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批評滴滴、自如,不是爲了回到黑車、黑中介時代

批評這些企業,批評它們存在的問題,不是要徹底否定它們存在的價值,不是要回到黑中介、黑車時代,而是為了鞭策這些企業守住底線,不斷改進服務,為我們帶來更安全、更便利的消費體驗。


光明時評:批評滴滴、自如,不是為了回到黑車、黑中介時代

9月8日起,滴滴暫停提供深夜23:00-5:00時間段的出租車、快車、優步、優享、拼車、專車、豪華車服務,進行安全大整治。據媒體報道,就在滴滴暫停深夜服務的第一天,各地的乘客就感受到了深夜打車出行難的痛苦。 很多網友分享了滴滴停運第一夜的打車經歷,出租車漫天要價、強行拼車、拒載,黑車暴增等等。在北京三里屯,23點剛過,就有黑車司機在路邊開始大喊:“今晚沒有滴滴!早上車早回家!”有乘客親身經歷平時50元不到的車程,開價150,砍價後120。

滴滴安全大整治,乘客就陷入打車難,固然與當前網約車市場滴滴一家獨大,其他網約車平臺難以填補滴滴暫時退出而出現的供求缺口有關,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現象。但滴滴整改,承擔代價的也不應該是普通消費者。

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網約車這一新業態在滿足民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方面的巨大價值。在大城市,出租車的運力難以滿足民眾的出行需求,其服務水平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實際上,很多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正是因為在某一領域公共服務缺位,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而互聯網企業找到了民眾需求的痛點,利用互聯網,用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解決了這些痼疾。就出行領域而言,滴滴一停運,就重現打車難問題,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在網約車快速發展併成功改變民眾的出行習慣、改善民眾出行體驗的同時,傳統出行行業,並沒有太多的進步。從網友分享的打車經歷來看,誰都不願意回到出租車拒載,黑車橫行的時代。

近來,一些互聯網平臺暴露出了由於快速發展而存在的諸多問題,引發了民眾對這類以創新模式改變生活的互聯網公司的質疑和批評。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出行領域,在租房領域同樣如此。自如等長租公寓,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擠壓了黑中介的生存空間,節省了租房者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也降低了租房被黑中介坑的風險成本,同時在提高租房者的居住體驗上帶來了不少進步。但是其商業模式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比如近期爆發的甲醛超標問題,對租戶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這迫切需要平臺進行徹底的反思和整改,但同樣,對於租房者來說,誰也不願意回到黑中介時代。

衣食住行是民生大事,不管是網約車出行,還是大城市租房,抑或是其他民生領域,便捷、高效都是民眾的需求,但在便捷、高效之上,安全無疑是最低的底線。民眾針對滴滴、自如等企業的質疑與批評,企業必須照單全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是輿論場上一些非理性、情緒化的聲音,諸如一些自媒體以及網友,一見企業出事,就喊出“xx去死”,彷彿這些曾經服務於我們日常生活的互聯網平臺,都只是做在一件事情,那就是裹挾著資本的力量無惡不作一般。對於這類情緒化的聲音也應該積極引導,而不是任其蔓延。一些自媒體缺少把關人,在評論公共話題時不需要承擔任何言責,充滿戾氣,並不利於營造一個良性互動的輿論空間,更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這種輿論現象,尤其值得關注。

忽視用戶安全導致的各類問題,企業必須承擔責任,沒有辯駁的餘地,也無可推卸。但是批評這些企業,批評它們存在的問題,不是要徹底否定它們存在的價值,不是要回到黑中介、黑車時代,而是為了鞭策這些企業守住底線,不斷改進服務,為我們帶來更安全、更便利的消費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