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FAXbohoyute


果敢是一處很奇怪的地方,雖然面積才2000平方公里,人口也只不過是20萬人。但是實際上他們全部是使用漢字,說的是漢語。就算是電力也是從雲南拉過去,手機也是中國移動的信號。但是在實際上他們卻是緬甸的國土,雖然緬甸在2015年才算是徹底軍事控制這裡。

落後的果敢,衣服還是我們世紀初樣式

緬甸果敢與中國的關係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明朝之前果敢這塊地區還都是不毛之地,基本上沒有任何人煙。但是在明朝末年,以及清朝順治年間,南明皇帝朱由榔逃到了這裡,建立起來了小的政權。這裡也就有了李定國的故事,因為他當時跟隨皇帝來到這裡。

他們是來到這裡的第一批人,也算是對這裡的開荒。後面絕大部分的果敢人,其實就是根據他們發展而來的。我們先把這部分放一下,先收回到原先的故事。他們這一支小股勢力,在吳三桂的圍剿下,很快就做鳥獸散,很快就銷聲匿跡。

但是有了前人的基礎,越來越多的邊境居民開始來到這裡。到了康熙初年的時候,這裡已經形成了小有規模的政權。後來一位叫楊剛學的漢人,從中原來到這裡歸屬了興達部。隨著這一部落的發展壯大,楊剛學漸漸的成為了部落首領。

一直到了乾隆六十年的時候,這一支楊姓的後人越做越大,漸漸的成為周圍部落的首領,他們也把原先的興達戶改成了果敢。後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為了更好地管理他們。楊姓的後人學習雲南建立了土司制度,也開始逐漸的向清朝靠攏。一直到了雍正初年,正式向清朝稱臣,至此之後清政府開始承認他們的獨立性。

至於題主所說的第三點漢化的土司,由於當時果敢和我國西南邊境接壤。他們的土司制度,就是學習的我們。但是如果說是漢化的土司,其實還不至於。雖然有大量的漢族人來到這裡,但是更多的還是被他們同化。土司之於我們和他們,其實沒有所謂漢化不漢化,更多的是他們對於我們的學習。

中間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這裡就不給大家贅述了,只是給大家講一下。到了清朝末年,當時英國開始向全世界殖民。緬甸歸屬到英國殖民地,順帶著也一起殖民了果敢。英國走了之後,後來緬甸就“順理成章”的收了果敢在內的,原先不包括果敢的地區,但實際果敢內部一直都有反對的聲音。

由於經常打仗,女性也要上戰場

中間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之後,中國內部發生了內戰。內戰的結果是國民黨退到臺灣,其中有一部分來到了邊界地區,就包括這類的果敢。當時緬甸在1948年剛剛獨立,內部矛盾紛爭不斷。國民黨就利用了這個空檔,在這裡駐紮了一個駐果敢的支部,當然也有一部分國民黨殘軍逃到這裡。

既然都已經是國民黨殘軍,其實來到這裡的人也不多。但是由於果敢地區比較小,也是足夠改變他們的人口結構。國民黨曾經在這裡一邊進行反大陸的工作,另一邊又開始積極攢動國港內部人員反對緬甸。但是在實際過程當中,國民黨殘軍留下在這裡的後人並不多。

從1962年開始,中國與緬甸兩國進行邊境劃分,把果敢地區劃分歸到了緬甸。在這之後沒有幾年,果敢地區就開始了長時間的動盪。中間出現了楊振業、彭家聲等反政府代表,甚至還成立了所謂的果敢同盟軍。可惜最後還是出現了內訌,所謂的果敢同盟軍也一分為三。

果敢人和我們沒區別

當然這些都不是我們的討論重點,只是說了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果敢地區的人,大部分都是當年明朝過來的後裔,然後又綜合了很大一部分的漢族人。他們的文化習俗深受中國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與中國邊境一般無二。其他時期也有中國人前往這個地區,但是對他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史之策


曾在果敢生活過,接觸過彭家深、鮑有良、楊茂良三大軍閥頭子和白、魏總司令、總參謀長以及駐滾弄緬軍欽冒師長等。

據我瞭解,前三位彭、楊祖籍雲南省鎮康縣。鮑是滄源縣瓦族王子。上世紀60年代經由中國政府組織其120多成員到雲南祥雲縣雲南驛特訓後成立緬共到中緬邊境打游擊。後發展壯大,戰果輝煌。曾佔領緬東北重鎮滾弄、臘戍、孟古一帶。

當年緬共的後臺是中國政府支持,傷員都由耿馬縣66軍醫院醫治,補給由滄源縣芒卡口岸運送,夜間牛駝馬拉的槍支彈藥、臘肉、糧食等軍需連綿不斷供應緬共。

文革結束後,世界形勢發生改變,中國政府也停止了對其的支持,於是緬共發生內亂,在滾弄召開會議。首先鮑獨立,成立了“瓦邦”;彭和楊分別控制果敢的南北兩方。楊控制中國國家級口岸“清水河”一帶,彭控制“老街”一帶。後彭打敗了楊,統一果敢。

