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里的寿命与命运,财富与仁德

人生有三怕,一怕穷、二怕死、三怕吃亏。人再聪明也摆脱不了世事无常,或祸或福,或得或失,这是没有规律的规律,可人们遇到了总会感叹生命无常,那么人的寿命、财富、真是命运和德行所决定的吗,我们来看看孔夫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就是颜回,可是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后孔子伤心不已,感叹道:哎!是天道使他丧失了寿命啊,天命难违啊,人奈其何!人寿命长短可能是天定的,颜回短命,和修行无关,天命使然。

孔子思想里的寿命与命运,财富与仁德

孔子说“仁者寿”,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所谓的圣人也是人,所以老子曾说:“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也就是说圣人总会自我反省,一日三省,能预见到困难,也敢于面对困难,去想办法解决困难,所以圣人就不会发生真正的因难。可见圣人就是善于反思和总结,孔子在痛失颜回后也故此他说了,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但仁者只能是增加其寿命长度而已。

《孔子家语》里记载,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所有天灾地祸、异相怪征都不过是一种警示,对君主、人臣治国理政的警告。他否认命全由天定,而是反求诸己,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也可改变命运。即使老天有意想帮你,但你自己作死,那就会死得很快,祸乃福所伏,毕竟天助自助者,损有余补不足,福乃祸所倚。

孔子思想里的寿命与命运,财富与仁德

哀公问于孔子:仁者寿乎?智者寿乎?意思也就是说,是仁德的人长寿呢?还是有智慧的人长寿?孔子说,“人死有三,而非命也、行己自取也。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夫寝处不时、疾共杀之。居下而范上、嗜欲无厌而求不止、刑共诛之。以弱侮强、以单犯众、愤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而人自取也。若仁人智士,将身有节、无害其性、喜怒以时、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认为长寿这个事儿有些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有些却是人们自找的,有三种死亡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咎由自取。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定时、不定量,休息或者工作过度了,病死。不守本分冒犯主上,欲望贪求太多,无法满足为非作歹,东窗事发,被判处死刑。自不量力,拿鸡蛋砸石头,没有理由的愤怒,刀兵杀之。相反仁人智士则得寿有方:饮食有节、动静有义、喜怒有时、怡情养性而得以长寿,智者仁者是因为懂得养护性命而长寿,并非有智或仁的名头缘故。

孔子思想里的寿命与命运,财富与仁德

孔子的观念里但并不否定天命,还总结出“五十而知天命”,他认为可以改变的就在自己、就在当下,很务实。既然生命无法跳出规律,我们可以努力的就是顺时、顺势而修身,养性、养生。素书有言: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至;凶者百祸所侵。非其神圣自然所钟。怕死就不必作死,行凶者自然无德。修德好善自然有道,有道则有寿。

孔子为何很少谈财富与寿命的关系?因为财富与寿命并不成正比。有钱并不代表你能活的长久,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古至今,多少帝王将相,坐拥天下财富,却短命而死。可尽管如此,又有多少人为了那个宝座趋之若鹜,冒死而行。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的贪爱必会有大的耗费,过分地敛聚必会有过多的丧失。因此,孔子只说:“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富贵若是来之不义,即使再多,终究是没命享受的。

孔子思想里的寿命与命运,财富与仁德

孔子为何也很少谈及财富与仁义的关系?因为财富与仁也不成正比。一个人越有钱,往往越缺德,为富不仁者多不胜数。因为财富越多,越容易让人狂傲自大,自我意识里那个“妄我、大我”就会变得不可一世,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就是得意忘形。财富越多,自我意识里也越容易生起唯利是图的念头,将私利放在评判是非标准的首位,而忽视了道德这把天尺,因此也越会容易遭人厌恨,所以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