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中國古代與海洋有關的典籍中存在一些奇幻世界,在海上的異度空間裡,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這些典籍中的大多數聲名不彰,隱藏在歷史的褶皺裡,不為人所知。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1.《山海經》

豎起的眼睛像擎天之柱

《山海經》的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或認為是伯益所作,或認為是戰國時代的巫書,一般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山和海的極端地理條件下,狂悖而又怪異的神明遍地奔走,釋放出灼人眼目的異彩,讀《山海經》,尤其是圖像本,無疑是視覺的震盪。我更偏愛《海經》部分,南海中的大蟹,大者有千里,豎起的眼睛像擎天之柱,人面魚身的鯪魚在海中乘著波浪上下,又有海外的神異國度,那裡面的百姓各有奇怪的貌相,讙朱國人長著鳥嘴,身後有翅膀,他們在海灘中灼食魚類。又有長臂人,伸出數丈長的手臂,直接從海里撈魚。還有穿胸國,國人胸前都有一個透膛的大洞,可以把迎面而來的海風阻力化解掉。《山海經》中對海外民族的想象,左右著國人的地理觀,直到清末及民國的圖像系統,比如《點石齋畫報》中的海怪,《大千圖說》中對外星人形象,都未離《山海經》的體系。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2.《諸藩志》

吹螺號擊鼓,沖淡太陽墜落之聲

《諸藩志》是南宋的趙汝適在泉州市舶使任上的著作。趙汝適是宋太宗八世孫,博聞強記,頗有才幹,他走訪來泉州貿易的外商,詢問海外風物,每有所得便記下,後來成書。該書記載了東至日本、西至東非索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東岸諸國的風土物產及自中國沿海至海外各國的航線里程及所達航期,但也提供了一些來自道聽途說的海外經驗,充溢著怪異的細節,令人細思恐極。比如其中提到的“中理國”就是一個妖異的世界,國人皆是妖怪,變成水族劫掠往來船隻:“中理國人多妖術,能變身作禽獸或水族形,驚眩愚俗,番舶轉販,或有怨隙,作法阻之”。中理國明代又稱麻利國,即今東非的索馬里,可見這裡自古即是海盜氾濫之地。又有“茶弼沙國”,是傳說中的日落之地,晚上太陽在這兒附近的海中墜落,“其聲極震,洪於雷霆”,國王便命人每天在日落之時,於城頭吹螺號擊鼓,沖淡太陽墜落之聲,如若不然,國中的孕婦和嬰孩聽到太陽墜落的巨大聲響將會被震死。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3.《萍州可談》

取海底泥沙來辨別航路

《萍州可談》的作者朱彧生活在北宋末年,他的父親曾在廣州為官,有過在海邊生活的一段時光。關於宋代海外貿易及市舶管理情況,船舶到港後,有一系列的程序要走上一遭,比如所謂的“編欄”,即派兵監視到港船舶,所謂的“抽解”,即徵稅,所謂的“呈樣”,即給港口官員送禮,所謂的“禁榷博買”,即政府收購專賣貨物及確定商人自由出賣者。書中還寫到“舟人捕魚,用大鉤如臂,縛一雞鵝為餌,俟大魚吞之。”書中記載了宋代指南針的使用:“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朱彧所記除了指南針,還有繩鉤取海底泥沙來辨別航路,所謂“或以十丈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一種神奇的導航方法。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4.《瀛涯勝覽》

鄭和下西洋的見證者

馬歡是浙江會稽人,通曉阿拉伯語,雖非科舉出身,卻因才幹出眾而被選拔到鄭和船隊中,是船上的“通事”。鄭和下西洋是前所未有的壯舉,那個時代能開眼看世界的人是何等幸運,馬歡在船隊中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我們藉助他的視角,從亞洲至非洲的海上畫卷徐徐展開,占城、爪哇、暹羅、滿刺加、蘇門答剌、錫蘭、忽魯謨斯、天方,海外的一切都是新異的,傳說中的地名均有了親歷的記錄,鄭和的遠航才如此真切。馬歡在《瀛涯勝覽》的自序中闡發了自己所本的理念:“措意遣詞,不能文飾,但直筆書其事而已。”記鄭和下西洋的書還有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費信和鞏珍也都隨鄭和的船隊下西洋,但相較而言,還是《瀛涯勝覽》更為翔實。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5.《海語》

海蜘蛛巨若丈二車輪

明代黃衷的《海語》更像是一部詞典,他家在廣州,有多次遊歷南海的經歷,耳之所聞,眼之所見,水手舵工之語,都被他記下,每個詞條都有簡短的介紹,其中的《物怪》篇提到了人面龜身的海和尚,只要它出現,就會造成翻船事件。有一種海驢,與陸地上的驢大致相當,但海驢的皮毛在晴天倒伏,陰天立起,不知此為何物。還有一種海蜘蛛,“海蜘蛛巨若丈二車輪,文具五色”,這是一種可怕的存在。《海語》中還提到了佛郎機(葡萄牙殖民者)對滿刺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一次武裝侵略,其事在明正德年間,佛郎機準備八艘大船,精兵上萬,乘風突襲,滿刺加毫無防備,慘遭殺掠,“佛蘭機夷酋進據其宮,滿刺加王退依陂隄裡”,補了正史的不足。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6.《海遊記》