所以,果敢只是近現代的產物,其民族大部分為中國邊民。其頭目據他們自述祖為保山的馬幫,到他們這代也只有二代而已。

注:本人曾參與制定了果敢的第一部憲法框架和軍事教材。曾受聘新成立的軍校,但沒接受。所以這是權威論斷。


臨池管窺


我在緬甸果敢老街上班



緬甸網投揭秘


實際上現在國內也看得到果敢人,我2012年在四川時,有次去家足浴,為我服務的妹子身材高挑,高高瘦瘦的,閒聊之下,知道居然是果敢同胞。


從語言上來看完全和中國人沒什麼區別,而她坦白的說自己不識字,中文教育有限。因為戰亂而從緬甸逃出來,具體經過沒問,大概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從她的言談中,感覺到對緬甸軍政府的痛恨,和身為果然人的自傲”他們完全打不過我們果敢!“她自豪的說。


由此我後來認真查閱了下果敢的歷史。


1662年6月27日,明朝最後的名將---李定國去世“在這之前4天,另一位明朝名將鄭成功在臺灣去世。


明朝從此再無復興可能,而李定國死前曾囑咐自己的兒子李嗣興:“寧死荒徼(寧死荒郊),勿降也!

但實際上李嗣興愁苦多日後,還是選擇背棄了父親,他率領家屬等1200多人,投降了吳三桂。


但我們知道,確實有前明軍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留了下來,生活在荒野裡,一代代頑強的活下來。


雖然是艱苦的山區,不知道有什麼吸引力,卻不斷有云南那邊的漢人向這裡移居,時間大約在1690年,(即康熙二十九年,鹿鼎記的時代。)有一個姓楊的家族,祖籍是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明末時移居到雲南,又來到這片被稱為”科幹“的山區落腳,逐漸成了一方勢力。


楊家把一個名叫”興達戶“的漢人部落,逐漸變成當地的實際控制者,最後改為果敢族,後來在1840年,接受了清朝的冊封,成為”世襲果敢縣令“。於是果敢成為中緬邊境一個特殊的存在。


要說這時它的地位呢,老實說是獨立於緬甸和中國之間的自治區,反正不跟清朝過日子,也不和緬甸過日子。


所以回到問題是”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回答是,果然人中確實有李定國明軍後裔,他們不是漢化,而是本來就是漢人,至於國民黨殘軍,其他回答裡已經講過了,佔比極少而且多數已經離開了。


最後我想說,他們確實是我們的血脈!


閉家鎖的紅楓


在緬甸境內,靠近雲南的地方,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一群“奇怪”的人。

從國籍上來說,他們屬於緬甸人無疑。但是如果你走進果敢一看,你會發現果敢人說著雲南的方言和普通話,用著中國移動的號碼,市場上流通的是人民幣,學校裡面用的是中文課本。







乍一看,你還以為走進的是中國的某個鄉鎮,因為這裡的一切和中國鄉鎮並沒有兩樣!這就是緬甸的果敢,這群人被稱之為果敢人。截止到2018年,果敢生活著30萬果敢人。

毫無疑問,果敢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他們的祖先曾經是貨真價實的漢族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到了此地,並在此繁衍生息。

果敢人的來源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則是南明時期跟隨南明永曆皇帝退往果敢一帶的軍民;第二部分則是解放者戰爭時期敗退到此地的國軍殘部!

跟隨南明永曆皇帝退往果敢一帶的軍民

在明朝時期,果敢屬於明朝的領土。清軍入關之後,取代了明朝,隨後在諸多叛徒的幫助下,開始不斷的進攻南明政權。

南明最終不敵叛徒和清軍,逃到了雲南和緬甸交界的地方。跟隨南明南明永曆皇帝退到這裡的,有官員,有百姓,還有軍隊,其中就有李定國所率領的部隊。



在清軍和吳三桂的威逼之下,緬甸國王將套入緬甸的永曆交給吳三桂,最終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而永曆皇帝的跟隨者,誓死不投降清朝,從此留在了果敢一帶,並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導致清政府不得不在他們之中選擇土司。(果敢人不是漢化的土司,而是以漢人的身份成為的土司)

現在的果敢人中,大部分人都屬於這批人後裔!

國軍殘部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節節敗退,大部分被我軍殲滅,還有一些殘部退到了雲南邊境一帶。其中國民黨將領李彌所率領的部隊,在被解放軍擊潰之後,撤入到了緬甸北部一帶。

當時的蔣介石並沒放棄反攻的念頭,所以李彌兵團的殘部就在緬甸北部待命。這個時候的緬甸政府就慌了啊,他們害怕這支部隊把他們給滅了,於是派大軍攻打。

結果,緬甸的軍隊根本就沒有打過李彌兵團的殘部。而李彌兵團的殘部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並且和緬甸的軍隊多次爆發衝突。

最後,蔣介石在反攻無望的情況下,放棄了這支軍隊。無奈之下,這支軍隊只能選擇加入緬甸!而其中一部分人就生活在果敢地區!



