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前幾天那位太極雷sir又出臺(出現在擂臺上,簡稱出臺;哈哈!)了,不過結果依舊然並卵。

其實從上一次雷sir被KO,間接的引發了社會對‘傳武’到底能不能打的熱議。

那練傳武的到底能不能打呢?

江湖軼事、故老相傳,人云亦云,不知道該信誰的;來看幾段煌煌正史中記載——

《晉書·冉閔傳》——

“時慕容俊已克幽、薊,略地至於冀州。閔帥騎距之,與慕容恪相遇於魏昌城。 閔大將軍董閏、車騎張溫言於閔曰:‘鮮卑乘勝氣勁,不可當也,請避之以溢其氣,然後濟師以擊之,可以捷也。’閔怒曰:‘吾成師以出,將平幽州,斬慕容雋。今遇恪而避之,人將侮我矣。’乃與恪遇,十戰皆敗之。恪乃以鐵鎖連馬,簡善射鮮卑勇而無剛者五千,方陣而前。閔所乘赤馬曰硃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週。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里,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及董閏、張溫等送之於薊。”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這段話還原出來的情景大致是——

公元351年,冉魏的皇帝冉閔率部滅了襄國的劉顯,身邊兒只有8千兵。而此時,雄踞遼東的前燕慕容氏趁中原大亂之際,動員了10萬大軍,由慕容氏的第一帥才慕容恪統帥揮師南下。

雙方在常山(趙子龍的老家)迎頭相撞。

雖說雙方都猝不及防,但都是百戰精兵;不待各自的主帥吩咐,立即展開隊形,準備廝殺。

冉閔剛攻下襄國,自信心爆棚,面對慕容恪的優勢兵力,毫不示弱。不過他手下的將領們並不這麼看,跟著冉閔出征的有兩名將領,一個叫董閏,一個叫張溫,這二位比較謹慎,他倆跟冉閔說,鮮卑軍看這架勢不光人多,而且還有備而來;現在敵眾我寡,咱們先回去鄴城喊人,然後再收拾他們;您看怎麼樣?

大勝之餘,冉閔拒絕了二將的建議,以劣勢兵力迎戰。

戰場上,慕容恪仗著優勢兵力開始發起試探性的進攻。

慕容恪的意圖有二,用小部隊攻擊,一方面試探出冉魏軍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慕容恪的主意是我鮮卑軍人多,輪番上陣,打不死你,我特麼累死你。

誰知冉閔帶的這八千人,個個兒都像他們的統帥冉閔一樣,屬於戰鬥機中的超級戰鬥機,人雖少,卻相當生猛;竟一口氣頂住了慕容恪10次進攻,而且每次都打贏。

慕容恪豈是好相與的,15歲帶著2000人就敢跟石虎的幾十萬大軍對抗;但是部下連續發動的攻擊都被打退,站在後面督戰的他也開始有點兒虛了;對面兒這都是人嗎?

不過作為前燕第一帥才,用兵如神的他,很快冷靜下來;下令暫且後退,找了個空曠之處後排出了一個要命的陣型。

各位如果看過《水滸傳》,聽過評書《說岳全傳》;應該對其中的兩場大戰有印象,水滸裡呼延灼徵梁山使用過的連環馬,說岳中嶽王爺大敗金兀朮的鐵浮圖。

對,鬼才慕容恪此時使出的殺手鐧,就是連環馬陣型。

慕容恪挑選了五千名人馬皆披重甲的騎兵,用鐵鏈將彼此的馬匹拴在一起;在這些連環馬身後佈置拒馬,使之只能向前,不能後退。然後輕騎兵部署在連環馬陣兩翼;最後在連環馬身前,排列步兵。

