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爲何不可作爲漢服?

用戶5547775963


可不可以作為“漢服”,必須理解漢服的概念和傳統。


“漢服”的概念,源自民間,按照定義,一般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華夏衣冠”,歷朝歷代雖然不同,但都具有“交領右衽”的顯著特徵。

但是,任何服飾都是發展變化的。

漢服也概莫能外!

除了傳統漢服之外,還有沒自己的民族服飾呢?!

答案是,有!

一直到明末,流行了數千年的漢服因滿清的“剃髮易服”令而強行終止。代替而來的滿清服飾,最終成為滿族的民族服飾,流傳至今。而在民國誕生的漢民族服飾,旗袍,逐漸成為國民服裝,民國確定“旗袍”為國服。請注意,民國二十年代誕生的旗袍根本不是滿清宮廷裝!


旗袍,其實是,在秦淮河上的漢族女子,重新以“立領、右衽”、“袍裝”剪裁出“貼合形體”的新式服裝,因完美體現了女性的曲線美而廣受讚譽並備受青睞。

那麼,滿族女子以宮廷裝作為民族服飾,漢族女子以立領、盤扣、袍服為特徵設計的服飾,究竟是不是發明創造呢?

必須是呀!


網上很多人大談旗袍“改良”,忽略了服飾的創新變化,誇大了源頭,那麼,我們就從源頭說起。

旗袍的立領和盤扣,是清代才有的嗎?!當然不是!明代的服飾就已經流行盤扣和立領設計了!看看明代傳世的繪圖。再看看高度還原備受專家好評的影視劇服飾設計,《女醫明妃傳》的設計,你是不是驚訝於設計大師的高超工藝?!

但這就是真實還原的明代服飾!而且是歷年來明代服飾還原度最好的、最高的!

看見了沒?立領,盤扣,一個都不少!

你一定奇了怪了!怎麼明朝抄襲了清代服飾嗎?!顯然很荒謬!歷史不能倒退,前邊的朝代怎麼可能抄襲後面的朝代?!除非穿越!但這不是影視劇!咱們說的是漢民族服飾歷史!

這麼說來,要說專利權什麼的,明代必須有啊!那麼,明代漢服和清代服飾有什麼淵源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巧合”呢?!

事實上,這不是巧合!而是滿清服飾繼承和學習的結果!我們國家的袍服最早見於周代,所以也不是滿清的專利。滿清的創建者是建州女真,這個民族來自通古斯!注意,他們可不是歷史上那個金國女真民族,這是兩個不可以混淆的民族!

我國攝影家在今天的西伯利亞一帶採風,拍攝了大量人文攝影作品。


其中包含了建州女真祖先的服飾樣式。他們以獸皮等作為服飾原料,和當時的中原王朝是截然不同的!

而建州女真自東方向南方遷移過程中,完成了從“蠻族”到文明的變化,到入關以後,文明程度已經很高了!這其中就包括了對中原文明的學習!他們的服飾既有胡人特徵,又兼顧了中原文化。如,寬袍大袖就是典型中原特徵。一直到清代末期,還具有這個顯著特徵呢。這就是融合的力量!

那麼,旗袍既然不是滿清的專利,又是什麼情況呢?

旗袍誠然是漢民族服飾,是毋庸置疑的!我國旗袍專家早就指出來,今天的旗袍,本意是祺袍,意為吉祥之意!但自從問世那天起,因為民間的誤會,望文生義,把祺袍誤作為旗袍,但這不是一碼事!它和滿清的旗裝沒有關係!不是改良而是原創發明!所以,和旗袍有關係的越南奧黛,誰會說是改良?!為什麼沒有人高唱“改良論調”?!難道這不是雙重標準?!所以,望文生義,會害死人的!

有鑑於此,一些學者強調,必須理清漢服與旗袍的發展變化關係,才不會讓人誤會。漢服可以作為傳統漢民族服飾,而旗袍作為現代漢民族服飾,正是一脈相承的!很多網友也表示,“在漢服文化復興道路上,我支持傳統漢服,但同樣欣賞具有民族特點和傳統的旗袍!”這表明,漢服復興和旗袍傳承並不矛盾!


