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南宋著名文學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漁隱叢話》中有這麼一段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可見,當時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當然這不僅僅是蘇軾的文筆好,同時還引起了當時廣大學者的共鳴。

直到現在,這首《水調歌頭》到現在都是宋詞中的經典之作,王菲和龔琳娜都唱過《水調歌頭》,兩個版本各有千秋,建議大家可以去聽下哦。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創始於北宋前期,其前身是《水調》,相傳是由隋煬帝創制,聲音悲切婉轉。再到唐,五代時期,這首小調日益流行,在民間廣為傳唱,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之後還有了各種改編,既有單支的小調,也有成套的大麴。終於到北宋,藉著文風興盛之勢,出現了《水調歌頭》的詞牌名。

這首詞的內容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們來說說這首詞總被人忽視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小序通常寫在詞的內容之前,用於交代詞作的時間,地點,事件等。蘇軾作這首詞的時候,正值中秋佳節,蘇軾獨自在院子中喝酒,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也和想念自己的弟弟蘇轍。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在當時,蘇軾和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便不願再參與朝政,主動請求調離到離自己的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去做官。可惜,最後自己調到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而弟弟蘇轍遠在河南,兩人仍然不能相見。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有七年沒有見面了。所以蘇軾頓感悲涼,一為官場失意,二為兄弟不能相見。

在詞中,蘇軾有很多的暗喻,比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用“天上宮闕”來喻指官場,自己想“乘風歸去”,但是權利越高的地方,危險就越大,各方的壓力,各方的排擠,讓他喘不過氣。既然這樣,我不如像李白那樣逍遙自在,月下獨酌的我就在這月下起舞吧,何必想這人世間的是是非非。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接著,蘇軾望向月亮,寫出了那一句千古名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不能相見,但是卻望著同一輪明月,由月寄相思。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話的時代,雖遠隔千里萬里,卻望著同一片月的情景,是多麼的理想,多麼的浪漫啊。而在唐代張九齡也寫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與數百年之後的《水調歌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也許是酒給了他靈感,也許是月讓他的思念變得真切,但這酒,這月,最終成就了一首《水調歌頭》的絕代芳華。

最後附上詞的全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