信,不要隨意和別人比較,不要隨意批評指責,更不要隨意帶評判性地評論孩子的某種行為,給孩子貼標籤,如果你的孩子不自信,請按照你心目中的樣子去誇他,把他誇到你想要的樣子,誇到越來越自信。



我是jason媽咪有辦法,第20期優質問答答主,喜詩詞,愛旅遊,在育兒路上不斷學習修行,聽說關注我的都是長的好看的。來,一起修行吧。


jason媽咪有辦法


自信心作為一個人能力的支柱,無論是激發孩子的潛能,調動學習的熱情,還是友睦同學,建立社交,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自信心是可以從小培養起來的,越小越好。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做到以下幾點:

1、把讚揚和鼓勵作為教育孩子的主導方法。

批評和責難不僅會讓孩子難堪,還會導致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多鼓勵,多讚揚,在對待孩子的日常上,採用“亮點原則”,將孩子的亮點確認放大,讓孩子自己也看到;當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使孩子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從而樹立自信心。

2、避免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家的比較。

孩子上了小學,課業更緊了,成績懸在每個家長的心頭,家長會不自覺地拿自己家孩子和那些優秀的孩子比較,別人家孩子怎樣那是別人家的事,何況家長的你做到最優秀家長的功成名就了嗎?人和人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孩子之間也是。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獨特長處和與眾不同的個性,家長要做的是,發掘自己家孩子的長處,然後鼓勵它,發展它,順其自然在便也成就了孩子的自信心。


3、正確對待孩子的失敗與挫折。

當孩子沒考好時,家長不要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痛罵,或者冷嘲熱諷地責怪孩子。這時候,要理解孩子失落恐懼擔憂苦惱的情緒,冷靜地和孩子分析問題所在,並且安慰孩子,考試只是對我們這一階段所學的檢驗,我們再多多複習,加強練習,下次是可以考好的。

鼓勵孩子繼續努力,他一定可以更好。你要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從而影響孩子也相信自己,這樣自信心自然就立起來了。

關於陪伴孩子、成長自己的話題,原創分享,我說的不一定對,但一定是真誠用心的,歡迎關注交流……

天天陪伴


培養自信心稱得上培養孩子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拉拉雜雜寫上一本書都不算過,然而最關鍵的原則,就是幫助孩子不斷積累挑戰自我、戰勝困難的成功經驗。



這裡面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挑戰自我”。當孩子面對任務的時候,如果認為自己絕對不能完成或者確信自己完全能夠勝任,都不是最佳時機,而如果他感到有些懷疑又多少帶有希望,那就是挑戰的關鍵點,媽媽爸爸應該不失時機地積極鼓勵孩子勇敢嘗試。



第二個關鍵詞是“

戰勝困難”,太輕鬆的任務會讓孩子感覺本該如此、天經地義,不會有明顯的效果,而當孩子有些擔心害怕、覺得困難的時候,機會就來了,每一次把困難踩在腳下,無論是經過多次努力,還是找到新的竅門,或者拼盡全力,都能夠讓孩子發現自己的潛能,獲得強烈的激勵。



第三個關鍵詞是“成功經驗”,從最初的懷疑擔心和害怕失敗,到用結果證明自己可以完成任務贏得勝利,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心路歷程,會讓孩子不斷提升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判。

儘管親人的表揚肯定和贏過夥伴的表現也能增進孩子的自信,但自己真實的身心體驗更充滿滋養自信的力量。為了讓孩子反覆GET到前面提到的三個關鍵點,媽媽爸爸需要擅長捕捉機會,適度設置任務難度,巧妙提供有限的幫助,充分認同讚賞孩子的成功,結果就一定能夠看到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地強大起來。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上週末,美國朋友candy帶著她10歲的兒子Benny來我家玩。看到Benny的第一眼,我有點懵,相對同齡孩子來說,Benny長得矮矮的,身材胖胖的,皮膚黝黑,還長了一副齙牙。總之一句話,Benny外表形象非常不好。我天生外貌協會,所以也在心裡犯嘀咕:如果外表長得不好,是不是會特別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呢?