部署完畢,慕容恪令旗一揮,步兵前去挑戰冉魏軍;要求:只許敗不許勝,將冉魏軍逐步引誘至連環馬陣前。

慕容恪立馬觀望,不一會兒,就見燕軍步兵紛紛敗下陣來,冉閔的8千魏軍開始移動隊形向前逼來。

看對手離自己的連環馬陣越來越近,慕容恪下達了第二道命令,部署在兩翼的輕騎兵出擊,向魏軍左右迂迴而去。

說話這會兒,冉閔的部隊可就逐漸接近慕容恪佈下的連環馬陣;馬上的騎兵人手一把強弓,看冉閔指揮部隊發起衝鋒,慕容恪一聲令下,連環馬陣萬箭齊發。

冉魏軍衝在最前面的人瞬間成了靶子,渾身插滿鵰翎;但後面的依舊踩著同伴的屍體繼續衝鋒。

此時慕容恪方知道什麼叫勇猛。

只見冉閔左手操雙刃矛,右手持鉤戟;率領為數不多的騎兵頂著鮮卑騎兵的箭雨越過身邊的步兵方陣衝到了最前方。

冉閔的想法很簡單,拼騎兵沒你的多,那就儘量接近,短兵相接;在他看來,他就是霸王再世,人擋殺人,佛擋殺佛;這麼不要命的一衝,還別說,真讓他衝進了慕容恪佈下的連環馬陣中。只要站在冉閔身前的燕軍,無不被他格殺,如《晉書》中記載,被冉閔親手幹掉的鮮卑士兵多達300餘人!

一天時間,1個人面對面幹掉1個營。

但是,冉閔這把刀再快,短時間內也沒辦法殺光這5000多鮮卑騎兵;因為慕容恪很“體貼”的在他們身後擺下了鋒利的拒馬;這幫人有進無退,不死於陣前,就死於軍法。左右是個死,那還不如跟冉閔玩兒命,就是死了,好歹也能落個烈士的稱號。因此燕軍被砍到一批,便補上來一批;捨生忘死的跟冉閔纏鬥。

冉閔跟這兒耽擱的時間一長,問題來了;慕容恪部署在兩翼的輕騎兵包抄到位,冉魏軍陷入了合圍。

包圍圈兒裡,冉閔大驚。

他帶的部隊以步兵為主,列陣迎敵,他無所畏懼,可是要論移動速度,那就遠遠比不上燕軍的輕騎了;而燕軍的輕騎兵合圍到位後,並不急於發起衝鋒,而是輪番射箭,以長打短;讓冉魏軍有力無處使。

這樣下去,必敗無疑。

冉閔不愧百戰名將,略一思忖,已有了主意;定神一看,他發現了慕容恪的位置;當下之計,唯有擒賊擒王,孤注一擲,打掉慕容恪,這樣燕軍才有可能不戰自潰。

因此冉閔瘋了一樣舞動掌中兵器,想要撕開身前的連環馬陣,直衝鮮卑中軍。

可是,且不說連環馬陣層層疊疊,密不透風,想要短時間內撕開絕非易事;就是讓他重開了,身後的拒馬也會絆住冉魏軍的腳步;因此冉閔幾次衝擊雖說殺人無數,但卻沒能撕開口子。而就在此時,燕軍兩翼開始發動衝鋒了。

兩翼遇襲,冉閔只好放棄“斬首”的想法兒,翻身出來應對;雙方再次陷入苦戰。

敗局就此註定。

冉閔的8千子弟兵,雖是精銳,怎奈長時間作戰,早是人困馬乏的狀態了,冉閔雖勇,可縱使他渾身是鐵,又能碾幾顆釘?

燕軍兵馬眾多,輪番上陣;冉魏軍終於被打亂了建制,處於被分割包圍的狀態。

為今之計,只能突圍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勢已去,冉閔只得收攏部隊,做突圍準備。

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冉閔人不卸甲,馬不離鞍,已經血戰了一整天。即便如此,冉閔還是撕開了燕軍的包圍,領著一部分人突圍而去;慕容恪率軍緊追不捨。

