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村名來歷,爲啥你們村叫這個名,你知道嗎?(上)

大名鎮


縣前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位於舊縣衙門南面,故名縣前街。,馬文操神道碑原存於城內文廟(實驗學校)內前院,後移至北關縣招待所東院,今挪至大名縣碑林處。此碑立於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馬公是五代晉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碑銘及序為賈緯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位於舊道臺衙門前邊,故名道前街。路北有關帝廟,拜堂下有一口大鐘,為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鑄造,撞之聲聞數里。鑄造工藝較高,至今其面光潔不鏽,“破四舊”時,經多次夯砸仍完好無傷。關帝廟,在解放後即改建為人民劇院,其鍾仍置於院內。後來移至大名碑林園內陳列,供人觀賞。

玉帶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因該街成環狀,形若玉帶,故名玉帶街。

菜園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據傳,古時這裡菜農較多,故名菜園街。

張小街:古時,這裡是無名小街巷,因街南頭有一張姓大戶,明朝時,某知府命名為張小街。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爺廟,廟前稱宮前,廟後稱宮後。解放後,也併入張小街,但人們對那兩處地方仍有稱“前宮”“後宮”的。

寺衚衕: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是通往普照寺的一個衚衕,故名寺衚衕。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舊城(今大街)建的古剎(chà廟),明初遷城時,寺僧隨來,並建此寺,規模宏大,僧眾二百餘人。明嘉靖、萬曆及清順治時,屢次修繕,遊人甚多,並有不少名人題詠。後漸傾廢,因藏經閣失火,寺基半為民佔。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順德、廣平兵備道恩褔聚金補修,一度粗具舊觀。後又拆毀,如今泯(mǐn)滅無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古時,此處有普照寺,規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廟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有座城隍廟,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廟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從前,這裡的油坊很有名氣,故名油坊街。

馬廠街:今大名城內的一條街。清朝時,此地西邊是練武場,練武者均拴馬於此,故名馬廠街 。

滿洲街:據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名縣誌》記載:“順城至東門,所謂東大街也,西行北為滿洲街。”大名歷來是戰略要地。清朝派八旗部隊(滿洲兵)防守,並設有道臺府和鎮臺(兵備道)衙門。“滿營”在大名駐紮,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治安,根據戰爭需要,兵力時增時減。八旗兵流動性大,不準帶家屬,至今滿洲街沒有留下一戶滿族人。因為這裡住的多是滿洲人,人們自然而然地稱之為滿洲街。推翻滿清後,此地沒了滿洲人,一度更名為“免愁街”,可人們還是缺吃少穿常發愁。“文革”以前改名為勝利街,“文革”時叫反帝街,後又恢復原名滿洲街。

北關:因地處大名北城門外,故名北關。明朝敘州知府陳綬(shòu)之墓在此村郊外,曾有華表石器。河北省立第七師範遺址在該村北側,學校是革命教育家謝臺臣於1923年創建。他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為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1936年舊曆二月初四不幸逝世。為紀念謝臺臣校長對革命事業做出的偉大功績,全校師生自動捐款立漢白玉石碑一座。原在七師正門前,現在校園東端,並建有紀念碑亭,以使後人永誌不忘。

北劉莊:很早以前,劉姓在此定居。明末,劉家建一墓地,因該村在墓地之北,故名北劉莊。在墓地之南的名南劉莊。

南關一鋪:從前,南關相當繁華,開有很多店鋪,按區域劃分為三處,此處離城最近,故名南關一鋪。與一鋪相鄰的為南關二鋪,與城較遠的為南關三鋪。

金家潭:從前,大名城南門外有一黑龍潭,其潭西又有一小潭,金姓定居於此,故名金家潭。

匡公堤:此村在舊堤之上。其堤原為明萬曆初知府匡鐸(kuāng duó)所築,人稱匡公堤,村因堤得名。

七里店:此處離大名縣城七華里,早年有客商店鋪,故名七里店。

十里鋪:此處距縣城約十華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鋪,故名十里鋪。

康堤口:此處原是一段古黃河殘堤,後有康姓在此定居,故名康堤口。村南有羅讓墓,立於唐龍紀元年(889年),墓碑尚存,為我縣少有的完好唐碑之一。羅讓為唐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羅宏信之父。邑人立碑以為紀念,公乘億撰文,鄭褒書碑文。村北及村東南另有兩處古墓群,據有關方面推測,也是唐墓。