然而,在和Benny交談的過程中,我卻深深地被他吸引。很難想象一個10歲的孩子,他侃侃而談,從人類文化聊到美國曆史,他滔滔不絕。在談吐中,他的魅力得意展現,他的特別也預示了他的雄心壯志,如果在中國,Benny將來長大了一定會是個大人物。

美國的孩子,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表現得特別自信。這點或許從Benny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談吐可以看出來。

看到美國孩子如此自信,中國父母們是否有疑問:怎麼才能讓我家娃也像他們那樣,充滿自信呢?首先,家長們可以做一下這個投票。

1. 你是否無條件相信孩子,並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A 是 B 不是

2. 你是否無條件愛你的孩子,不管孩子成績好壞,聽不聽話?

A 是 B 不是

3. 你是否經常誇獎孩子,認可孩子的言行舉止?

A 是 B 不是

4. 你是否隨時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

A 是 B 不是

如果你選的大多數是A,那麼可以肯定,你的孩子肯定非常自信;如果你大多數選擇了B,那麼以後你可以向著A轉變,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信。

自信培養法則一:無條件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大早起床,看到爸媽在掃地,孩子過去拿起掃把開始掃,這時媽媽搶過來:你掃不乾淨的,別把我掃在一起的又掃開了!

孩子:媽媽,我好熱,我要脫外套。媽媽:熱嗎?媽媽沒覺得熱,還是穿著吧,別感冒了!

作為父母的你,看到這些是否腦海裡一下閃出類似的場景了?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試問,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他從何談自信?小時候,父母否定孩子的做法,肯定將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扼殺在搖籃裡了。作為父母,要百分百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從小開始培養,給孩子百分百信任和學習的機會。如果你質疑,對不起,孩子以後再也不敢放手去做了。

自信培養法則二:無條件的愛孩子,不管孩子成績好壞,是否聽話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你難掩當父母的喜悅,會宣誓:孩子,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孩子學習成績好了爸媽才滿意,鋼琴比賽得了獎爸媽才開心,無論什麼唱歌聽爸媽的話才正確。這些有條件的愛讓孩子慢慢開始懷疑,並對自己失去信心。他們會權衡,那種方式才讓父母高興,漸漸的,孩子學著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社會,面對愛與關懷,他們會逐漸生疑。

自信培養法則三:經常誇獎孩子,認可孩子的言行舉止

在美國,家人、老師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朋友的女兒Kelly上二年級時,有次她們班級排練節目做彙報演出,所有學生家長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坐好,孩子們則輪番上臺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其實,在那次演出中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唸的,儘管每個同學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但是所有家長都報以最熱烈的掌聲去激勵孩子,表揚孩子。

其實,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被別人認可,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自我肯定的感覺,心裡就會充滿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自信培養法則四:隨時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

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良好的自我認識。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有的孩子也許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人緣好,有領導才能;有的孩子也許作文不行,但是畫畫好,有藝術細胞;有的孩子也許不善表達,但是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處得以發揮,從而確立自信。

美國的爸爸媽媽把小孩當成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孩子房間前要敲門;使用孩子的東西要得到他的允許;任何涉及孩子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或其他隱私……因為他們知道,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我的一個朋友Lily,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非常棒,因為是學習尖子,Lily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接著上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在那讀了博士,畢業後在大企業上班。在公司,Lily有時會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而她卻總覺得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開會也沒有勇氣說自己的成就。

等到孩子上學,Lily參與了孩子學校的活動,才發現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尊重。一個有交流障礙的孩子,一直以來受到老師的鼓勵,比如10道題,那個孩子只答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道答對的題算給大家看,孩子們一起鼓掌,激勵他繼續努力,其中沒有絲毫的諷刺和挖苦。試問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

中國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你也想自己的孩子像美國孩子一樣自信,請參照前文所說的四項培養法則吧!


