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人如此討厭小孩?

上世紀二戰後的“嬰兒潮”,西方社會迎來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出生率大幅飆升的高峰期。然而,有一個國家的步伐卻有些遲緩。

在短暫的嬰兒潮之後,德國陷入了生育率持續走低的狀態。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討厭小孩?

2015年歐盟國家生育率數據

1965年德國有132萬個孩子出生,到了2011年就只有66萬。儘管每位德國母親平均生育將近1.5個孩子,但這個數字是遠遠低於維持人口規模所需的2.1的水平。根據早期的數據,在每1000名德國人當中,僅有8.2個嬰兒出生,同比法國和英國的平均出生率都是12.7,而非洲尼日爾作為全球出生率最高的國家,1000人中平均有50名新生兒。

面臨“滅種之危”的德國,出生率不僅在歐洲倒數,在全球範圍內也是排在末端。

印象中的德國,好像和其他發達國家並無太大不同,但仔細回想下,你好像很少能在這裡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好幾個娃出門,公園綠地上一群嬉戲的兒童,或是街上琳琅滿目的童趣商品,就連超市裡的母嬰產品類型也比其他歐美國家少的多。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討厭小孩?

外國人往往有至少兩三個孩子的“大家庭”

這樣的德國,驗證了那個“工業技藝突出,做事嚴謹認真,自然環境優美”的標籤。德國的兒童成了稀少人群,這裡被習慣的稱為“歐洲的敬老院”。數據顯示,德國當前的平均年齡已上升到了44.2歲,每5個德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老齡化趨勢還將更加明顯,到2050年,人口總量將減少10%。

沒有強有力的勞動力市場,德國就需要更多青年移民來填補重大技術空缺,並且為了避免經濟問題,更多女性要出來工作。於是,晚婚晚育、家庭經濟負擔,讓出生率問題再度陷入了死循環。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討厭小孩?

德國老齡化或將威脅其歐盟最大經濟體地位

德國人當然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未來,但他們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們想為孩子多做點事,他們大力建設幼兒基礎設施,並向新生兒父母發放津貼;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周圍建造了託兒所、幼兒園和兒童遊樂場。

在德國作家格拉德•許特的《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一書中,我們從一個德國兒童的視角中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文/Gerald Hüther 譯/黃華丹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作(BY-NC),由Chloe.Z整理編輯

雖然並不情願,但孩子很早就明白了他們會被大人嫌。小莫里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莫里茨五歲,一雙敏銳的眼睛炯炯有神,活潑好動,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刻都停不下來。我們是在漢堡郊區遇見他的。許多家庭都住在哪裡,因為那兒比市區更加安靜,而且物業相對較低。莫里茨長大後想當一名汽車司機,和媽媽一樣。媽媽每天早上都開著一輛漂亮的黑色轎車送他去幼兒園,然後,莫里茨會從小車棚裡拿出他的波比車,練習如何開車。他興奮地大聲叫喊著、按喇叭、踩剎車,這讓他感到快樂,但也會發出大量的噪聲。而現在,他只能待在室內了。

因為旁邊的音樂老師說莫里茨讓他沒法工作,他喜歡工作的時候開著窗戶,但莫里茨太吵了。

過去,莫里茨和他的夥伴們還經常在旁邊的草地上玩耍。這是周邊最後一塊沒有建造任何建築的地方,每到下雨的日子,小溪中就會注滿水,這裡還有一棵彎彎曲曲的橡樹可以讓他們乘涼。現在,這一切也消失了。斜對面的鄰居在這裡堆起了堆肥,他說他有權使用這塊地方。從那以後,孩子們就只能待在院子裡了。幼兒園的老師不想吵架,還告誡孩子不要到後門外去玩。那裡很適合玩捉迷藏,但鄰居看到會不高興。鄰居喜歡和自己的孩子在開滿玫瑰的露臺上共用早餐,外面的景色非常迷人。有一次,鄰居的母親過來解釋說,幼兒園的存在讓她的房產貶值了,根據房產經紀人的估算,大概貶值了20%。她還說不要誤會,她並沒有惡意。但莫里茨的他的父母還是妥協了,並作了彌補。誰讓他們是鄰居呢。

終於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們受夠了這些鄰居。她們想在這些鄰居的地產——長滿醋栗的草地上造一座小房子,一座能容納15名三歲以下兒童的託兒所,這些兒童發出的噪聲絕不會比莫里茨小。而且,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有一輛漂亮的大汽車,開過去,這個限速30千米的區域馬上就會陷入混亂。可許多人都不喜歡這樣。