劉堤口:此處原為一段古黃河殘堤,後有劉姓在此定居,故名劉堤口。

鐵窗口:該村地處古大名府城西門附近,因防水患,西門常年不開,並造有鐵柵欄擋在門外,形似鐵窗,故名鐵窗口。

升斗鋪:從前,該村以做升斗量具而聞名,故名升斗鋪。

成營:相傳,北宋時,宋與遼作戰,在這一帶安下九營十八寨,此處為其中一營遺址。後有程姓在此定居,故名成營。周圍的谷營、夏營、苗營、竇營、金營、王營的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付橋:相傳,從前這裡有座小橋,村在橋邊,且村民多姓付,故名付橋。

程堤:此處原是一處古黃河殘堤,因程氏在此定居,故名程堤。

油粉灘:《縣誌》載:元朝時,該村叫油盆裡,後演變為油粉灘。

範店:該村原名道堤口。相傳北宋時,皇帝曾在此吃過飯,譽稱飯店。又說,此地處進城官道旁邊,早年開有飯鋪,故稱飯店。後“飯”字演變成“範”字,故名範店。


西未莊鄉



西魏莊 相傳,宋朝年間,有魏姓來此定居,故名魏莊。因城東還有一魏莊,為示區別,故名西魏莊。

武馬莊 相傳,北宋時,宋遼作戰,這一帶為宋軍騎兵營地,因武氏在此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武馬莊。高馬莊村名起源也與之類似。

王軍莊 宋朝時,此處為軍屯之地。軍屯即屯兵于田之意。古時為了戰備的需要和節省開支,將軍隊駐紮在邊防線戰略要地,平時搞生產自給,謂之“屯兵于田”。後來王姓在此定居,故名王軍莊。劉軍莊村名的形成也同此。

大韓道 相傳,明嘉靖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韓姓在此定居,村名韓道。後村旁又建一小村亦名韓道,為示區別,故名大韓道。

劉窯 相傳,明朝年間,有劉姓大戶在此建一磚窯,稱劉窯,後在窯東側形成村莊,故名劉窯。

閻莊 從前,該村名郭小莊。一百多年前,閻姓佔優勢,改名為閻小莊。後因大名縣行政區劃圖誤印為閻莊,村人順勢於1976年改名閻小莊為閻莊。

西王莊 明朝時,大名城四個方向各建一王莊,因該村在西,故名西王莊。

段村 該村位於城西要道旁,段姓開有店鋪,故村名段村鋪。隨交通變化,此處行人漸少,店鋪倒閉,後漸略去“鋪”字,故名段村。

魏村 因魏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魏村。村南有清少傅成克鞏墓,並有華表石器。還有大學士京江張玉書志銘。

劉村 因劉姓最早在此定居,故名劉村。村郊有明衛輝府訓導工部主事李友芝墓,並有華表石器。

漳河涯 該村位於古漳河岸邊,名漳河涯iái。有東西兩村,在東的名東漳河涯,在西的名西漳河涯。村南有明尚書李養正墓,有華表石器。有大學士成基命志銘。

未城 未城名稱來歷說法有二。其一、明洪武三十四年,舊大名府(大街一帶)城池遭水患,計劃遷城於此,並做了詳細規劃。中未城為十字大街,吳未城為北門,雙未城為東門,楊未城為南門,李未城為西門。後因土質不好,不宜興建,挪往今址,規劃之城未能實現,故名未城。其二、為魏武侯城遺址。《明志》:在舊府城南十里;《漢書·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亭。”應命曰:“魏武侯別都,今城西南十里數村並列,皆名魏城,疑即基墟。”上述兩種說法不同,但都與城址有關,只是“魏”字演變為“未”。何說屬實,尚待考查。