本來,他是能跑掉的。

但是,他運氣到頭了。

剛衝出包圍圈兒沒多遠,冉閔胯下坐騎突然死了。

冉閔的馬名叫朱龍,據說日行千里,絕對寶馬良駒;好比關老爺的赤兔;陪伴冉閔征戰多年,此戰之後,終於支撐不住了。

然後,冉閔與董閏、張溫等一起被緊追不捨的慕容恪生擒。

《南齊書·周盤龍傳》——

“明年,虜寇淮陽,圍角城。先是上遣軍主成買戍角城,謂人曰:‘我今作角城戍,我兒當得一子。’或問其故。買曰:‘角城與虜同岸,危險具多,我豈能使虜不敢南向?我若不沒虜,則應破虜。兒不作孝子,便當作世子也。’至虜圍買數重,上遣領軍將軍李安民為都督救之。敕盤龍曰:‘角城漣口,賊始復進,西道便是無賊,卿可率馬步下淮陰就安民軍。鍾離船少,政可致衣仗數日糧,軍人扶淮步下也。’買與虜拒戰,手所傷殺無數,晨朝早起,手中忽見有數升血,其日遂戰死。盤龍子奉叔單馬率二百餘人陷陣,虜萬餘騎張左右翼圍繞之,一騎走還,報奉叔已沒。盤龍方食,棄箸,馳馬奮槊,直奔虜陣,自稱:‘周公來!’虜素畏盤龍驍名,即時披靡。時奉叔已大殺虜,得出在外,盤龍不知,乃衝東擊西,奔南突北,賊眾莫敢當。奉叔見其父久不出,復躍馬入陣。父子兩匹騎,縈攪數萬人,虜眾大敗。盤龍父子由是名播北國。”

公元481年1月,北魏軍趁南朝宋齊交替之際,大舉南下,圍攻南齊的門戶,角城(今安徽淮安)。

角城位置重要,不容有失;齊高帝蕭道成不敢怠慢,立即下令李安民和周盤龍火速馳援。

援兵還在路上,北魏軍已經展開對角城的圍攻。

此時,守在城中的是戍主成買;敵我兵力對比極為懸殊,但這位成爺渾然不當回事兒;大戰在即,成買跟別人說,“我今一去,如果不幹掉鮮卑人,就被鮮卑人幹掉。我要活著立了功,我的兒子就是世子,如果我戰死了,我兒子就是孝子!”

言罷,成爺抱著必死的決心出戰了。

成買的功夫不是蓋的,雙方血戰,死在成買刀下的鮮卑騎兵有上百人之多;但是和北魏軍相比,齊軍人數還不夠人家一個零頭兒,因此終因寡不敵眾,成買戰死。

成爺的死狀甚是悲壯,成買的人頭被鮮卑騎兵飛刀砍掉,可他的屍體卻端坐馬上,任由戰馬狂奔還營,將軍的遺體這才轟然倒下,齊軍將士們見狀,無不潸然淚下。

成買戰死,但角城大戰卻沒有結束;因為李安民和周盤龍率領的援軍晝夜兼程趕到了戰場。

之前北魏方面也知道角城至關重要,蕭道成肯定不會置之不理;因此在圍攻角城的同時,北魏軍分兵數萬迂迴南下,任務就是要阻止齊軍增援。

走在齊軍增援部隊最前面的是周盤龍的兒子周奉叔帶的一個加強連;而奉命阻擊的鮮卑騎兵,數萬!

兩軍一交手,周奉叔就被包圍了;啥也別說了,打吧!200多強悍的齊軍和鮮卑人展開了血淋淋的廝殺。

區區2百多人,在幾萬鮮卑騎兵眼裡根本不叫事兒,北魏軍漸漸縮小了包圍圈,吃掉這點兒人馬,看樣子只是時間問題了。

眼見要全軍覆沒,周奉叔指揮部下奮力廝殺,一邊拽過一個小兵兒,讓他想辦法順著來路突出去,趕緊回去搬救兵。

這小兵兒運氣還真不錯,居然真的突圍成功;而且一路狂奔,跑回了齊軍大營。

這會兒周盤龍正在帳中吃飯,小兵兒上氣兒不接下氣兒的把情況一說;周盤龍急了,筷子一扔,披甲橫槊上馬,既不通知其他部隊,也不帶警衛員衛兵;就老哥兒一個,順著小兵兒指的方面衝陣去了。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走著走著,前面就看見北魏軍了;周盤龍大吼,“鮮卑胡虜,周爺爺來了!”;邊喊邊揮動大槊往包圍圈兒裡殺。

要說一句的是,這一年,周盤龍,67歲!

萬馬軍中,周盤龍一條大槊舞的驚天地泣鬼神的,鮮卑人敢擋橫兒,當著立斃。

可是,周盤龍在北魏軍中殺了好幾個來回;居然沒找著兒子周奉叔。

敢情周奉叔人自己突圍了;就在打發走求援的小兵之後,周奉叔把剩下的弟兄們集合起來,選了包圍圈上一個點不要命的一衝,居然衝出來了。這會兒這個加強連已經歸隊了。

等周奉叔回到齊軍大營,打聽老爹在哪兒,旁邊兒人跟他說,你粑粑救你去了,一個人!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這給周奉叔急的,安頓好部下,這夥計單槍匹馬的又殺了回去;而且一回去正撞見鮮卑騎兵圍攻老爸。

