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知乎上有個扎心的問題——

為什麼胖子永遠是電影裡的配角?

更扎心的還有後面那句補充,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

根據去年的統計數據,中國有 9000 萬胖子,是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超重人口更是達到了 2 億。

而在今年,這一數字仍在繼續增加。

面對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卻幾乎找不出一部以胖子做主角的國產片

究其原因,在這個只看顏值的時代,人們根本沒耐心去了解肥胖的皮囊裡,是不是包裹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相比較,國外電影的類型確實要比我們更豐富,也更關注這一群體。

墨西哥的《行走距離》,展示了一個 400 斤的男人,內心深處對生活所抱有的最美好的理解和想象。

即便過度肥胖,行走不便,也渴望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看海。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行走距離》

以色列的《尺碼問題》,敘述了 4 個胖男人,不再節食,放棄減肥,轉而選擇成為相撲選手。

即使不被社會接受,也要活出自己。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尺碼問題》

美國的《髮膠》,講述了胖子和黑人都被歧視的 60 年代,出身平凡的胖女孩,憑藉自信和勇氣,成為萬人追捧的明星。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髮膠》

即使遭遇重重阻礙和社會嘲諷,胖子也可以追逐夢想。

而我們電影裡的胖子,始終千篇一律作為主角陪襯,擔當功能性角色,被貼上相同的標籤。

終於在這個國慶檔,胖子也做了一回主角——《胖子行動隊》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過去5年,中國電影一個勁兒往泰國取景。

《泰囧》《唐人街探案》《掃毒》《殺破狼2》……多達 186 部。

每年為泰國至少多貢獻了 1000 億銖的旅遊收入。

香玉雖然沒去過泰國,卻對那裡的景點了然於心了。

這回可算是換地方了,改道去了日本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J(文章 飾),曾經是一名身手敏捷、出類拔萃的國家超級特工。

在一次執行任務時,意外頭部中槍,導致顱內下丘腦受損,患上了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這種病容易使人長胖,他就在在養傷期間,吃成了 300 斤的大胖子。

還患上了嚴重的嗜睡症,說睡著就睡著,以致於成了一個廢柴特工。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A級任務不見蹤影,只有D級任務找上門。

此次,組織派特工J到日本取一份秘密文件。是的,取就完了,相當於快遞員的工作。

勞務費 2 萬日元,連來回路費都不夠。

他為了證明自己還是當年那個實力超群的特工J,擅自拆開文件,決定替組織執行裡面的任務。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不料,還沒行動就暈倒了,被送進了醫院。

也因此結識了醫院保安,郝英俊(包貝爾 飾)。

郝英俊也是一個 300 斤的胖子,渾渾噩噩,一事無成,還經常被人欺負。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為了印證自己不是一個廢物,毅然決定加入到J的行動中。

兩個合重 600 斤的loser,確認過眼神,都是胖的人。

一拍即合,組成了「胖子行動隊」。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而他們的任務是,破壞大毒梟麥天佑(郭京飛 飾)的秘密勾當,搗毀一個國際製毒組織……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故事不復雜,所有特工片都是這樣一個套路——

完成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它「反套路」的地方就在於,胖子當特工簡直是違反人類的自然法則啊。

無論是《007》系列的詹姆斯·邦德,《碟中諜》系列的伊森·亨特,還是《諜影重重》系列的傑森·伯恩,哪個不是風度翩翩、氣宇不凡。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星爺在《國產凌凌漆》中就講過,「你看到我手上拿的這個東西了吧,表面上他是一個大哥大電話,實際上呢它是一個刮鬍刀,即使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刮鬍子。你要知道,作為一個情報員,外表很重要。

