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最近,美來眾聯(北京)科技公司董事長劉石在一次投資圈的演講中,大談宏觀農業,講到現代農業的六大發展邏輯和趨勢。有中外比較,也有劉石的個人總結,聽者大呼過癮。本文為劉石的演講實錄。

謝謝各位,我最早的時候計劃介紹一些農業服務,但是今天有機會跟高端人士在一起就介紹一些高大上的東西,主要是我對農業大的發展邏輯的思考。我是屬於皇帝不急太監急的人,一直思考一些農業發展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我的優勢所在,對於宏觀的農業比較感興趣,對於在農業的產業運作和一線操作也比較熟悉,對國外的情況也比較瞭解。

我進入農業這個行業是20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不是學農的,是文科生。在孟山都時做了一個抗蟲棉,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這個案例也成為哈佛商學院一個成功的案例。

後來在杜邦先鋒做中國區總裁的時候,做了一些事,連續六年業績翻番,淨利潤率超過50%。新的單粒播種的農業耕種方法是通過我們團隊的努力推廣,最後獲得成功。還獲得了長江商學院2008年商業模式創新的大獎,農業只有我們一家公司入圍。

在隆平高科做CEO的時候沒有什麼太值得誇耀的業績,只是每年業績做到50%以上的增長。

關於農業眾說紛紜,喜憂參半,我想在這裡幫大家梳理一下農業發展的六大邏輯。我認為中國和國外的農業發展的邏輯基本上是相同的。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全球的農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邊緣化,這個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發了14個也不可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農業最早的社會經濟的核心不斷被邊緣化。今天中國農業的GDP只有8%到9%,美國只有2%多一點,這是一個不會改變的事實。隨著GDP的發展,在農業和食品在消費中的比例在降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經濟學家一般告訴大家,中國以外的世界農業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我認為是四種。前面的三類是一樣的,我認為第四個是另外的獨特模式。

第一個叫“規模農業”,以美國、巴西、阿根廷為代表,大規模和農產品出口為導向;第二個叫“平衡農業”,雖然也有一定規模,但是強調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第三種是東南亞和中美洲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第四種是日韓臺為代表的“精品農業”。

我把這些四種類型又分成兩大類型:前面兩種叫“主權農業”,後面兩種叫“附屬農業”。因為所謂的“特色農業”技術和市場都強烈依賴宗主國,有濃重的殖民地色彩;而所謂的“精品農業”其主糧要依賴歐美的進口,沒有獨立的“生存權”。

像中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獨特和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走這種“附屬農業”的道路,所以“特色農業”和“精品農業”只能作為中國農業經濟形式的補充,而不可能成為主流。中國農業如果不在“主權農業”這個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那是沒有前途的。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各種技術的跨界和融合將取代單一技術進步。農業生產的基礎要素基本上包含種子、土地、栽培、灌溉、化肥、農機、植保等七個要素。中間的種子技術是“內在要素”,外面的要素可以分為資源要素、技術要素、助力要素和抗逆要素。

新型要素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是更加微觀的層面,由於分子生物技術出現,基因的功能定位、修飾編輯、轉移融合等從更微觀的層面改變農業的遺傳的規律和發展方向;第二個在宏觀的層面上,技術要素之間的組合、內在和外在要素的融合。而不是靠某一項技術進步來獲得農業整體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項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依賴農業大數據的實踐和應用的發展。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這張圖搞經濟的人一看就明白,但許多做農業的人理解不了。做農業的人一直要追求產量高,而做經濟的人則想要效益最大化。隨著生產投入的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就會增加。但是超出了最佳的投入產出的效益點,再增產意味著投入產出比的下降,是與經濟的規律背道而馳的。

所以農業作為一個產業,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產量的最大化。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可持續的。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我們從下面一張圖可以看到,以消費者的立場出發,價值去向有四個階段,一是吃飽,二是吃好,三是健康,四是可追溯。

如果想吃飽花100塊錢,吃好你可能要花150到300之間。如果在吃好的基礎上再加上健康的概念,如無汙染、綠色、有機,還要再增加,就會變成200到500之間。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疊加可追溯的技術的話,則價值大概是在300到600之間。

所以作為一個農業產業的參與者,其未來盈利的增長點,將主要將體現在價值的增加,而不是產量的增長上。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即從規模導向轉化為產業化的導向。在這裡要明確產業化的定義和實現路徑。產業化實現是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一是規模化,二是標準化,三是現代化,四是產業化。規模化是要達成基本的規模效益;然後實現每一個環節的標準化操作,一個是提升效率,二是產品的質量保持一致;做完了標準化以後,才能夠實現現代化,通過現代化技術、設備、管理來提升它的效率;在現代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產業化。

產業化和現代化區別是什麼呢?產業化首先是與市場的對接。如果說一個工廠的生產設備很先進,但是生產出來不知道賣給誰,這不叫產業化,這叫現代化。產業化的第一個要點是必須與市場對接;第二個是產業鏈條的貫通;第三個是產業價值的提升。這四個階段不可能跨越。

所以現在中國的農業還在過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初級階段糾結中,還沒有能實現,現在提什麼“農業4.0”,要麼是不懂,要麼是忽悠。現在中國根本就沒有資格談,因為我們連現代化和產業化都沒有做到。農業4.0或工業4.0必須是在產業化基礎上的更高一個層次,是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製。


不懂這6種邏輯,你永遠是現代農業的“門外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