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不努力學習,畢業後卻能通過大公司的面試?

相信很多畢業了的小夥伴都有這樣的一個疑惑:有些同學整天逃課,考試掛科,沒拿過獎學金,沒評過優。在大家都在努力學習的時候,他們不務正業。但是在畢業的時候卻進了大公司,甚至還沒有畢業就已經被大公司給錄取了。這是為什麼?難道他們都有家庭背景嗎?今天就來一起看看吧!

網友一

就說我自己吧,本專業成績排名倒數差不多10名左右,畢業找工作時找的國企無論名氣還是業績都比學霸們好。

自然很多人都眼紅了,但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校招的時候去參加了很多招聘會,經歷了那麼多面試套路,臉皮厚了,也不緊張了,也敢使勁“吹牛”了,重要的是面試的時候不慫。後來篩選公司的時候,研究他們的招聘信息,做一份非常有針對性的簡歷,一步到位。

不過,最終我沒有去那個公司,因為我找完工作就飄飄然了,成績差,可是找了最好的工作,回去那叫一個浪啊~~

然後掛科的有一門補考沒過,延遲一年畢業。

好工作泡湯了。

所以,投機取巧根本沒用,努力學習提高成績才是硬道理。

網友二

大學跟高中不一樣,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學好課本的知識,通過了高考就可以了,高中更多的是看中你的分數,而大學的學習是一個很寬泛的定義,不僅僅是學習課堂,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成長。我室友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大學成績一般,卻參加了很多感興趣的競賽、活動,拿了很多獎。特長很突出,在找工作的時候也選擇了和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優勢明顯,就順理成章的被大公司錄用了!

網友三

作為一個HR磚家,談談我的看法。首選我們必須搞清楚:專業學的不好≠大學荒廢≠能力不行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最終要的並不是他專業成績好,而是他能夠有潛力能夠勝任我們招聘的崗位,專業成績只是考量因素之一,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

舉個栗子:A、B同學都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A同學專業成績很好,每門功課都是優秀,而且拿的是獎學金;B同學專業成績一般,分數不是特別高,但也勉強過得去,沒有拿獎學金,但是也沒掛科。不過,兩個同學有不同的地方是:A同學除了專業學習其他都活動都沒有參與,B同學則在業餘時間運營公眾號,而且粉絲破萬了,而且每一篇文章的編輯排版都非常精美。那麼,他倆在應聘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的時候,十之八九的面試官都會選擇B同學!

通過以上三個分享,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箇中緣由。

1、 學習成績是衡量應屆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標準!

除專業性特別強的崗位外,未必專業學的好的人,能力一定強,一定具備大公司想要的特質。但這不是說大學努力學習課程就沒用。

2、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人崗匹配度的人才。大學沒努力學習課程,不代表他沒有能力。

學習在大學裡排第一,但在職場中,以前的知識只是一部分,還有能力、特長、性格特質等。大公司的選人標準不單單隻看你的成績,也會看個人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等。

3、現實中有家庭背景的同學,通過家庭人脈順利進入大公司的大有人在。但這不在我們的分析之列。

作為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我們除了要讓自己的成績能保持一定水準的前提下,還要多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實習,讓自己在不斷的鍛鍊中獲得技能的提升,同時還要找到自己清晰的職業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