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爲什麼選擇上海?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作家葉辛在新出版的《上海傳》中,寫了許多他記憶中上海的細節: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有1平方能擠14個上海人的公交車,有新婚夫婦必備的36只腳傢俱,有1986年上海市區每平方500多元的商品房,有黃浦江底的一條條隧道,還有他眼中的插隊落戶、恢復高考、上海風味小吃……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池,上海無疑是很多人心中獨特的城市,不僅是因為上海“十里洋場”的舊時風光,更因為其繁華昌盛、開放創新的城市氣質。28年前,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上海由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快速道。

“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臺灣的,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這樣定位浦東。當年“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窮鄉僻壤,28年來早已滄海桑田,成為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浦東的變化,正是上海改革開放極具代表性的縮影。

黃浦江奔流不息,在外灘的光影中流進東海、匯入太平洋,沐浴著太平洋的風,上海正向著“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邁進。

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佈,“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他親自謀劃、親自部署推動,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和熱烈響應。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於11月5日至1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目前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2800多家企業確認參加博覽會,預計到會的國內外採購商將超過15萬人。這也將是全球矚目的高光時刻。

進博會為什麼會選擇上海?

“上海首先是硬件條件好,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就被定位為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單從字面概念來看,進博會是關於國際貿易的,與上海的定位相符;上海城市功能比較全,城市管理精細化,有過舉辦世博會、亞信峰會、APEC峰會等國際會議活動和展會的經驗。”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幼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張幼文說,進博會選擇上海,更重要的是因為上海的軟實力。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迫切需要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就在上海,它作為我國高水平開放的城市代表,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段,能夠代表國家的開放水平。

單從幾個數據上,就可窺見上海的絕對優勢:

  • 2017年,上海全市進口額19117億元,佔全國的15.3%;
  • 上海是中國大陸同時擁有兩個民用國際機場的城市,機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五;
  • 浦東國際機場是世界上前3位的貨物進口空港;
  •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7年世界第一。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複雜多變的形勢下,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進博會也因此更讓人期待。“舉辦進博覽會是一項實實在在的行動,參加進博會的人可以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中國的開放舉措,觀察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和最新進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李鋼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無疑是改革開放的最佳展示區之一。

2017年,上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0133.86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20783.47億元,增長7.5%,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2.46萬元。黃浦江兩岸,早已萬丈高樓平地起,上海中心、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不斷刷新“上海高度”。

2007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對上海城市精神進行了提煉概括: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兩個月後,他在對蘇浙兩省學習考察後強調,上海“要立足國家戰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要‘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大有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發展殷殷囑託:2013年,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點;2014年,要求上海先行先試、大膽創新;2015年,希望上海銳意創新敢為人先;2016年,希望上海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2017年,要求上海在深化自貿區改革、推進科創中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

上海,具有獨特的氣質,也肩負著獨特的使命。

“現代中國的鑰匙”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美國學者羅茲·墨菲稱上海是“現代中國的鑰匙”。

1910年,時年32歲的晚清小說家陸士諤在其幻想小說《新中國》中,描繪了他令人驚歎的預言。他是這樣幻想的:1951年的上海,將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從徐家彙到南京路,沿街商鋪林立,熱鬧繁華。還有“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因為要方便市民參觀在浦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不過時的浦東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10月,國務院批准上海市撤銷東昌區、東郊區建立浦東縣後,浦東才第一次成為行政區劃名稱,但1961年1月又撤銷了。

葉辛在《上海傳》中寫了上海因得天獨厚的港口被西方殖民者一步一步逼迫開放門戶;40年前,中國選擇改革開放,28年前上海開始了浦東的開發開放,開始了東方大港的建設,如今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曾經的良港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港。

的確,說到上海的發展,就不能不說“應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浦東。

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向世界宣示了我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開發開放之初,浦東財政資金非常緊張。捉襟見肘之際,改革者們創造出 “資金空轉、土地實轉”的新模式。依靠這種新模式,外高橋區域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

28年來,浦東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17年的9651億元,增長160倍,年均增長15.1%;財政總收入從浦東開發之初1993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億元,增長了394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已超過6萬元。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2013年9月29日,中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浦東誕生。上海自貿區用的掛牌儀式18分鐘就完成了,但它帶來的意義不可估量。目前,浦東80%的金融機構與跨國公司總部聚集在自貿試驗區。

