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之興:勝日尋芳老營盤

中國吉安網 黃從周、肖源鄰

古老“營盤”

泰和縣老營盤鎮位於縣東南邊境山區,境內均福山,高程1126.7米,山脈延至興國、泰和兩縣交界處,為五代、宋、明等歷代農民義軍的大本營,現仍有校場、營壘遺址,老營盤鎮名因此而來。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碧水如鏡

明麗庫區

老營盤水庫是雲亭水上游的大⑵型水庫。位於江西省泰和縣東南部,西北距泰和縣城40千米。1969年3月動工,1983年4月建成蓄水,同年5月發電。水庫大壩位於上圯鄉高芫橋村附近雲亭水峽谷,控制流域面積172平方千米,是一座壩後利用灌溉用水綜合發電的小型水庫,也是國家級大(二)型年調節水庫,庫容為1.071億立方米,庫區集雨面積為172平方公里,壩頂高166米,正常水位158米。

老營盤水庫電站始建於1978年10月,1983年5月1日竣工發電,裝機兩臺,均採用HL240-WJ-84水輪機和TSW173(143)/43-1250千瓦發電機,單機發電設計5、1立方米/秒;設計水頭34米,電站實際年發電量為869千瓦下士,年利用小時為3400小時。

作為泰和縣的國營“八大灌區”之一的老營盤水庫管理局灌區渠道包括總幹、一、二、三乾渠及湯陂渠,渠系總長約140公里,灌溉範圍廣,任務重。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登遊五峰山

五峰勝境

五峰山位於泰和縣老營盤水庫庫尾,老營盤、中龍二鄉鎮交界之處,山地方圓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20米。上蒼造化,千古五峰,鼎足西昌,遐邇聞名;峰巒峻美,氣勢非凡;靈山幽谷,石潤藤青,溪流婉曲,佳木蔥蘢,百鳥爭鳴,四時花香,名列廬陵。這,就是五峰勝境。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五峰勝境寺,聯雲:“五指插青霄捫動滿天星斗,峰頭掛皓月照徹萬國河山”。

五峰古寺始建於明,盛於清。乙酉年(公元1945年),淨能女師弘法來到這裡,大讚五峰之山水虛明清靜,是弘善之寶地,於是廣結善緣,舉力修建,也曾興盛一時,道友香客往來如梭。奈何年經日久,風侵雨蝕,牆傾梁裂。戊子年間,門徒堅緣繼任住持。信民倡議,重建古寺。社會賢達,十方檀越,結社籌備,募化善款,已醜(公元2009年)三月興工,菊月竣工,歷時半年,善舉妙成。助資之湧、速度之快、質量之穩,前所未聞。

新建成的五峰寶寺,盛唐風格,重簷金瓦,雕樑畫棟,雄偉莊嚴,妙融勝境,珠玉流輝與日月同光。下層為五觀堂,香積櫥、靜雅軒等;上層大殿,佛湧金光,福澤十方,左鍾右鼓,朝暮課誦,梵音震乾坤;三層有翰墨閣,藏金閣,寮房,整體佈局合理而實用;借五峰嵐煙,與功德樓、極樂閣自成畫圖。古人云:禮佛是為積善,探幽可以怡情。由是香客遊人日益頻添,雅士騷客雲集,翰墨留香,丹心獻彩,好一處旅遊憩息、禮佛求福之佳地。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紀念碑前的緬懷

老營盤戰鬥

1931年9月7日,紅軍計劃在興國高興圩圍殲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由於情報有誤,紅軍並不知蔣鼎文已於6日將高興圩移防給了國民黨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經老營盤撤往泰和縣。紅三軍軍長黃公略7日凌晨率部趕到老營盤附近時,意外地發現敵蔣鼎文師正在老營盤村的峽谷裡集合,準備出發開往泰和。原來,蔣鼎文師6日行軍到達老營盤村,天降大雨,山洪沖走了山溪間的小橋,蔣鼎文師無奈留滯在了老營盤村、黃土坳一帶宿營。

由於事發突然,來不及請示,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蕭克的獨立五師配合下,以寡擊眾,迅速向老營盤附近的敵軍發起進攻。蔣鼎文的第九師為國民黨主力師,下轄2個旅6個團,加上師部直屬部隊,共有近萬人馬。而黃公略的紅三軍雖然號稱一個軍,但經過連續大半年的反“圍剿”戰爭後,不過3000多人。由於進攻突然,敵人猝不及防,老營盤的敵第九獨立旅3000多人被消滅,其中一個新兵團被集體俘虜。當日午後1時,紅三軍打掃戰場後迅速撤離了老營盤。這一仗,據當時的戰鬥詳報,俘敵1133人,繳槍1186支。紅軍此戰傷443人,陣亡135人,失去聯絡133人。

這一仗之所以取得勝利,除了敵人毫無準備外,還要得益於老營盤隘口的地形優勢。老營盤隘口是一座古代通關邊檢的關隘。作為關隘,地形一般呈狹長的峽谷狀。這樣的設計方便於把守邊關的士兵對隘口的掌控。也正是這種地形,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當時就不經請示,果斷地發動了對敵攻擊,並且速戰速決取得了勝利。

文旅之兴:胜日寻芳老营盘

老營盤水庫遠眺

陳毅雄文

老營盤地處贛中南要衝,龍蟠虎踞,地形險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 蘇區的北大門,也是第三次、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現仍有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陣地戰壕遺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在1937年7月《車過興國老營盤》一 詩中,生動描繪了當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鬥歷程:

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

荒臺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

這是一首再臨故地,回憶戰鬥生涯,痛悼犧牲戰友的懷舊詩。

中外古今,有多少憶舊之作,而陳毅元帥的詩作卻透露出震撼天宇的浩然之氣。

"大戰當年血海翻",起筆突兀悲壯。詩人親臨戰爭舊址,思緒起伏,首先就回到了當年硝煙滾滾、血火紛飛的戰爭歲月;"荒臺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面對已被歲月沖洗被風雨侵蝕的廢墟,回首往日的悲壯場面,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詩人不禁流下了英雄的眼淚。頗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受。

讀其詩可從中感受到一種濃烈的英雄之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隨著作者的思緒和感情的變遷,由炮轟馬鳴的血海戰場忽然跳躍到淒涼肅殺的荒臺廢址,而且可看到詩以外更深遠的畫面和體味詩外之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