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民」字爲先

——都勻市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千畝茶園,翠綠欲滴,一縷縷綠芽,萌動著勃勃生機。滿坡滿嶺的茶樹變成了綠色銀行,採茶人動作麻利,不時互相談笑,日子甚為愜意;田地間海花草長勢茂盛,農人正忙著施肥、除草;在廣袤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笑顏幸福綻放……

這些是都勻市決戰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戰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都勻市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行動、產業和就業扶貧行動、生態移民行動、教育扶貧行動等“十項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謀幸福,心繫群眾、關愛群眾。推動全市脫貧攻堅進入到全面推進、規範提升、深入發展的新階段,走在前列,做了“排頭兵”,當了“領頭羊”。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鳥瞰都勻 陳憲宏 攝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播種的號角

立下愚公志 撕下貧困籤

59歲的羅再園現在是都勻市沙寶堡辦事處金恆星浙商建材城的保潔員,他原本是黃豐村5組村民,由於村莊偏僻,交通不便,易發地質災害,羅再園一家和村裡的25戶將被集中安置到金恆星浙商建材城附近的安置小區。得益於都勻市“先就業後搬遷”的移民搬遷政策,羅再園在未搬遷之前就在安置點找到了工作。

羅再園告訴記者,他和妻子都在建材城務工,每個月共有3600元的收入。最期待的是,全家10月底前就能搬到移民安置小區,“就業不用愁,交通又方便,離學校近,沒想到這輩子也能成為城裡人”。

和羅再園一樣,目前都勻有貧困人口2.98萬人。作為黔南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都勻市提出要在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總目標,往後平均每月要減貧1064人,時限越來越緊、任務越來越重。

“絕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都勻市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堅決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

貧困是困擾都勻市發展的一塊“心病”,啃掉這塊“硬骨頭”,事關都勻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都勻市委、市政府明白:這場戰役輸不起,關乎全市人民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就要為民所用,聚精會神抓扶貧,全力以赴謀發展。

牢記權為民所用,都勻堅持以縣域經濟發展帶動扶貧脫貧、以扶貧脫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實現扶貧開發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以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第一批綜合試點為契機,都勻市揮動城鎮建設大手筆,用發展的思維謀脫貧。

作為黔南州“一圈兩翼”的核心區,都勻市提出,按照“一江帶兩城,西拓東擴、南推北移,紓解老城、建好新城”的思路,構建“泛都勻”城市格局,建設貴州創新型綠色生態區域中心城市。

把城市做強、把鄉鎮做大、把農村做美,都勻演奏一曲“城”與“鄉”的交響。

黔南大道、龍山大道、毛尖大道等道路建設拉開城市主骨架,十大棚戶區改造深入推進,觀瀾、馬鞍山、金恆星、西南特產城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如火如荼。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11年的24.8平方公里拓展延伸為現在的6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52%上升至56.56%,榮獲全省唯一、西部第三的“2015年度中國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市”稱號,新型城鎮化建設助推都勻向都市華麗轉身。

以布依民族風格為主的墨衝“布依城”、“都市楊柳”移民新村和以茶旅融合為特色的毛尖風情小鎮等特色小城鎮“眾星拱月”,朱紫寨、包陽村、榔木寨、總陽寨等民族村寨特色鮮明,墨衝鎮成為全省100個示範小城鎮,毛尖鎮躋身“中國最美村鎮”。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堅持農民市民化,都勻明確購買本市首套商品住房的農戶,給予每人2萬元現金獎勵;對在城區、集鎮區租房務工的農業轉移人口,讓其在享受土地使用權、林權等農村待遇的同時,保障其能夠同時享有醫保、社保等城市待遇。

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以綠茵湖產業園區為著力點,促進城市功能與產業的高度融合,基本形成以“都勻毛尖”茶、裝備製造、特色食品等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為農民生產方式從一產向二產、三產轉移,生活方式從農民向市民轉變提供了平臺,形成了以園城合一為主的產城融合模式。

立下愚公志、撕下貧困籤。都勻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決戰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村裡有喜事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豐收的寨子 柏時鳴 攝

幹部心繫民 幫扶進農家

101戶貧困人口233人,貧困發生率6.98%。這是都勻市江洲村的貧困現狀。

如何脫貧?江洲村拓展了村寨發展的思路。除了鞏固發展村裡的茶葉、生薑產業,幾經調研,確定了在該村實施規模為千畝的馬鈴薯產業種植項目,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馬鈴薯已於去年12月種下,即將收穫。分為群眾自種和村集體流轉種植;其中,村集體流轉400畝土地進行帶動種植,發動群眾自種600畝。“現在已經按計劃完成種植,馬鈴薯的長勢良好,此次規模種植涵蓋全村貧困人口101戶233人,將極大地發揮脫貧攻堅陣地作用,並輻射帶動毛尖鎮扶貧事業積極推進。”江洲村第一書記劉鋒說。

