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需保持對「世界的愛」

薦書|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需保持對“世界的愛”

今日薦書

《 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


漢娜·阿倫特 著

豆瓣評分:9.0

薦書|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需保持對“世界的愛”


薦書|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需保持對“世界的愛”


1 書籍導讀

漢娜·阿倫特,這個二十世紀哲學和政治思想的傳奇女子,不承認自己是個女權主義者,卻讓女性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灼灼生輝。

她追求自由和尊嚴,卻在與海德格爾的情感糾結中難以自拔。

她最終從孤獨的自我走向外在的世界,在海德格爾視為沉淪的平等人的關係中,找到了自我和世界的意義。

本書圍繞阿倫特與“世界”的互動、交流展開,向讀者展示了親情、友情、愛情如何塑造出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政治哲學家。

作為一名猶太人,阿倫特在德國接受教育,博士畢業後不久、學術生涯才剛剛起步的她就趕上了納粹運動,這使她不得不輾轉異鄉、流亡海外。

儘管生活艱辛,但她依然認為"在20世紀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門沒帶傘,只有在大雨中行走,任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還要過。人們只有期盼雨過天晴,期盼苦盡甘來。然而,這種期盼,絕非消極等待。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須保持對‘世界的愛’。"

“愛”與“世界”是阿倫特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作為一個“世界公民”,阿倫特超越民族主義立場,對這個世界始終抱有深沉的愛。

閱讀本書,讀者首先看到的是作為真實的“人”而存在的阿倫特,透過此,我們遇見了瑪薩·阿倫特的女兒、海德格爾的情人、雅思貝爾斯的學生、布呂赫的妻子、本雅明的朋友……阿倫特與周遭所有人的關係依次被建立起來了,“猶太人”、“政治思想家”,這些不是空洞的標籤,與之對應的,是一個活生生真實的個人。

“人”在阿倫特的思想中如此重要,正如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報告中所言:“赦免的是人,而非罪行,後者是不會被寬恕的,沒有任何人能寬恕毫無根據的惡。”

伊麗莎白·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1946—2011)職業心理分析師,畢業於紐約社會研究學院,工作於費城的賓夕法尼亞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分析訓練和研究中心,擅長對人物內心的把握和描述。她是阿倫特的學生和朋友、最親密的人之一。著有《安娜·弗洛伊德傳》(1988)、《創造性人格》(1991)、《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1982,2004)、《阿倫特為什麼重要》(2006)等。

譯者:陳偉,政治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西方政治思想、政治哲學,著有《阿倫特與政治的復歸》、《施米特與政治的邏輯》等。

譯者:張新剛,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助理教授。


— THE END —


黃埔書院高品質講座視頻上線啦!歡迎移步黃埔書院公眾號(ID:our-book)觀看。

鳳凰衛視評論員石齊平:金特會後的中美關係

前外交部長李肇星:一帶一路中國夢

時代週刊唐納德·布朗:企業需要品牌故事

……

每天一個人物,每天一本薦書

每週一次高品質讀書會

陪伴每一個有料、有趣、有愛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