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清熱活血化瘀治眩暈頭痛

祛痰清熱活血化瘀治眩暈頭痛

王某,女,47歲。患者高血壓病8年,口服西藥維持,具體不詳,血壓仍不穩定,最高時達160/110mmHg。刻診:頭暈頭痛,入睡困難,夢多易醒,飯後腹瀉,胃脹呃逆。

檢查:舌尖紅,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滑。血壓145/100mmHg,心率90次/分。

辨證:患者平日嗜食肥甘厚味,傷於脾胃,聚溼生痰,隨肝氣上犯,矇蔽清竅故頭暈呃逆;痰阻絡道,血行不暢,病久生瘀,故見頭痛;痰濁中阻,脾失健運則腹脹腹瀉;痰濁鬱久化熱,內擾心神,故入睡困難,夢多易醒;舌尖紅,邊瘀斑,苔黃膩,脈弦滑,皆為痰瘀互結之象。病位在肝、脾,證屬痰瘀互阻,胃失和降。

診斷:(痰瘀內阻,脾胃失和型)眩暈頭痛(西醫稱為高血壓病Ⅰ級)。

治則:祛痰清熱,活血化瘀。

處方:自擬降壓四味湯加味:鉤藤(後下)15克,澤瀉10克,川芎10克,萊菔子10克,竹茹10克,枳殼10克,雲苓10克,陳皮10克,石菖蒲10克,鬱金10克,川牛膝15克,天麻10克,紅花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葛根10克,夜交藤30克,珍珠母30克,車前草3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用7劑後,頭暈頭痛減輕,仍感心煩眠少,血壓降至140/95mmHg,心率72次/分,舌質暗紅,邊瘀斑,苔根部膩,雙脈弦滑,此為痰瘀膠結難愈,故加生牡蠣、生龍骨、海藻,加大祛痰之力,佐地龍、丹皮、丹參增強活血;心煩眠差加肉桂、黃連,清熱除煩,引火歸源,用炒棗仁、遠志養血安神;加大黃瀉熱。連續服用14劑後,大便已調,頭暈頭痛減輕,呃逆消失,睡眠仍差,伴腰痠乏力,血壓135/95mmHg,舌暗紅,瘀斑減小到黃豆大小,苔薄膩,脈細弦,此為痰濁漸去,瘀血減輕,而正虛漸顯,肝腎不足顯現,故方改降壓四味湯合杞菊地黃湯:鉤藤後下15克,澤瀉10克,川芎10克,萊菔子10克,杞果10克,白菊花10克,桑寄生10克,生杜仲10克,川牛膝10克,天麻10克,海藻10克,紅花10克,車前草30克,夜交藤30克,草決明30克,葛根10克。上方每日1劑,分2次服。痰濁復現或外感風寒則仍用一診方加減;腎虛症狀再現,仍按複診方隨症加減。連續治療2個月,頭暈頭痛不顯,睡眠時間改善為5~6個小時,舌暗紅,瘀斑變為瘀點,血壓120/80mmHg,囑停西藥。再治療2個月後,血壓平穩120/80mmHg,餘無不適,舌淡紅,苔薄,囑停湯劑,將中藥研成粉末,裝入1號膠囊,3粒/次,3次/天。再進3個月後複診,血壓保持120/80mmHg,囑繼續服用膠囊鞏固,未再複診。

本案屬中醫眩暈頭痛範疇,臨床多見有虛有實,或實中挾虛,錯綜複雜,此案即是如此,有痰瘀互結之證,又有肝陽上亢之證,兼有腎陰不足,當以去邪實為先。《丹溪心法·頭痛》認為:“頭痛多主於痰,病甚者火多。”提出了“無痰不作眩”,治療以祛痰為主。邪實去則應及時扶正,又如《景嶽全書》指出:“無虛不作眩”所以治療應及時補虛。用藥特點:①升降出入法,川芎行血中之氣,上行頭目,白菊花平肝潛陽,引藥上行,川牛膝能引血下行,萊菔子引氣下行;藥理研究川牛膝、萊菔子、白菊花俱有降壓作用;②丹皮、丹參涼血活血,因瘀血較久難化,多夾鬱熱,用地龍、紅花活血通絡;③應當給邪出路,故用草決明,車前草通利二便;④竹茹祛痰清熱,石菖蒲、鬱金豁痰開竅,杜絕痰濁再生;⑤先祛實邪,而後扶正,分清主次,其病乃除。(沈寧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