楊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後有歐陽氏在此定居,村名歐陽未城。因歐陽姓斷絕,改村名楊未城。1947年土改時,村分為二,在北的名楊未後,位南的名楊未前。

李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明朝時有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李未城。

吳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明朝時有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吳未城。

苗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該村原是吳未城的一部分,後獨立為村,且苗姓居多,故名廟未城。

雙未城 村名來歷見未城。因從前該村有兩座大廟(奶奶廟和南海廟),名雙廟未城,後簡稱雙未城。

老堤頭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上,是決口之一端,故名老堤頭。解放後,村分為二,在北的名老堤北,位南的稱老堤南。據《縣誌·老堤頭》載:在舊大名城(今舊治)西北二里,明朝嘉靖年間,漳、御(衛)水逼縣城,舊堤崩,知縣諸稱復增築之,名曰諸公堤。以在護城堤外,亦名二道堤,今為村落。

朱窪 該村在一片窪邊上,又因朱姓居多,故名朱窪。

許堤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上,又因許姓居多,故名許堤。

白水潭 從前,村南有一大水坑,終年不涸,且水清澈,稱為白水潭,村因此得名。《縣誌》載:白水潭在衛水之陽,去今城十二里,為河南糧艘所經,林木交蔭,菱荇(líng xìng)縱橫。邑(yì)無名山大川之奇,臨流眺望舟楫(jí),頗覺快心爽目。舊治八景所謂衛水舊帆者也。後河徙(xǐ)變村落,景狀全無矣!歷代有名人雅士題詠,現錄一首:

衛水歸帆(在白水潭)

(明)劉遵憲

城頭恣眺望,衛水正歸舟。

一葉憑風下,孤帆來月流。

柳邊堪倚擢,沙際見眠鷗。擢zhuo

頓有濠梁意,游魚任拍浮。

劉堤口 該村在古黃河殘堤決口處,因劉姓居多,故名劉堤口。


大街鄉


大街 大街乃古大名府城遺址,在今城東六公里大街一帶,至今尚存有殘垣。明洪武三十四年,漳河、衛河同時數處決堤,水淹府城,才遷至現在的大名縣城。因該村的位置在當時舊大名府的中心大街,故名大街。

五里屯 因該村距縣城五里之遙,故名五里屯。村東南公路南側有狄梁公碑,立於唐元和七年(812年)。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委狄仁傑為魏洲刺史,鎮守大名,契丹兵聞之慌忙退走。地方百姓無不敬仰,為其立生祠及碑,以為紀念。

紅寺 從前,該村東北角有一寺院,名叫紅羅寺,人們簡稱紅寺。村因寺而得名。

教善 從前,村北有一杏黃寺,附近村民多來此拜佛,曰“向善”,故村名教善。

雙臺 宋朝時,大名城曾為北京,此處在城中心。當時有兩個上馬臺,稱為雙臺,後成村落,故名雙臺村。村西北處有宋徽宗御製御題的五禮記碑。碑倒於地,斷為數截,字跡無存。現挪至大名碑林,重新立起,供人觀賞。

魚營 “魚營”原是“御營”的諧音。北宋時,此處在大名城內,御林軍兵營設在這裡,稱為御營。水淹城毀,此處為村,乃名御營。後人為書寫方便,往往寫作魚營。久之,即演變為魚營。

東門口 該村位於舊大名城東門外,在南邊的名前東門口,北邊的稱後東門口。

東未莊 該村最早為魏氏定居,原名魏莊。後“魏”演變為“未”,又因城西還有一未莊,為示區別,故名東未莊。

沙堤 古大名城西,有一護城河堤,該村建在堤上,故名沙堤。當時的沙堤為府城之屏障,故多有名人題詠。

李莊 相傳,明朝時,有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來時帶有一鵝一貓,村名為鵝貓李家,後改為李莊。