綜上所述,旗袍被臺灣旗袍研究會正名為“祺袍”,可謂是正本清源,說它是“漢服”,是指它兼具的漢民族服飾的特徵。說它不是漢服,是指它不完全符合明代以前必備的漢服元素。

但無論怎樣,對“漢服”的定義我們可以嘗試進行學術三分法:傳統漢服(特指明代以前歷朝歷代的漢民族服飾)、現代漢服(指民國興起的漢民族服飾,旗袍等

)和新漢服(今天覆興的漢元素服飾)。
旗袍屬於漢民族的發明創造,它更屬於偉大的中華民族!漢字,漢語,漢文化,不都是如此嗎?


卓爾艾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旗袍是在滿清女子服飾的基礎上,經過現代改良出現的服飾。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旗袍,和滿清傳統的女子服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現代的旗袍,結合了現代西方裙裝的特點和性感的因素,最終有了成果。

現代旗袍,眾所周知可以露大腿的,配合絲襪和高跟鞋;但當年滿清女人穿衣服是絕對不可能露腿的,裡面必須穿褲子,穿布鞋。

現代旗袍,眾所周知是有明顯的女性曲線的,旗袍也是高度貼身的;但滿清女人也絕對不會有這種性感的曲線,衣服是誇大平直形狀,不然無法上街。


即便有這些區別,但旗袍仍然來源於滿清女人的服飾。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漢族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

而滿清屬於異族,當然不能當做漢服了。旗袍屬於國服的一種,不是漢服。


薩沙


說到旗袍,這是我們中國女性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之一,它能很好的展現我們東方女性獨有的美,是我國服飾文化中最為絢爛的形象之一。

但是為什麼有著眾多美譽的旗袍不能作為漢服呢?

雖然他們同樣是沿用了右衽,但是旗袍是二十世紀初期由設計師結合滿族傳統服飾和西洋文化而創作出的一種時裝,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融合了中西文化的服飾。雖然在外國人看來旗袍有很濃重的東方美,並具有著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但是它終究不是以漢民族為基礎傳承下來的服飾。



無論怎麼說,旗袍都是源於旗人之袍,又怎麼可能作為其他民族的服裝呢?更何況是漢服?要知道就算是有著漢服元素改良的服飾都並沒有被漢服體系所承認,更不用說根據旗人之服裝改良後的旗袍了。

漢服和旗袍都是屬於我國傳統國粹服飾,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會有他們獨有的傳統服飾,然而旗袍作為我國服飾文化的代表已然走向了世界。雖然它並不能被納為漢服的範疇,但是作為國人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它已然將中國女性絢爛多姿的美展示給了全世界。

旗袍很美,但它畢竟也只不過是上個世界根據旗服和西方文化而改制的服飾,雖然大多在布料風格上也同樣有中國風的元素,但是這緊身裹體甚至露大腿的服裝形式確實和我們所說的漢服文化沒有半點合拍的地方。

畢竟漢服並不單單只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流傳幾年前,它早就擁有了自己相當全面的體系,就算要變革改良,我想也絕對是基於漢服的基礎之上,且又不違背傳統的漢民族文化之下吧。

綜上所述,作為國人多數女性追捧的旗袍,它有自己獨有的魅力,也充分詮釋了東方女性的風采。然而不論怎麼說,它都不是漢服,也不可作為漢服立足於世,因為它和漢服是兩種不同的服裝領域或者說是體系吧。


夢歸秦淮


當然不可,漢服是漢服,旗袍是旗袍怎麼能混為一談?首先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有幾千年的歷史,嚴格的規制,複雜的禮儀。漢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漢唐的端莊大氣,魏晉的瀟灑飄逸,宋明的雍容華貴。但是無論怎麼變都是漢服,就像和服韓服也是漢服的變種。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漢族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服裝,肯定不能用旗袍代替,就如西裝不能代替漢服一樣道理。旗袍是滿族服裝漢人改良而成,漢族廣泛穿著,漢族是最具包容性的民族一點不假,但旗袍代表不了漢族。因為旗袍不過才二百多年曆史,是一種不成熟的衣服,不能承載漢族幾千年的人文歷史,也不符合漢人的審美氣質。所以旗袍不可作為漢服!