我們喜歡特工片,就是因為喜歡看風流倜儻的特工,一邊泡妞開槍,一邊拯救世界。

《胖子行動隊》反其道而行之,胖、挫、醜,暴擊三連。

這樣的外形條件導致他們為了完成任務,不能按照常理出牌,必須出奇制勝。

這也就顛覆了特工電影原本勁炫爽爆的動作設計。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看阿湯哥高樓跳窗、街道飆車、空中扒飛機,實在酷斃了好嘛。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而胖子特工,跳窗被窗口卡住,偷車被車門卡住,爬通風管道也會被卡,想裝個逼都不行。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他們飆車,不是靠急速連開幾條街,甩掉跟蹤者,而是靠紅燈前的一個急剎車,叫對方措手不及。

他們扒飛機,不是跟飛機上的反派搏鬥,反殺對方,而是憑藉自身的體重,讓飛機飛不動,使壞人逃不走。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就連混入頂級宴會,也沒有以往的紅酒美人,只能靠“反串”來渾水摸魚…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不過,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和錯位,才製造出意外的喜劇效果。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在整個影史上,還沒有哪個演員為了角色,而增肥到300斤的。哪怕是敬業起來不要命的彈簧型演員貝爾(不是包貝爾,是克里斯蒂安·貝爾),增肥的上限也只是40斤。

化妝並不是不敬業的表現,章子怡在《演員的誕生》裡為了扮演機械姬,用了8個小時來化妝。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而化成一個 300 斤的胖子,其難度絕不亞於機械姬的光頭造型。

想象一下,章子怡只是在綜藝上拍一場戲,就惹來無數粉絲心疼,被節目組大讚敬業,何苦對拍一整部電影天天都需要這樣化妝的演員「雙標」呢?

而說到劉德華的《瘦身男女》,其本質還是表現了以瘦為美的價值觀,一定要努力減肥,因為只有等到瘦身成功了,才能得到愛情。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胖子行動隊》的主旨不為讚美瘦子,而是為了找回真正的自己。

與傳統特工為國效力、為組織拼命的追求不同,胖子特工對抗大毒梟,並不是為了拯救世界,僅僅是為了,卑微又渺小的自己——

讓瞧不起我的人,高看我一眼。

這句臺詞,劃出了全片的中心奧義。

其實,《胖子行動隊》意不在特工(行動隊),而在於前面兩個字,胖子。

人們對胖子的惡意,不經意地散落在片中的各個角落——

譬如惡劣的語言攻擊,「笨蛋只懂吃」、「你胖得快流油了」、「唉,我分不清你倆,胖子都長得一樣」……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還有,朋友間“所謂善意的打鬧”,郝英俊的同事們總是開他的玩笑,把他的鞋帶偷偷繫上,害他跌倒。

世間總是不憚以最大惡意來挖苦胖子,對他們而言,人胖等同於懶惰,等同於不努力。

會被嘲笑,會被瞧不起。

甚至他們不配有名字,都只有一個稱呼,那就是「胖子」。

明明都是人,卻要低一等,好像連生活都沒了資格。

婁燁在《推拿》中說,盲人和健全人生活在兩個世界,在盲人心中,健全人是更高一級的動物,是有眼睛的動物,是無所不知的動物,是一種神靈般的存在。


胖子跟不胖的人何嘗不是一樣。

而胖這個標籤,更無處躲藏,一眼看穿。

《胖子行動隊》有一股稚嫩的熱血,天真的希望,誰說胖子不可以擁有愛情,不可以收穫友誼,不可以實現人生抱負?

狠抽了主流審美一個耳光。

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胖子行動隊》中規中矩,國產喜劇片的通病還是存在。

但好在笑點比預想的要多,算是交出了一份商業片的及格卷。

包貝爾給自己這部導演處女作打了6分,還是非常誠實的。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而在普遍內涵缺失的國產喜劇片裡,它還是有著自己的表達。

跟開篇提到的《行走距離》《尺碼問題》《髮膠》一樣,都在努力證明一件事:

胖子是可以做電影的主角,也可以做生活的主角。

有趣的靈魂,跟體重無關。

為什麼胖子永遠只是電影裡的配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