他們當然喜歡孩子,但必須保持安靜,不要大喊大叫,不要追逐打鬧,也不要發出噪聲。結果,周圍的居民共同威脅說是提出起訴,整個計劃就此不了了之。由此,莫里茨也得出了結論,凡是大人想保持安靜的地方,他們就無法享受發現的樂趣。成年人早已明確自己的需求,他們絕不可能為了避免爭端而損害自己的利益。

莫里茨必須學會謹慎行事,因為大人們無法忍受他動一點點歪腦筋。甚至幼兒園後方幾平方米大的小樹林,他也只能看看,而無法親自去感受。莫里茨和他的朋友們在海德堡郊區經歷的事每天都發生在全德國的孩子身上。他們無法在室外自由地活動,他們在玩耍時總會有人過來打擾,而且他們沒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在大部分孩子生活的城市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已經被規定了用途。為單身者建造奢華的複式公寓比為孩子們建造遊樂園更賺錢。因此,幼兒園也逐漸遷移到了租金相對低廉的地方,即通向城外的主幹道上,和四車道的馬路並駕齊驅。孩子們沒有在城市中失去什麼,因而也沒有什麼可尋求的,這便是他們認為的事實。

穿行在德國這座工業發達的古老城市,你可能很長時間都看不到一個孩子。因為那些原本就少有的兒童,不是待在家裡,就是正在車上去一個可以玩的地方。儘管家門口就有寬廣的草坪可以玩耍,但為了不捱罵,他們必須保持安靜。就像文中的小莫里茨說的那樣:“我們不能騎自行車,也不能滑冰和玩皮球。大人們能隨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我們必須閉嘴。大人總是罵我們,但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

具體原因尚無法得到深究,但調查顯示,德國社會的確是很難接受孩子的鄰居不容忍孩子的噪音。在車上、餐廳等公共場所,人們也厭惡嬰兒的哭聲。生了孩子常常意味著媽媽失去職業前途,而不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又會被看作是“烏鴉媽媽”。德國租房協會也承認,雖然法律要求平等對待租戶,但房東總是不願將房子租給有孩子的家庭。同樣地,在德國願意幫助有孩子家庭的人遠不如其他國家。一位媽媽說,在德國,如果想把嬰兒車從公交車推下來,必須懇求3個人才有機會得到幫助。在丹麥,則會有3個人主動上來幫助。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討厭小孩?

一位外國媽媽正推著嬰兒車上公交

無獨有偶,德國對待兒童的態度並不是個例。在格拉德•許特的書中,還提到了這些:

英格蘭已經有了第一個明確表示禁止兒童居住的地方。位於小鎮奈恩(居民數為11000人)附近的法霍爾村(Firhall Village)只允許45歲以上,且沒有16歲以下孩子的人居住。孫子孫女每次只能在他們的祖父母那裡住兩三週,且一年的探望時間加起來不能超過3個月。由於需求巨大,投資商還將繼續建造多座

沒有孩子的村莊,德國也在規劃之內。在歐洲,越來越多的旅行社開始宣傳他們的“成人專屬假期”:一個保證不會受孩子打擾的假期。孩子不僅僅是不能在外面玩,現在他們甚至還不能和大人一起出遊。在英國和美國甚至還有旅客提出要開闢“無人童班機”,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和不安分的孩子共處一室。

這樣的現狀對兒童顯然是非常不利的:兒童人數越來越少,孩子的需求得不到重視,他們被當成稀罕品以驚歎,或者當成干擾成人生活的附屬品,日常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氛圍因此而改變,孩子的生活也只能背離正常的發展軌道。

德國空曠的草地上,卻鮮有孩子玩耍

生育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新生兒們揹負著一整個社會的發展。多年的一胎化政策,讓中國同樣面臨著出生率低帶來的老齡化趨勢,在“單獨二胎”全面放開的今天,生育率卻沒有預期的大幅提升,其中的緣由,除了年輕人工作忙、財力不足等原因,社會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也存在很大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乖乖聽從命令,而不要哭鬧;我們不斷告訴孩子,他應該去做什麼,而不做什麼;我們苦惱於孩子何時可以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天天纏著你問“為什麼”;我們想讓孩子有個強健的體魄和聰明的頭腦,卻無法忍受他在你面前釋放天性……

這樣的願望,是在違背自然發展的規律。

也許你對生活早已疲倦,但對孩子來說,這世界還有無數值得去發現、去探索、去嘗試的東西,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對“發現”的喜悅。

好在,隨著近年來新移民加入和各種福利政策的促進下,德國的生育率已有所緩解,至於能否真正脫離人口“雪崩”的狀態,也許我們該從人性發展的角度、從對孩子的態度上有所改觀。

畢竟,我們都曾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