南門口 該村在古大名城南門附近,名南門口。又因此處有兩村並列,在後的名後南門口,在前的前南門口。

擺渡口 古時這裡有條小河,此處是個渡口,村在其旁,故名擺渡口。

路莊 相傳,明朝時,有路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路莊。

王樓 明末清初,有王姓知府(據傳名王進堂)攜眷來大,其夫人及其親屬定居於此,並建有樓房,為近民矚目,曰“王樓”,村因以得名。

北門口 村址在古大名府城的北門,故名北門口。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大名府境內兩大河流同時爆發洪水,漳河、衛河決堤數處,水位高於城牆,淤泥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淹毀於水災。五百多年前的繁榮景象,如今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難以辨認的殘跡。而以大名府北門處命名的北門口沿用至今。

閻沙岸 據傳,明朝年間,曾名考老將村,解放後,因閻姓較多,村址又在古沙河旁,故名閻沙岸。

鄧臺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鄧姓遷此定居。又因此地較高,形狀如臺,故名鄧臺。

大董村 相傳,清朝年間,有戶孟姓因犯法逃潛此地隱居,偽稱董姓,名董家村。解放後,為和本社另一董村加以區別,改名大董村。

玉皇閣 相傳,四百年前,該村有座玉皇廟,廟前有閣,故名玉皇閣。村郊有明朝陝西按察司付使張應鳳墓。

大桂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幾戶同時遷居此地,因其中桂姓居多,名桂家村。解放後,為與本社桂村加以區別,改名大桂村。

西曹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曹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曹村。因村東邊還有一曹村,為示區別,故名西曹村。

西張村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張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名張村。因東邊還有一個張村,為示區別,故名西張村。

鞏臺 相傳,明朝年間,有家鞏姓遷此定居,這裡原是一個土臺,後漸成村,故名鞏臺。

陳墳 據查,明世宗孝潔皇后之父陳萬言埋在這裡。有人據此為陳看墳,後成村落,故名陳墳。現在村南仍有華表石器。據民國23年版《縣誌》記載:陳起家諸生,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授鴻臚(lú)卿(鴻臚寺的主官,主要管朝祭禮儀之贊導。)改都督同知(明代設五軍都督府。中軍、左軍、右軍、後軍、前軍,五府各有左右都督,設都督同知,都督僉(qiān)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後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為虛銜。)後封泰和伯。

白楊莊 相傳,很早以前,有家楊姓從南劉店遷此定居,村名楊莊。因附近叫楊莊的村較多,後來村民又多為白姓,故名白楊莊。

安莊 此地位於古大名府城(現大街一帶)西護城河堤外,村名曾叫堤下。清戰亂年代改名安二莊,以示安全吉利。解放後簡稱安莊。

堤上 該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護城河堤上,故名堤上。

城角 該村建在古大名府城外西北城角處,故名城角。

舊治鄉


舊治 該村原名南樂鎮。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移大名縣治於此,後幾經變化,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以後不再為縣治,故名舊治,也有稱舊大名縣者。

《縣誌》載:舊治在今治南稍東八里。舊治,所謂徙南樂鎮者也。城自金屯營始,元時徙縣居焉,明因之。景泰間,典吏郜(gào)容重修土城,周圍五里,寬一丈二尺,知縣陸彝復加繕(shàn)治;弘治十六年(1503),知縣徐士彬重修門樓、角樓;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縣華舜欽增設南門;四十五年(1566),知縣朱湘葺(qì)補,改東甕城梢向南;隆慶三年(1569),大水坍(tān)城,知縣李本意重修三門,重建樓於巔;萬曆三十八年(1610),知縣趙一鶴大加修葺;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縣顧成泰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水圮(pǐ)為患,二十三年移入府城,遂廢為村。

