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和成功,差的只是一個思維模式

拆解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你喜歡讀書嗎?今天分享一本優質好書《終身成長》,由子悠的好友小丫拆解。

財富不一定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但“終身成長”可以是,這種成長並非物質意義上的層層鍍金,而是由內及外在精神與價值層面上的光華流轉,無與倫比。


失敗和成功,差的只是一個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作為心理學作品暢銷了10餘年,影響了美國一代人。作者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卡羅爾.德偉克博士。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相似的出身背景,差不多的求學經歷,為什麼同班同學或一起長大的朋友,畢業後踏入社會,所走的路差別越來越大,所取得的成就也差距甚遠?

為什麼他成功了,我卻沒有?

成功和失敗的背後,究竟是天賦的差距抑或是時運的分差?還是說失敗的人不夠努力?

先回想下我們小時候可能遭遇過的情境吧:

成績好的學生,總是能坐在更好的位置上,他們往往也會成為班幹部的人選,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優生”。至於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呢?坐在默默無聞的角落,升旗、發表講話這類的好事基本不會落在他們身上,他們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差生”或“資質平平的學生”。

甚至老師和家長會覺得,優生能力出眾,智商過人,將擁有無比光明的未來;而成績平平的“差生”,前程堪憂,很快就會被這殘酷的社會競爭所淘汰。

如果也是“差生”當中的一份子,你怎麼想?

有些被打上“差生”標籤的學生,愈發變得小心謹慎、自卑怯懦,他們覺得自己的智商和能力,確實不如他人。上課時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因為害怕答錯,害怕其他人嘲弄的眼光,讓自己更像一個名副其實的“笨蛋”。

這真是煎熬的成長過程,從小就面臨著被別人所定義的人生。

但也有一些所謂“差生”舉動出乎你想象: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是想試著去挑戰一下,不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為他喜歡這樣的挑戰過程。

而好學生,反而可能不敢去做。因為他們太習慣去做自己擅長的、一定能成功的事,以此來證明自己一直是“聰明”的,萬一挑戰失敗,別人可能就覺得自己不再“聰明”了。

同樣的情形,曾發生在我們的成長時代,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甚至正發生在我們的職場當中。

你們有沒有發現,上司特別喜歡重用聰明的員工。

那些看起來機靈,不用怎麼教就能把活幹得很好的人,總是更容易得到表揚和晉升的機會。

天道好像並不酬勤,酬的是那些有天賦和能力的人。所以為什麼還要這麼努力?反正論才華論能力,我確實不如他人,上司不會因為我的勤奮就多看一眼,他們要的是給出漂亮結果的聰明人,也更願意招聘這樣的人。

以上的做法和想法,正應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怕出糗的差生,不敢挑戰更高難度問題的優生,把孩子分為“差生”和“優生”的老師和家長,被動接受“不聰明”標籤的職場人,還有那些偏愛招聘聰明人的上司......他們都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天賦、能力、才華對他們來說是定義人生走向的最關鍵因素。

而那個享受挑戰,毫不在意結果如何的“差生”,卻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無論怎樣,任何事情都可以再拼一把試試。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偉克博士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固定型和成長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將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使你急於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擁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個性——那麼你最好證明你自己能夠在這些方面達到正常的水平,不能讓自己在這些基本的特徵方面看上去或者給人感覺不足。——《終身成長》第一章.P6


比如所謂的“優生”“差生”標籤,正是老師或家長為孩子們建立的一種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全班學生都會有一個強烈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顯得聰明而不是愚蠢。每次回答問題,都像處在成敗的緊要關頭,而非享受學習這一過程。

回看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正是這樣對個人的智力、個性和特徵進行評估的:成功還是失敗?聰明還是愚蠢?接受還是拒絕?

多數人都希望擁有那些正向的品質,太正常不過了。

但世界上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模式——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品質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總在擔心自己手裡只有對十的時候去說服大家和自己,你手中的是一副同花順。你要打的牌不過是你成長的起點,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終身成長》第一章.P7


這並不是說,只要你保持這樣積極的心態並通過努力,就一定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他們只是相信,人類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奮鬥和訓練之後,或許可以有更大的成就。

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在高中時就被校隊淘汰了,他並非一個天才,卻可能是整個體育史上最努力的運動員;拳王阿里自身的身體素質並不夠格成為一名優秀的拳擊手,他的打拳方法也完全不對,但他的頭腦如此清晰,不但學習了對手的格鬥風格,還觀察對手在拳擊場外是怎樣一個人,攻擊其精神上的要害。

傑出的人擁有的另一項特別的才能,就是將人生中的挫折轉變成為未來的成功。有一項針對143位創造力研究人員開展的調查,關於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大多數人觀點一致——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產生的這種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精神。

當你不再用各種標籤來對自己和他人下定義,當你開始瞭解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你就會了解到底一件事是怎麼導致另一件事的,又是如何將你領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這種經歷,被心理學家稱作“恍然大悟的時刻”

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在一個人人能力固定的世界裡,成功需要你證明自己的聰明和天賦,證明你自己的價值。在這個世界裡,遇到挫折意味著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這些都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

而在另一個能力可以改變的世界裡,則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才能。如果你自身沒有成長,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意味著失敗。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能否提高自己。

思維模式,不過是一種信念,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意志。《終身成長》一書想要告訴你的正是: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