虎父無犬子,這話放在周家爺倆兒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周氏父子,馬上步下一身的好功夫。兩個人,兩匹馬,在數萬鮮卑騎兵中毫無懼色,兩條大槊上下翻飛,拍死鮮卑兵無數。

打到後來,周家父子越戰越勇,可對陣的鮮卑騎兵卻先尿了;數萬人之多的部隊,居然被兩個人打的節節敗退。

此戰之後,周盤龍和周奉叔這爺倆兒聲震北魏,鮮卑騎兵生生被打出了恐周症;以後只要聽說對陣的是這爺倆兒,北魏將領無不望風而逃。

對於這爺倆,在下只能說他們,不是人。

是神!

《宋史·本紀第一》

“三年春,從徵淮南,首敗萬眾於渦口,斬兵馬都監何延錫等。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太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這段有點兒長,就偷個懶用《宋史》中趙匡胤的一段記載代表了;有興趣的大胸弟可以翻翻《資治通鑑·後周紀》,有這次戰役的全過程。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你能看出這位看著有點兒傻萌的大叔是個狠角色嗎?

話說,公元956年2月,後周皇帝柴榮發兵南下,圍攻南唐淮河防線的重鎮壽州;不過仗打了3個多月,後周軍把能用的招兒都用了一遍,壽州城巋然不動。

而就在後周這邊兒馬上就要師老兵疲的時候,南唐幾路援軍相繼抵達戰場;後周軍眼瞅著就要從獵人變成獵物。

現在的周世宗柴榮叫來了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就一句話:給你五千人馬,任務:打援!

要說一句的是,南唐的援兵是從兩個方向過來的;兩路援軍加起來,將近20萬人。

而柴榮給趙匡胤的,就5千。

換個人,肯定得說,皇上,您瘋了吧?!敵人20萬,您就給我5千?

趙匡胤啥話也沒說,非常平靜的接受了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接下來,看看啥叫牛逼——

領命出來,趙匡胤略一思忖,定下了作戰的先後順序,先打從北面乘船而來的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然後轉兵攻擊已抵達滁州的皇甫暉、姚鳳所部。

計劃定好,趙匡胤領兵出發。

此時何延錫駐紮在壽州以北的塗山,此地背山鄰水,易守難攻;南唐軍不僅有陸軍,身邊兒淮河上還停著好幾十艘軍艦。換句話說,即便打不過後周軍,南唐軍也可以憑藉兵種優勢也能跑的掉;而且何延錫手下的部隊,人數,是趙匡胤的4倍,兩萬餘人。

就在這樣的情形對比之下,趙匡胤帶著不足對方四分之一的兵力,主動過去砍人了。

等塗山大營的南唐軍看見後周軍時,每一個在場的軍人無不哈哈大笑;因為他們看見站在己方工事外面挑戰的後周軍,只有100多騎兵。

南唐軍大笑的時候,後周軍的這個騎兵連開始進攻了,衝在第一個的,就是趙匡胤本人。

就這麼點人居然還敢主動進攻?!

弟兄們,還等什麼?出去乾死這幫不知死活的北方佬;隨著何延錫一聲令下,南唐軍傾巢而出,撲了過來。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除非趙匡胤帶來的是100多變形金剛,否則面對兩萬多敵人,想要活下去,那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趕緊撤退。

果然,略一抵擋,趙匡胤呼哨一聲,帶著騎兵連轉身就跑。

何延錫一看趙匡胤等人逃跑的方向,笑了!

腫麼呢?

原來趙匡胤等人沒往後周軍的大本營,南邊兒的壽州跑,而是慌不擇路,向西而去。

啥也別說了,追!一定要把他們一網打盡!南唐軍順著可就跟下來了。

就這麼一路跑啊跑啊跑啊跑,一直跑到了渦口(安徽懷遠境內渦河入淮河處);趙匡胤勒住了韁繩,轉過身來,對著銜尾而來的何延錫陰陰一笑,你還追啊,我到家了!