舊治村東北五里處,有積土畝許高臺,相傳為戰國時澶(chán)會盟之所。又說為唐宋演武之將臺。

顏場 相傳,明朝年間,此處是顏姓大戶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顏場。

豆腐營 很早以前,這裡以做豆腐遠近聞名,故名豆腐營。至今,該村豆腐仍享盛譽。

潘場 明朝年間,此地是潘姓大戶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潘場。

紙坊 相傳,一百多年前,該村有個叫鄭國棟的人,造紙手藝很高。他傳授給很多人,村民多從事造紙,其造紙業遠近聞名。鄭死後,人們為紀念他,稱該村為紙坊。

窯廠 相傳,從前官府在此地建有不少磚窯,後有人定居,漸成村落,故名窯廠。

東老堤 解放前,此處是美建基督教堂,地處一段老堤之上。解放後,教會撤走,教民、雜役留居在此處,漸成村落。因西邊還有一老堤村,為示區別,故名東老堤。

張坊 相傳四百多年前,村旁有一大水坑,終年不涸,稱水為坊,後來,張姓居民漸多,故名張坊。

邱堤 此處原是一段殘堤,有邱、賈二姓在此定居,故名邱賈堤。後賈姓漸衰,改名為邱堤。

樊莊 相傳,古時村民常組織起來對抗官府,官府惡之,稱之為“反莊”。村民諧其音,稱為樊莊。後來村分為二,在西的為西樊莊,在東的名東樊莊。

菜園 明朝時,此地是郭督堂的菜園。先有周姓在此定居,元后成村落,故名菜園。郭督堂名郭增光。督堂,明朝督察院長官,都御史、付都御史、僉(qiān)都御史以及派遣到外省帶有這些兼銜的總督、巡撫均稱督堂。郭增光原系山西人,因涉嫌魏忠賢案,隱居大名,並在此經營一菜園,以至留村名至今。

逯堤 逯(lū)堤原為堤名。《縣誌》載:“逯堤在大名舊縣(今舊治)東南三里。”《府志》雲:“相傳戚里逯氏居此,因歷史久遠,莫詳所自,民賴之以避水患,今屋宇鱗次,已為村落。”故名逯堤。因其村較長,1959年分成逯堤北、逯堤中、逯堤南三個村。

徐樓 很早以前,這裡有徐姓地主,頗有家財,蓋有高大樓房,人們稱為徐家樓。久之,便成了村名,故名徐樓。

小逯堤 該村在古逯堤之一小段上,因堤得名,故名小逯堤。

高莊 很早以前,有高姓在此定居,村名高莊。後來村分為二,在西的名西高莊,位東的叫東高莊。

未店 從前,此處是交通要道,有未姓在此經營店鋪,故名未店。

殷李莊 相傳,明朝時,有李姓在此定居,村名李莊。清朝時,又有殷姓從升斗鋪遷此,且發展較快,後改名殷李莊。

三里店 從前,此處有人開設店鋪,且距城三里,故名三里店。

王莊 相傳,該村原名叫沙窩,後有王姓在外居官,嫌村名不雅,改名王莊。

孔莊 明初,有鞏姓在此定居,原名鞏莊。後鞏姓斷絕,成為廢墟,外人稱“空莊”。後又有人來此定居,覺“空”字不雅,“空”“孔”諧音,改名孔莊。

磚橋 該村在舊大名府南門以外。古時,南門外小河上有座磚橋,村在橋附近,故名磚橋。

郭場 明朝時,此處是郭督堂(郭增光)的打穀場,後有人定居,故名郭場。(有關郭督堂的解釋,參閱“菜園”)

楊村 該村建有玉皇閣,距城約七里,原名七里閣。後楊姓佔優勢,改村名為楊村。

陳莊 據查,明朝永樂年間,有陳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陳莊。

秦莊 據查,明朝永樂年間,有秦姓數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秦莊。

程辛莊 相傳,最早有馬姓人在此定居,村名馬莊。後程姓遷入,且發展較快,要改名程莊,為示廢舊立新,村名程新莊。後“新”字演用為“辛”字,就成了程辛莊。

吳村 明初,有吳姓遷此定居,故名吳村。因其在夾河村附近,也有稱吳夾河者。

於夾河 從前,此處低窪,積水如湖,中間有一高阜,夾在兩邊積水之中,後有于姓定居於此,故名於夾河。

李茂堤 據《縣誌》載:李茂,大名人,徙(xǐ)家揚州,父興壽,臨卒謂茂曰:“我病且死,爾善事汝母。”茂注受命,奉母孟氏益謹。遂為天下孝子。民間傳說,此地屢遭水患,元朝時,孝子李茂率眾築堤而受益,人們為紀念他,稱此堤為李茂堤。後來有人定居其上,屋宇鱗次,形成村落,故名李茂堤村。在長達十多里的李茂堤上,自西向東分為九個村莊,分別稱為一至九牌。序號為一者,名李茂堤一牌,後簡稱李一牌,又因許姓較多,別名許牌。李二牌,別名韓牌。李三牌,別名李牌。李四牌,別名曹牌。李五牌,別名曹牌。李六牌,別名閻牌。李七牌,別名石莊。李八牌,別名張莊。李九牌,別名馬莊。