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當天,首發的“負面清單”列出了190條管理措施,36家中外企業首批入駐自貿試驗區。5年來,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家跨境貿易電商平臺、第一個解禁的“海外遊戲機”,還有證券“滬港通”、黃金“國際板”、人民幣計價的“上海金”…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中國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要靠創新驅動和金融驅動。而這個前提,是放松管制達到‘理性繁榮’。”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在浦東,一支進口口紅的故事廣為流傳。過去,企業需要六七個月的審核時間來引進新品,每進口一支新口紅,都要拖著一拉桿箱的資料和樣品到北京審核。自從浦東試點實施非特殊用途化妝品進口“審批改備案”改革後,5個工作日就可完成備案。今年8月,蘭蔻的一款粉底棒在上海實現了“亞洲首發”。而這背後,是多部門的協同運作、集成創新。

據《解放日報》報道,西班牙服裝零售品牌ZARA當季最新款服飾最快兩天內就能登錄上海門店供國內消費者選購。上海自貿試驗區在國內首創了“區港直通道”,通過將“先入區,後報關”、“先入區,後報檢”、“預檢驗”、“分批出區,集中報關”等無縫銜接的創新政策實現通關作業流程再造,最快3小時40分的出關紀錄刷新“上海自貿速度”。

而中央交給上海和浦東的使命,正是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為中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

上海的夢想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2017年,紀錄片《上海記憶》播出,片子中的講述者英國曆史學家菲利普·肖特是這樣開篇的:“往東,上海俯瞰著浩瀚無邊的太平洋;往北、往南、往西,則是廣闊無垠的華夏大地。”

上海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更是一個獨特的角色。這裡有中國近代以來的無數個第一,也取得了數不清的成就之最;這裡曾經交織著傳統文明與工業文明的碰撞,也匯聚了多元一體的地域現代文化;這裡有車水馬龍、霓虹燈影,更有市井嘈雜、煙火人氣。

位於上海黃浦區中山東一路的海關大鐘,1927年與海關大樓同時落成,並在1928年1月1號凌晨1點敲響第一聲。這座重超6噸的大型鐘錶是由英國運到上海的。走過90年的海關大鐘見證了上海的滄桑鉅變,報時曲《東方紅》仍在江風中悠揚。

《光明日報》對這座大鐘當初吊裝時這樣評述:“上海,早已進入世界時間。但彼時,沒有人想到,這個時間中應有的中國內涵。”

2018年,備受矚目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發佈,規劃明確了這座獨特城市的新時代目標和其與世界新的交匯點: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以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上海正在進一步塑造自己的城市格調和風度。上海市委市政府今年出臺了《關於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隨著未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持續發展,上海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也將具有更大的全球經濟影響力,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也體現了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追求和決心。

目前,上海除了是我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還是科技創新中心。

1992年7月,在浦東新區峨山路當時的童涵春堂藥廠,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當時那裡幾乎還是一片荒地。如今,張江科學城已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載體落地建設,對標美國硅谷、新加坡瑋壹科技園、日本筑波科學城。

目前,張江園區註冊企業1.8萬餘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低碳環保等為重點的主導產業。今年,張江科學城首輪73個項目將實現全面開工,張江將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本框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美國有“硅谷男”,而上海有“張江男”。2017年6月,浦東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條措施,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曾經人們調侃說,在上海,“陸家嘴男”的髮型有很多種,但“張江男”的髮型就簡單很多——主要分“梳了”和“沒梳”兩種。如今,“張江男”則漸漸成為“國際範兒”的象徵。

11月開幕的進博會,無疑也是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過程中的洗禮。“我們搭建這樣的平臺,為世界各國貿易交流提供平臺,也體現了我國的國際責任。從當前的國際大背景來看,我們的開放舉措與貿易保護主義形成明顯對照。”張幼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我國將在更高水平上融入經濟全球化,拓展發展新空間。

葉辛在《上海傳》最後一篇裡寫了上海的颱風,狂風大作時把陽臺上的晾衣杆刮在一處,窗戶在抖動,地下室裡要把水往外潑。但一到夏天酷熱的時候,人們仍會說:颱風怎麼還不來?

那是從太平洋吹來的風,風從海上來。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首屆進博會|風從海上來:首屆進博會為什麼選擇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