沒等何延錫明白過來啥意思,趙匡胤發出信號,早已埋伏在此的那5千後周軍蜂擁而出,對著正在大喘氣兒的南唐軍就下起了傢伙。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這一仗,徹底擊潰追擊而來的南唐軍,南唐兵馬都監何錫運氣不好,被後周軍當場斬殺;忙活完這一攤子事兒,趙匡胤乘勢反攻,順著剛才自己逃跑的路又殺回塗山,不僅一把大火把南唐軍的塗山大營燒了個精光;而且還在把南唐軍之前停在淮河上的五十餘艘戰艦全部繳獲。

史載,塗山之戰是趙匡胤做為將領,第一次單獨領軍的過程;戰果,五千破兩萬。

趙匡胤圓滿完成了任務,回到了壽州城下覆命。

稍加整補,趙匡胤便帶著原班人馬出發,這次的目的地,滁州!。

滁州,在壽州以東,是南唐都城金陵在江北的重要門戶。此處地形險要,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言‘環滁皆山也’,說的就是這兒。

滁州四面都是山,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座,一座喚作滁山,另一座喚作石駝山;兩座山山勢險峻,兩山之間的隘口,南唐設有一關,名叫清流關;清流關上是南唐的10萬大軍,清流關後,是滁州城。

這就是趙匡胤要面對的對手;

趙匡胤想要拿下滁州城,首先得搞定這兩山夾一關外加10萬人。

守關的將領是前文提到的皇甫暉和姚鳳。

姚鳳沒啥名氣,可以看做是打醬油的;但這位皇甫暉可非同小可,此人本是後晉時期駐守燕雲十六州裡瓦橋關的將領;當初因為看不慣石敬瑭這個認賊作父的雜種,一氣之下,投奔南唐。翻翻此公以前的工作經歷,那可是常年跟鐵血的契丹軍玩兒命的主兒。

面對強敵趙匡胤毫無懼色,帶著自己的5千人就上路了。

此時,作戰任務已經傳達到每一個後周士兵耳朵裡;5000PK10萬,每個大兵都知道,這種仗有個專有名詞喚作九死一生;運氣不好的話,妥妥兒的就是十死無生了。因此整個行軍隊列顯得死氣沉沉。

可領軍的趙匡胤一點兒都不在乎;不僅不在乎,這傢伙看上去心情還特別好。

在壽州城下短暫的整補期間,趙匡胤不知道從哪兒弄了很多花裡胡哨兒的行頭;部隊一邊兒行軍,趙匡胤一邊兒搞他自己的行為藝術;他把弄來的行頭一件一件兒的套在身上,然後不停的問身邊兒的戰友,怎麼樣?我帥吧!一會兒又換上了另一套,這一套怎麼樣?跟我的氣質搭不搭?

不僅他自己捯飭的尕來勁,趙匡胤也不知道從哪兒弄來一堆更加誇張的配飾來捯飭他的戰馬;硬是把一匹馬弄的像是去參加米蘭時裝週。

看著領導這麼沒心沒肺,有的部下覺得有必要提醒趙匡胤一下;將軍,咱可是去打仗的,您這麼打扮忒扎眼了;讓南唐人盯上,給你一箭或者都奔著你來,那就麻煩了。

趙匡胤大嘴一撇,扔下了一句極有型的話――

怕個鳥,我就是要讓南唐人知道我是誰!

屬下閉嘴了,也絕望了,跟著這麼個不著調的貨,死都不知道怎麼死了該。

說話間,後周軍抵達清流關。

這次趙匡胤卻沒像上次那樣派出騎兵連去誘敵;而是把全軍展開,態度囂張的揚起腦袋向城頭挑戰。

可惜,一天下來,任趙匡胤喊破嗓子,清流關上的皇甫暉不為所動;一個兵也沒派出來。

皇甫暉是員老將,他已經知道了渦口之戰的全部經過;按他的邏輯,哦,你用1個連當誘餌,後面埋伏了5000人。現在你用5000人當誘餌,換算一下,恩,後面的伏兵應該有25萬。TNND,你欺負老夫沒學過數學嗎?

因此皇甫暉下令全軍誰都不許輕舉妄動。

於是一天下來,趙匡胤的嗓子從美聲喊成了搖滾,卻連一個人也沒喊下來。

夜幕降臨,趙匡胤喊的精疲力竭,臊眉耷眼的回營了;城頭上的皇甫暉很滿意,下令部隊加強戒備之後,他也回去休息了,畢竟在城頭上站了一天,他也很累。

一夜無話,第二天凌晨時分,皇甫暉突然被關內出現的喊殺聲驚醒;派人打探,回報,後周軍不知從哪兒進了關,正在屠殺毫無準備的弟兄們。

饒是皇甫暉戰場經驗豐富,一時間他也懵逼了,後周軍怎麼進的城?