泉城老徐


西服為嘛不能做漢服?燕尾服為嘛不能做漢服?



迪特比斯巴達克威爾遜


旗袍、馬褂辮子裝,最早成型於建州女真的滿族群體裡面的。入關之後才迅速普及全國,民國之後風靡盛行。那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不是華服/漢服。

華服/漢服開始誕生於三皇五帝,也就是軒轅黃帝。定型於虞夏商周,成型於秦漢魏晉。流行於隋唐宋明,斷層於清朝民國。復興於新世紀的開端,改良於現代未來。華服/漢服已經有五千多年了,華服/漢服歷史悠久。而滿服:旗袍呢?從建州女真的猛哥帖木兒/清肇始祖在汗位的期間算起,最多六百年的歷史吧!一個後來居者的野蠻屠殺怎麼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祖先呢?滿族旗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不錯,滿服:旗袍是中國服飾當中的一部分還是可以的。這個我承認。但是滿服:旗袍絕對代表不了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服飾!

不要因為清兵入關南下,清政府強行我們去穿滿族旗人的服飾,就死咬定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這樣的指鹿為馬是不行的,會被其它民族同胞遺笑萬年。一定要弄清楚,滿服:旗袍就是滿服,華服/漢服曲裾、襦裙、大襖交領元素是華服/漢服。滿服絕對不能夠拿來跟華服/漢服混淆。











我主沉浮誰明誰昏


如果旗袍不算漢民族服裝,那麼請問,明代圈椅算不算漢族傳統傢俱?二胡、琵琶算不算漢族民族樂器?今天我們吃年夜飯糰團就坐、同吃一個菜算不算漢族傳統?

旗袍由於起源於旗裝,還帶了個“旗”字,就不算漢族傳統服裝,那麼起源於胡床的凳子椅子算不算漢族傳統傢俱?來自西域的二胡、琵琶演奏的是不是外國音樂?

把旗袍視作滿族服裝,不僅是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體現,而且還暴露出缺乏歷史常識的硬傷!

旗袍為什麼應該是漢族傳統服裝?

第一、旗袍雖然起源於滿族的旗裝,但已做了大幅度地改良。對比晚清老照片裡的旗裝,今天的旗袍與之有了很大的區別。旗裝臃腫、沒有曲線,看著就醜,而旗袍貼身,盡顯女性婀娜身姿。可以說,旗裝與旗袍的區別,相當於炮仗與迫擊炮的區別。

第二、旗袍的氣質最契合漢族女性。只要不帶偏見,都會承認,旗袍的氣質與漢族女性的氣質最為契合。舉個例子,旗袍不像西方的晚禮服那麼暴露,也不像和服把人裹得嚴嚴實實,旗袍的性感在於若隱若現,完美地體現了漢族的傳統審美趣味。又如,旗袍對身材要求極高,但老外的模特身材再好顏值再高,穿上旗袍總有一股彆扭的感覺。只有骨架纖細的漢族女性,尤其是江南美女,穿上旗袍,才能展現出性感、優雅、溫柔的獨特魅力。旗袍幾乎就是為漢族女性量身定製的。

第三,選擇旗袍是漢民族的自發行為。不同於滿清時代,漢族在屠刀下被迫選擇剃髮易服。今天的旗袍誕生於民國,那已是漢人的天下,滿族都改為漢姓了。漢族裁縫借鑑旗裝,又吸收西方服裝的元素,按照漢族傳統審美標準,創造了博採古今、融合中西、兼容滿漢的旗袍,這是漢民族的美學巔峰作品之一。

第四、旗袍已經成為漢族女性出席重要國際場合的標配服裝。宋美齡穿著旗袍走進美國國會大廈,為中國人民的抗戰贏得了同情與支持;鄧麗君穿著旗袍,甜美的歌聲征服了半個亞洲;今天的領導人夫人穿著旗袍出訪各國,展示了雍容華貴的大國風範。她們可都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當下網絡上的反旗袍風,實際上是草根亞文化環境下的一次集體行為藝術。網絡草根們為了刷存在感,手淫傳統、意淫旗袍,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表演了一次集體高潮。僅此而已!