一番海話荒唐聽

清代章回小說《海遊記》是罕見的古代海洋文學樣本,作者不詳,共六卷三十回。主人公在海外異邦遊歷,針砭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一部寓言式的海洋小說,篇幅較長,文字雖不甚佳,卻也有可取之處。書中對海盜生活多有描述,語多詼諧,比如“且自江洋為浪子,讓他龜兔做鄉紳”,再比如“不愁下海風波險,只恐還鄉盜賊多”。作者對小說的認識也到位,比如開篇第一回的詩:“說部從來總不真,平空結撰費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閒是閒非事事新。哪有張三和李四,也無後果與前因。一番海話荒唐聽,又把荒唐轉告人。”還有一句,說的是“要知海內奇聞事,須讀人間未見書”。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7.《三寶太監西洋記》

海洋版的《西遊記》

《三寶太監西洋記》是明代羅懋登所作的一部神魔小說,魯迅曾將其列為《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之後的第三部神魔小說。據說作者羅懋登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落第書生,據小說裡使用的方言來看,應為南京人,或是流寓南京。他發此奇想,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歷史事件敷衍成小說,是為了激勵時人抗擊倭寇,也希望執政者能以史為鑑,重振國威。這部書共一百回,皇皇大觀,將歷史事件演義為海上降妖伏魔的艱辛之旅,相當於一部海洋版的《西遊記》。作者虛構了一個人物,佛界的長老金碧峰,此人法力高強,在鄭和船上幫助鄭和斬妖除魔,也有觀點認為《三寶太監西洋記》是模仿《西遊記》的套路,鄭和對應的是唐僧,金碧峰長老對應的是孫悟空,此外還有道士張真人,海中有無數艱難險阻,海怪興風作浪,海外諸國也有法力高強之人,還有航海中遇到的種種困難,都被一一化解,類似於“九九八十難”。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8.《記海錯》

巨蝦的蝦鬚可以做柺杖

清代學者郝懿行是膠東棲霞人,他的《記海錯》是一部記山東半島地區海產的著作,所謂海錯,取的是《尚書·禹貢》中的“海物惟錯”,即言其錯雜難辨,海錯可以解釋為各種海產。郝是考據學者,當他記起故鄉風物時,難免要考據一番,比如膠東的老闆魚,原以為是近年來的俗稱,在《記海錯》中卻發現是“老般魚”。據郝懿行考證,“般”即是“盤”的音轉,因為老般魚的身形似圓盤。郝懿行的故鄉近海,自雲“習於海久”,所記下的老般魚,亦是磨滅已久的海角風物了,今人已經不知其中的關竅,只留下口頭的讀音,以訛傳訛。考據之外,《記海錯》中還記到了海上的怪異事件,有一處是關於巨型的蝦:“船行海中,或見列桅如林,橫碧若山,舟子漁人動色攢眉,相戒勿前,碧乃蝦背,桅即蝦鬚矣”,有這樣的大蝦,蝦鬚像桅杆,蝦背像橫在海中的青山,此外,還有一種巨蝦的蝦鬚可以做柺杖。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9.《靖海氛記》

一部海盜之書

《靖海氛記》刊刻於道光十年,袁永綸撰,現藏於大英圖書館。葉靈鳳在寫《香港海盜張保仔》的時候,曾以未見此書為憾。該書作者袁永綸,字瀛仙,順德人,其所著《靖海氛記》是一部海盜之書,雖然站在官方角度書寫,但史料價值仍是無可替代的。清代嘉慶年間,南海海盜進入全盛時期,湧現出鄭寡婦、張保仔、郭婆帶、烏石二等大盜,他們驍勇善戰,不論是清軍水師,還是西方殖民者,都在這些海盜手裡吃了敗仗。後來海盜聯盟內部出現裂隙,郭婆帶因與張保仔不和,轉而投向了官府,接受了兩廣總督百齡的招安,由此海盜聯盟實力大損,張保仔、鄭寡婦等人不久也接受了招安。海盜們打出了海權,可惜清政府仍是農耕思維,不能用這些海盜來固守海疆,並認為海盜即是背棄土地的叛逆。後來西方殖民者從海上蜂擁而至,如入無人之境。書中還提到了海盜所信奉的三婆神,據說是媽祖的三妹,專門保護海盜,張保仔專門建了一條船供奉三婆神。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10.《清宮海錯圖》

工筆彩繪的海洋動物圖譜

中国海洋古籍的奇幻世界

《清宮海錯圖》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其作者聶璜用盡一生心血,完成這樣一部工筆彩繪的海洋動物圖譜,是什麼力量敦促他以一己之力完成這部鉅著?聶璜的生平已不可考,僅有的信息,也來自他在《海錯圖》上的題跋。他活躍於明朝末年到康熙年間,據其自序,他曾在臺甌一帶居住,後來遊歷各地,在海濱探訪魚蝦蟹貝,後來客居福建,經過六年的系統整理,終於匯成一編,描繪海洋動物二百餘種,除了真實存在的物種之外,又有傳說中的神異物種,比如人魚、海和尚、龍等。聶璜對海洋動物的分類,已經接近於現代生物學分類法,他對海洋動物的描繪,更像是標本寫生,頗有些科學理性的意識,還有些魚類畫到了結構圖。聶璜學識淵博,《海錯圖》的每一種動物繪像旁邊的空白處,都有聶璜的小楷題記,其內容可看做是精彩的博物學文字,這真是一部奇異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