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爲什麼只有招行適合搞金融科技?

今天有小夥伴留言說談談金融科技。金融科技這個詞特別火,但是沒有明確的定義。記得還在銀行的時候,老大交代我寫一篇佈局金融科技的稿子交上去,今天寫這篇文章,想找出來卻找不到了。但是我記得當時看了很多東西,那時候區塊鏈剛起來,招行已經開始實驗用來做跨境結算。金融科技,我的理解就是用移動互聯網,用大數據大幅降低業務的交易成本、拓寬業務的範圍。比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這些都說自己是金融科技,實際上他們就是依託他們的消費場景,以及積累的消費數據,運用模型控制來發放無數筆小額貸款。

最近看趣店、看樂信他們的資料發現,實際上人均借款的額度在1600左右,他們做的是銀行信用卡沒有覆蓋的客戶。實際上這些客戶,銀行現在的情況不可能覆蓋,因為不合算,交易成本太高。但是如果完全能通過模型、通過算法而不是人工來解決,那麼交易成本就能下降的很快,再加上比較高的借貸利率(趣店的借貸利率去到法定最高點36%左右,樂信在24%左右),非常分散的借貸群體,那麼根據大數定律,就能成為一門好的生意。那麼銀行如果要做金融科技,需要什麼條件?必須有足夠多的零售客戶,因為金融科技的投入還比較大,所以零售客戶越多,分攤到每個客戶身上的成本越低。

另一方面,零售客戶越多,對金融科技的需求就越大。滿足這一點的有招行和四大行,但是四大行似乎都是選擇跟BATJ等巨頭合作,工行選擇京東、農行選擇百度、中行選擇騰訊、建行選擇阿里,只有招行比較堅定的自己搞。歸根結底應該是股份制比國有行更靈活,

更能冒險,另外招行的信用卡也是最活躍的,所以有更多的消費場景。但是每年佔營收1%的投入比例對招行來說也是能夠承受的風險。田行長在中報業績會上特別強調金融科技對於用戶來說比較直觀的感受就是,招行的app比其他銀行的好用。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科技投入的結果,另一方面,招行真的是以客戶為中心。舉個例子,比如很多銀行為了不流失存款他的手機銀行有每天轉賬不能超過10萬的設置,但是招行好像是20萬。其實試圖通過給客戶製造障礙來留住存款的做法,結果只會適得其反,而給客戶方便的銀行反而能留住最多的結算活期存款。

最後,招行如果持續投入下去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田行長的意思是業務效率的極大提升,比如很多業務可以直接在app上完成,包括基金、理財產品的銷售。現在似乎已經有鼓勵用戶使用app而不是卡的傾向了,做法就是app上的活動比卡更多,力度更大。另外只有與商家多搞活動才能建立起消費場景,提升app用戶的活躍度。

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用戶離不開招行。另外除了提升效率之外,因為交易成本的降低,隨著數據的積累與運用,招行可以下沉到覆蓋更多的客戶,比如提供一些更小額的貸款,走到極端就是可以搶掉樂信、趣店這種公司的客戶,當然不會走那麼遠,但是可以看得到業務範圍會拓寬。

總之,現在國內這些上市銀行真正在做金融科技的只有招行,其他的都是一些比如搞個什麼無人開卡,大廳放幾個機器人、搞個電子簽名就說自己在做金融科技了。當然招行也是最適合做金融科技的,長期堅持下去,招行的護城河會越來越寬。這裡提一下平安銀行,平安因為有個好爹,本來因為用戶數不夠,搞金融科技不合算,但是加上平安集團,條件就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