江南俗士1


漢族文化遺產可謂是世界所有民族最多的,沒必要學韓國棒子亂槍東西,只要別人不搶漢族的就好,沒必要什麼東西都要。旗袍這種文化上的殘次品,連滿族都看不上的東西,漢族更不會要。


遊途道標


漢民族服飾從滿清入關之後,中斷了二百多年,而我們漢族很多人、自己都不認可自己的漢族服飾、別人穿漢服他們反而說三道四滴、者個就是奴性思維,我們漢族人要正視自己的歷史文化,沒有人強求你親穿漢服、現在漢服可以改良啊,哪怕平時不穿、可以在節日裡穿戴、以示鄭重。


梅伶公子


旗袍,顧名思義旗人的袍子;漢服,顧名思義漢人的服裝。

旗袍作為中式服裝大家庭中的一種,確切的說屬於改良滿服(或稱旗裝),不能和漢服混淆,更不能取代漢服,雖然旗袍曾經在民國時期作為普通中國女性的著裝,但那是特定時期的選擇。

中國自古稱為“衣冠上國”,是因為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漢服,從古代周朝時就制定了嚴格的著裝規制,以及複雜的著裝禮儀,服飾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朝,各個朝代都有繼承也有發展,都是在傳統上進行了適當的改良,但還是一脈相承的漢服。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滿族入主中原,剃髮易服,中斷了傳承幾千年的華夏漢服,滿族服裝成為漢人的著裝。到近代為適應時代發展和審美需要進行了改良,融入漢族元素結合西式裁剪,產生了新式的滿服-旗袍。無論何種改良,都是滿服的延續,不能因為融入了其他元素就改變它作為旗人服裝的屬性。

縱觀上2圖的服裝款式可以看出,漢服和旗裝是中式服裝下的兩個服裝體系。從時間的流傳看,旗袍只有幾百年歷史,漢服雖有中斷但它的魂依在,旗袍是無法承載幾千年的漢族服飾文化。

旗袍固然很美,完美的傳遞了東方服飾的含蓄與典雅,是中式服裝的優秀代表之一,但不能代表漢服。漢服是漢人的民族服裝,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是一份民族驕傲和自信,也是對民族服飾的傳承。不能因為曾經全民穿著過,就可以取而代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務男性正裝都是穿西裝,休閒大家都愛穿牛仔褲,也是全民化,不會因為我們穿了就成為自己的民族傳統服裝。

至於和服和韓服改良於漢服,最後成為他們本民族的服裝,這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日本和韓國處在未開化時期還沒能形成原生服飾,在從矇昧走向文明時,向中國學習服飾文化後,在此基礎上改良形成的民族服裝。而漢族有如此悠久燦爛的服飾文化,怎能讓漢服成為遺珠。

在中式服裝的大家庭裡有旗裝、傣服、苗服、蒙古裝等等,也不能沒有漢服,漢服在中式服裝中應該有它的重要位置,它是漢民族的標識之一。漢族的開放與包容,不代表忘卻,它不應該只在古裝片中出現,而因發展出適合在重要節日、婚禮、紅毯上的禮儀漢服,以及閒暇穿著的新東方休閒漢服。

這也是一個學設計出身從事服裝很多年,設計過中裝和時裝的我,對漢服的一份期許,對新東方美學的一份執念,希望有機會能夠發揚漢服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夠在重要的日子裡著漢服與華夏先祖心意溝通話古今。

華夏衣冠,該是復興的時候,這是5000年的服飾文化,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發展變遷史,也是對那段失落的年代,重拾記憶銘刻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