後周軍怎麼進的城?

就在皇甫暉回家睡覺的時候,嗓子冒煙兒的趙匡胤已經脫下了白天走秀時穿的時裝,換上了迷彩服;並且通令全軍都和他一樣打扮;然後除了武器以外,剩下的物資全部扔在清流關前。再然後,趙匡胤帶著這支輕裝步兵摸著黑進入了莽莽蒼蒼的大山。

史書記載,這一夜,趙匡胤帶隊不僅翻過了數不清的高山怪石,而且還涉水泅渡了一條漲水了的西澗(又名上馬河,在今天安徽滁州城西北);終於搶在了天亮之前繞過了正面,從背後攻入了清流關;然後舉起手中的刀槍,對正在熟睡的南唐軍人殺去。

還是那句話,皇甫暉戰場經驗豐富,這裡邊兒也包括逃命的經驗;關內已經陷入混亂,成了一鍋粥了;皇甫暉沒有集合部隊反擊,而是讓身邊的親兵出去傳令,有一個算一個,撤退,撤回滁州。

下達完命令,皇甫暉一馬當先,撒腿就跑。

於是佔著絕對兵力優勢的南唐軍成了沙子堆起來的軍隊,順著主帥的馬蹄聲,一路狂奔,逃向滁州。

此時天已大亮,儘管趙匡胤和他的部下很努力的攔截,但還是讓皇甫暉帶著大量的南唐敗兵逃出了清流關。

這讓趙匡胤很生氣,煮熟的鴨子還讓你飛了,我這一晚上的拉練豈不是白乾了;趙匡胤氣急敗壞的下令,給我追!

搞笑的一幕出現了,晨光中,10萬南唐軍和5千後周軍向著一個方向狂奔;結果趙匡胤又輸了,無論他和部下怎麼拼命加速,還是沒能追上南唐軍,眼睜睜的看著皇甫暉逃進了滁州城。

一進城,皇甫暉下令把滁州城護城河上的橋燒掉;他以為這樣就能擋住磕了藥似的趙匡胤。可惜他又錯了,清流關兩邊的大山還有漲了水的西澗都沒擋住趙匡胤,你一個人工挖出來的護城河能頂個卵用?

果然,皇甫暉看到了讓他觸目驚心一幕,只見劇烈運動了一夜加一個早晨的後周大兵沒有絲毫的猶豫,準備活動都不做便撲進了滁州的護城河裡,一番狗刨兒之後衝上了對岸,然後,吶喊著衝向城門。

皇甫暉再次懵逼,這特麼是一群瘋子啊!

好在皇甫暉很快清醒過來,對方5千,我有15萬;怕個毬啊!

定下心來,皇甫暉爬在城牆上,扯著脖子大喊,趙匡胤,咱們各為其主,你不要欺人太甚!你偷偷摸摸地進攻,太不光明磊落!有種的等我出去,咱列好隊伍,真刀真槍的做一場,怎麼樣,你敢嗎?

算是蹭個熱點吧,說說歷史上那些戰鬥力爆表的人,看看傳武能不能打

如上所述,《宋史》的原話,‘太祖笑而許之’——

各位大胸弟,大家退後,給人家騰個地兒,省的人說咱爺們兒欺負他們不帶種!

皇甫暉也沒忽悠,後周軍後撤,他便大開城門,整隊出戰了。

15萬南唐軍人魚貫而出,在城下列好戰鬥隊形;隊列的正中間,是這15萬大軍的統帥——皇甫暉!

接下來,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在雙方10幾萬人的注視下,趙匡胤突然啟動,單槍匹馬直撲皇甫暉!

於是,便有了《宋史》中的那句經典——“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

趙匡胤一刀劈了皇甫暉,捎帶手還把副將姚鳳給活捉了。

後人說,兩宋積弱無勇;這話且得兩說著,至少在其開國之君太祖趙匡胤的身上,絕不缺乏彪悍的勇氣和強悍的戰力!

冉閔、周盤龍、周奉叔爺倆,趙匡胤;這些爺,練的肯定不是拳擊、泰拳、桑勃、馬伽術、巴柔、空手道、跆拳道..這些外來功夫;肯定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武術;而且像趙匡胤還有太祖長拳和棍法傳於後世。

傳武能不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