曾敏敏老師


這個問題一個招數估計能夠解決,那就是乾坤大挪移。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寸有所短尺有所長”誰有誰的優點兒也誰有誰的缺點兒,不能夠用自己的缺點來比較別人的優點兒。小學課文有一篇文章“長頸鹿和山羊比身高”,故事安排的非常好。

要明白孩子的缺點是沒有辦法迴避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其他的方向,讓孩子正視自己,既知道自己的缺點,更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兒。想讓孩子成才的家長,都知道揚長補短,而不是揚長避短。孩子的缺點就在那裡,不增補,缺點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會遮蓋住孩子的優點兒,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心。

讓孩子獨立去做、獨立去思考、獨立去處理,家長是旁觀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指揮者和干涉者。孩子的獨立,不僅僅是一個行為的獨立,更是思想的獨立。問題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沒有參與的機會,怎麼會做得好,做不好,自信哪裡來。


五畝閒田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是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共同關注的問題。

具體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美國成功學創始人拿破崙·希爾博士,小時候被認為是一個壞孩子,家人和鄰居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應該下地獄的人,無論何時出了什麼壞事,都認為是希爾乾的。在這種情況下,拿破崙·希爾破罐子破摔,一心想表現得比別人形容的更壞。他的母親去世後,一位新的母親走進了他的家庭,當父親介紹希爾時說:這就是拿破崙·希爾,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此時,他的繼母卻親切地說:他完全不是壞孩子,他恰恰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無非是要把他所有伶俐的品質發揮出來。 繼母發現了希爾人性中優點,在繼母的賞識加賞識下,希爾開始改正自己的缺點,併發奮學習。繼母用她深厚的愛和不可動搖的信心,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拿破崙·希爾。

這說明,當一個人受到周圍人賞識時,他就會覺得自己“真行”,往往會有超常的發揮。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給某人貼上某種“標籤”,從而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籤相一致的行為的現象,稱為“標籤效應”。

我們再來講個反面故事。有的老師對學生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卻反應遲鈍,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成績總是不盡如意,為此常受到老師的斥責,家長也稱的孩子是“大笨蛋”、“不是讀書的料”。時間長了,孩子便會產生“自己確實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會慢慢減弱,學習成績越來越糟。最後,任意放縱自己,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見,“標籤效應”就是一種期待效應和暗示效應。事實證明,正面的暗示使人成功,負面的暗示只會使人走向失敗。因此,家長對有缺點、壞習慣、壞行為的孩子,千萬不能給他們貼上“壞標籤”。相反,要從各方面去觀察,用放大鏡盡力找出孩子的閃光點,時刻看到他們的進步,用“好標籤”去鼓勵他們發揚優點。這樣,“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變成“聰明的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媽媽給孩子貼了好的標籤,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孩子,使他真的成為標籤上所描述的那種人。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表述自信心的作用:當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而這天才的感覺和英雄的感覺對孩子們來說,父母的賞識更能培養孩子自信的人格。


鳳凰令的心理驛站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覺得自己不好的,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覺得自己特別棒,就像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都覺得自己已經很大了一樣,所以孩子是不會因為自己長得不快自卑的,只有周圍人經常說,或者父母自己也很介意的時候,孩子才會自卑。

要讓孩子放下自卑,父母先要放下對這件事情的介意,如果你不在乎孩子長得快不快,而且堅信孩子一定會長得很好的話,孩子看到父母這樣的信心,自然也就自信了。

另一個方面是,父母要經常欣賞孩子。欣賞不是空洞的讚美“你真棒”“你太厲害了”,而是實事求是的看到孩子的行為,言之有物的欣賞孩子,比如“媽媽看到你這幾個字寫得非常工整,真的好開心啊!”“媽媽看到你比賽的時候,哪怕最後一個到達,也要堅持到底,真的非常感動,你的這份堅定和從容非常值得媽媽學習!”

如果你要表揚別的孩子,那麼一定也要記得同時表揚自己孩子,比如有時候我們去別人家做客,有媽媽會說“姐姐鋼琴過了九級,你要跟姐姐好好學習。”

你說孩子會向姐姐學習嗎?當然不會,恨的就是她好嗎?

比較好的說法是:“姐姐鋼琴過了九級,寶貝的書法寫得非常棒,你們可以互相學習哦。”

當父母經常這樣欣賞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堅信自己是美好的,是值得被愛的,他的內在力量自然就出來了,這樣的孩子不自信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