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最早的跨海大橋也在我國,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一橋飛架港珠澳,伶仃洋畔放眼量。昨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就像中華之龍,遊弋海上,跨越五千年中華文明,展現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卓越風采。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是"橋樑界的聖母峰"。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巔的象徵,也使建造橋樑的榮耀重回祖國大地,其實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就是我國建造的,並且這座大橋已經歷經千年,還仍在使用。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最早的跨海大橋也在我國,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這座世界上誕生的第一座跨海大橋就是泉州洛陽橋。洛陽橋建在今天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的洛陽江出海口上,北宋仁宗在位期間,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蔡襄是北宋著名書法家,他在洛陽橋落成後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被書法界奉為極品。洛陽橋歷時近七年時間建成,花費白銀1400萬兩,據估算北宋最巔峰時期的財政年收入才1500萬兩左右,幾乎佔到政府財政年收入的100%,在當時來說可謂極其浩大的工程。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最早的跨海大橋也在我國,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洛陽橋長834米,寬7米,有46個橋墩,全部由巨石堆砌而成,體現了宋朝時期我國南方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看到洛陽橋以後讚不絕口,他說:"洛陽橋真是橋樑的狀元啊。"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最早的跨海大橋也在我國,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為什麼在福建泉州的橋要叫作洛陽橋呢?原來最開始洛陽橋是叫做萬安橋的,據傳古時泉州灣出海口波濤洶湧,翻船事故頻頻發生,但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此處又是閩粵兩省北上的必經之路,作為交通要道每天人流不息,當地人們為了祈禱自己家人可以平安渡海,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萬安渡上的橋樑自然被稱為"萬安橋",這也是蔡襄《萬安橋記》的由來。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最早的跨海大橋也在我國,歷經千年仍在使用

到了北宋末期,中原地區民不聊生,據有關資料記載,由於社會動盪不安,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佔領黃河流域,長江沿岸時有戰爭爆發,生靈塗炭。所以,黃河長江流域的廣大百姓紛紛南遷,一直到元朝末期,經過三個世紀的遷徙,很多當時洛陽百姓定居閩南,他們思念故鄉,故將此橋又稱之為"洛陽橋",希望有一天從橋上走過,能回到那個"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的洛陽去,而洛陽橋下的出海口,因橋得名,也被命名為了洛陽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