劉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的成本在2450元左右,按照畝產4000斤,市場均價1.5元,每畝可實現產值6000元,純收入3550元。另在種植中僱用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每人每天可實現收入至少70元。

毛尖鎮擺桑村距都勻市60公里,全村共有貧困戶271戶988人,貧困戶佔總戶數一半以上,達到50.4%,屬“少邊窮”的省級一類貧窮村。該村一直以來沒有集體經濟積累,是典型的“空殼村”。

作為貧困戶莫雲乾的結對幫扶幹部,就業局局長雷進明堅持每半月一次的定期上戶走訪,為其宣講各類獎補政策,並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引導其發展產業。“莫雲幹年輕力壯,有能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困境,早日實現脫貧。而海花草種植正是帶動貧困戶發展致富的農業經濟種植好項目,政府也鼓勵和支持貧困戶種植,並且扶貧局為貧困戶提供免費的養殖培訓,所以我建議他去學習這門技術。”雷進明說,作為結對幫扶幹部,要幫助指導制定脫貧計劃,完善幫扶措施,鼓勵他們堅定信心,搶抓好政策、好時機,自力更生,勤勞苦幹,就能摘下貧困帽子。

在都勻市,全市幹部都有結對幫扶的對象。市四家班子領導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做到真蹲實守、真抓實幹,切實履行好幫扶責任。市委黨建辦通過黨建和扶貧雙促進、雙推動,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和示範帶頭作用。同時,層層簽訂責任狀。市委與出列村的包村領導,市政府與鄉(鎮)政府、辦事處及市直部門(單位),市委黨建辦與駐村工作隊隊長及第一書記,鄉(鎮、辦事處)、市直部門(單位)與幹部,鄉(鎮、辦事處)與村,分別簽訂脫貧攻堅工作目標責任狀,層層傳導工作壓力,確保責任得到有效分解,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由幫扶村的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參與,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行動、產業和就業扶貧行動、扶貧生態移民行動、教育扶貧行動、醫療健康扶貧行動、財政金融扶貧行動、社會保障兜底扶貧行動、社會力量包乾扶貧行動、特困地區特困群體扶貧行動、黨建扶貧行動等“十項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結合實際,制定幫扶方案,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確保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各幫扶部門對貧困村幫扶計劃,預計下月底完成並啟動實施。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美麗鄉村入畫來

脫貧攻堅 “民”字為先

搬遷助脫貧 為民謀福利

在都勻,仍有一些群眾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地質災害區,“一方水土”難以承載未來發展的需要。

都勻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當頭炮”,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進,紮實推進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

都勻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時間表”:“十三五”期間,全市搬遷3160戶13500人,規劃安置點12個。2016年規劃安置點6個(其中城鎮安置點和中心集鎮安置點各3個),搬遷1280戶5316人。

易地脫貧搬遷是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是從源頭斬斷貧困之根的重要舉措,讓貧困戶搬出大山、移出深山,實現絕地逢生,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都勻市注重“政府引導、群眾自主、社會參與、產業支撐”,凝聚起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合力,形成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發展模式。

毛尖鎮歸蘭鄉陽立新村安置點通過政府主導,採取統一規劃、財政撥款、集中建設的形式打造民族風情村寨,並建立毛尖茶加工園、水族銀飾加工園,通過旅遊發展,旅遊產品加工、售賣,民族餐飲等多種形式提高搬遷群眾收入。

對於符合移民搬遷的貧困戶,都勻市堅持讓利於民,制定了系列優惠和獎勵政策。

都勻市規定,易地扶貧搬遷戶遷出後,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塊地”的收益權不變。同時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戶“三塊地”使用權有償有序流轉,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切實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合法權益,不斷增加搬遷群眾的財產性收入。

凡是符合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農戶,宅基地退出並復墾後,人均按1.5萬元兌現舊房拆除獎勵;通過移民搬遷安置進城(城鎮)的,在享受現有移民搬遷安置政策外,自願轉為城鎮居民戶口的給予每戶2萬元的獎勵。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張雲軍透露,政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易地扶貧搬遷戶承包地,對地處偏遠或土地破碎等客觀因素導致流轉困難的承包地,政府將組建扶貧開發總公司,鄉(鎮)辦事處成立子公司按每年每畝旱地不低於200元、水田不低於300元的標準進行流轉經營。

為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有保障,都勻正統籌好就業、就學和就醫“三大問題”,銜接好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類保障”,讓搬遷農戶吃下“定心丸”。

搬出深山天地寬,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幸福圖景在都勻大地徐徐展開。

(本報記者 鄧鉞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