萬堤鎮


萬堤 相傳秦始皇時,為堵擋黃河水氾濫成災而修此大堤。後因有萬姓人參與修堤並在此定居,故村名萬家堤。後簡化為萬堤。

黃爐 相傳北宋時期,宋軍為修造武器,在此地設有不少烘爐。又因歷史上黃姓為大戶,村因此而得名,叫黃爐。

大李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兩戶李姓在此定居,一東一西,後來都發展成村,有大小李莊之稱,1958年公社化時,兩村建立一個大隊,定名大李莊。

辛莊 相傳,明朝年間,畢莊有一權勢者,迫使一戶姓林的遷到村南去住。後來發展成村,村名新莊,後演變為辛莊。

馬莊 相傳,明朝年間,有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發展成村,故名馬莊。

小潭口 相傳,秦朝年間,黃河在此決口,在今村東衝了一個大坑,名為潭坑,又稱潭口,坑邊兩個村莊亦名潭口。當時該村較小,故名小潭口。村子較大的叫大潭口。

後屯 歷史上,該村人少姓雜,稱屯。因村南有一同名小村,為示區別,故名後屯。南邊的稱前屯。

李山莊 因村邊有一古冢,冢甚高大,人稱山冢。村在冢近旁,亦名山冢村,後演變為山莊村。又因村民多姓李,故名李山莊。徐山莊、廉山莊的村名起源與之類似。

後橋 相傳,宋朝年間,村南有座漳河橋,故名後橋。

前橋 相傳,宋朝年間,村北有座漳河橋,故名前橋。

二集 相傳,宋朝年間,村西有一大廟,每月逢二為一個大的集會,故名二集。

崔嶽村 相傳,清朝年間,有崔姓緊靠大堤定居,故名崔堤。嶽姓也遷來居住,後漸成村,故名嶽村。後來兩村合為一村,名崔嶽村。

皂莊 相傳,明朝年間,該村曾有棗種寺,村因寺而得名。因“棗”與“皂”諧音,後漸變成皂莊。

魏縣屯 據查,明朝年間,該村為魏縣的寄莊地(寄莊地:是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產物。地主為大量佔有土地,常在外地購買莊田,再出租給農民,向地主所在的縣繳納銀兩,俗稱寄莊地。)故名魏縣屯。

高莊固 相傳,很早以前,村東有座廟,廟前有塊墳地,地勢很高,村因此得名高冢固,解放後演變為高莊固。

田六店 據傳,很早以前,該村緊靠漳河彎曲處,村名曲流店。又因村民田姓較多,稱田曲流店,後演變為田六店。

後張莊 該村地處田六店(原是農村較大集市)後,又因村民多姓張,故名後張莊。

蘇莊 據傳,最早有蘇姓在此定居,故名蘇莊。後有一叫蘇現的人帶頭造反,人稱大刀蘇現。失敗後,其族人為避官府剿殺,隱名埋姓,改姓陳。而今村民都姓陳,但仍稱蘇莊。

李爐 相傳,明朝年間,村民李姓曾有12盤烘爐,為這一帶有名的鐵匠作坊,故名李爐。

冀臺 據傳,三百多年前,有冀姓遷此定居,後漸成村。冀姓在歷史上曾有人做過高官,村名曾叫冀家堂,因“堂”“臺”聲同韻近,1949年以後逐漸改叫冀臺。

趙口 據傳明朝年間,該村姓趙兄弟二人均在朝居官,因此命村名為趙口村。

南馮莊 據查,村民多姓馮,故名馮莊。村北也有一馮莊,人多村大,故該村又名小馮莊。1958年後改名南馮莊。

綜合整理與網絡,信息或有不全或有瑕疵,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