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 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

京東金融宏觀研究總監 張明明

近期高層對資本市場的關注,主要與當前國內股市持續震盪,市場信心明顯不足密切相關。筆者認為,未來要提振資本市場信心,一方面需要穩增長與改革的措施協調配合,把控短期經濟下滑與防範外部風險;另一方面需要資本市場的長期制度建設,通過加強公司治理,提高市場透明度,完善法制建設,加強對投資者保護等措施協調配合,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市場持續震盪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國內股市低迷,投資者信心不足,主要與如下因素有關:一是國內經濟下行趨勢超出預期。其實,早在今年年初,市場對於經濟的判斷是比較樂觀的,當時圍繞中國經濟是否進入新週期是彼時討論的主要內容。但是,在去槓桿背景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金融市場風險加大及外貿不確定因素的增加,投資者對於經濟形勢的分析變得更加謹慎。

從經濟增長情況來看,三季度國內GDP增速下滑至6.5%,創十年以來的新低,已接近全年6.5%的增長目標;從月度數據來看,9月消費仍然整體疲軟,汽車是拖累;9月工業增加值增速跌破6%,9月PMI、發電量等指標均是下行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至5.4%,房地產市場在政策遇冷下也呈現下滑態勢。雖然外貿不確定因素增加,短期由於企業搶出口影響,出口數據仍然上行,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擔心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性。

二是民營企業運行面臨困難,股票質押平倉引發流動性風險。今年民營企業利潤下滑,股票質押大面積預警、平倉,民營上市公司面臨流動性危機等,均加大了A股的跌幅。同時,近兩年來宏觀政策,如環保政策、去槓桿政策、去產能政策、稅收補繳政策等,對民營經濟的負面影響更大。

三是擔憂宏觀政策的有效性下降。今年下半年以來,貨幣政策已經開始放鬆,但出現了一種擔憂,即資金仍在銀行間淤積,很難流向實體經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從資金需求端來說,諸多企業債務負擔較重,利息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疲軟。從資金供給端來說,銀行以往更加青睞於將信貸資源配置在房地產與融資平臺,而當前房地產項目信貸受限,基建投資雖然資金需求旺盛,但地方債務負擔加重,且項目投資回報週期長,當前銀行風險偏好仍然較低。

多舉措提振市場信心

基於上述因素,筆者認為,今年A股市場低迷原因主要是流動性問題和市場信心不足。其實,從A股基本面來看,當前A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全部A股市盈率僅為13.69,滬深300、中證500、中小板綜、創業板綜的市盈率分別為10.93、17.45、23.33和39.69,可以說估值底已經出現。

從近期高層會議集中釋放的利好措施來看,政策底有明顯跡象,即諸多利好政策如緩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完善資本市場機制,提振市場信心等方面集中發力,未來資本市場或離“春天不遠”。

近期,高層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著墨頗多,意味著未來維護股市信心將納入政策考量,或出臺諸多政策配套。如11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法(徵求意見稿)》,提及證券交易印花稅的納稅人和稅率調整由國務院決定,意味著未來印花稅稅收靈活度增強。10月30日,證監會發表聲明將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動包括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優化交易監管、鼓勵價值投資三方面推出新措施,重在從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方面進行完善。

除此以外,當前各方政策密集出臺,積極化解股票質押風險,為民營經濟輸血,有助於緩解短期流動性風險。如人民銀行落實國務院要求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500億元;證監會表態鼓勵符合要求的基金、資管產品入市;銀保監會要求銀行業科學合理地做好股權質押風險管理,並加緊研究險資入市方案;證券業協會指導11家券商意向出資成立專項資管計劃;多地國資紛紛採取措施馳援當地上市公司等等。

而就當前經濟下行風險、外部壓力較大,以及民營經濟定位等市場擔憂,也有一些積極的政策出現。例如,在民營經濟方面,11月1日中央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指出要毫不動搖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這也有力地回應了當前市場對於民營經濟困境的焦慮。

針對內外部經濟下行風險,預計補短板與基建會明顯加快,同時,近期圍繞供給側改革已有一些積極起色,減稅力度有所加大。其中,個稅改革方面,10月20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爐,細化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六個方面專項附加扣除規定等,疊加個稅起徵點調整,這將極大地提升中產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刺激消費與拉動經濟。

筆者認為,高層會議陸續釋放出大量穩經濟、提振資本市場的政策信號。考慮到資本市場政策底與估值底的出現,預計短期內資本市場將迎來階段性反彈。展望未來,提振市場信心,重中之重還是落實各項改革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