時至今日,這群體內和我們流淌著相同血液的果敢人,依舊保留著祖輩們傳統,為了自由而戰鬥


胡史亂翔


一、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為明軍

1659年,南明末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帶著上千臣民從雲南逃入緬甸,但終究無法自保。三年後,吳三桂威逼緬甸國王交出永曆帝,在昆明篦子坡把永曆帝用弓弦勒死。永曆雖死,部分南明殘軍卻留在了緬北,“果敢”在緬甸撣族語中為“九戶人家”的意思,這九戶人應該指的就是他們。

李定國是陝西榆林人,並非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所以“果敢”最早的九戶人家應該不是李定國明軍的後裔。但是,果敢現有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李定國明軍的後裔也許也成為現在果敢人的祖先之一。

二、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後來成為了土司

九戶人家中有一位自稱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楊高學的軍官,帶領九戶人與當地其他民族爭奪,最終建立起漢人政權,形成了今天果敢特區的雛型,開始了楊土司家族持續三百多年的統治。

三、現在的一部分果敢人也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國民黨第八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於1950年3月逃入緬甸“金三角”地區,後擴充至近2萬人,最後在中緬兩國軍隊的打擊下,國民黨殘軍才撤向臺灣,但仍有一部分人定居果敢,也成為現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輩。




雲行雨見聞


有網友問: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我們先說說李定國明軍,在清朝發動對南明最後的根據地雲南的戰爭以後,馬寶、李如碧、高啟隆、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偁、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等人帶領3萬明軍向吳三桂投降。

此時的戰局已經非常困難,在給予追擊清軍以沉重打擊的磨盤山戰役,李定國部署的只是竇名望、高文貴、王璽三將,兵員六千餘人。很快,李定國和白文選的部隊就在1661年進入緬甸,當時主要向緬甸方面交出被緬甸扣押的永曆皇帝。

很快白文選帶領4300多人,馬匹3200匹,大象12只向清軍投降。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清廷封白文選為承恩公。在1661年5月,泰國國王邀請李定國的部隊進入泰國休整,泰國,也就是當時的暹羅提供象、馬,幫助收復雲南。使者除帶來豐厚禮物外,還取出明神宗時所給敕書、勘合,表示對明朝眷戀之情。

當時,李定國就一方面與泰國聯繫,一方面想營救永曆皇帝,直到1662年,永曆皇帝以及太子被清軍俘虜,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憤鬱不已,部下兵馬由於駐紮在人煙稀少地區,糧食醫藥不足,也病死了差不多一半。

6月,李定國病逝,很快在康熙元年,李定國的兒子李嗣興帶著李定國的冊、寶和元帥印,十二月十九日帶領官兵及家屬一千二百餘人到洱海接受吳三桂改編安插。李定國帶6000人來到緬甸,病死一半,投降清軍千餘人,最後還有,最多2000人遺留在了緬甸,另外隨著永曆皇帝進入緬甸,最後流散在這裡的明朝官員,隨從也都遺留在緬甸,最後他們也就成為了果敢人。

他們就在多高山丘陵,由3個大壩子組成的地方居住下來,很快他們也成為了土司,由楊家世襲土司職位,到了1949年,果敢土司楊振材辦了學習班,其中有2個果敢當地學生,一個是彭家聲,一個是羅星漢。後來羅星漢成為了非常有名的鴉片將軍,而彭家聲現在還在果敢帶領14個營2000人在和緬軍打游擊戰。

果敢人現在已經成為緬甸承認的135個民族之一。果敢人其實和50年代初來到這裡的國軍殘部沒有傳承關係,只是後者曾經在這裡駐紮過。通過50-60年代2次撤離臺灣,還有60-70年代大規模進入泰國的美斯樂等地,這些人實際上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了緬北山區,現在主要是泰國和臺灣。


深度軍事


我家在果敢。果敢人的構成是這樣子的。有祖上是契丹人,比如果敢蔣氏三弟兄後人及果敢本人族;有明軍後裔,比如果敢先賢羅星漢的祖上;國軍後人也有部分,這部分是楊二小姐(果敢土司楊文炳的二女兒)擔任反共救國軍果敢支隊司令時,國軍駐果敢大陸工作組時期;還有各時期來果敢種罌粟的人......大部分都是雲南人。補充一下:籠統的說法是來自“柳樹灣灣大石板”的南京。我去果敢的拱撒本人寨瞭解的時候,本人族自己也說不清祖先來自哪裡。如果不麻煩,或許您可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這裡緬甸


果敢位於緬甸東北部,毗鄰中國雲南省,以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雖然跟中國隔著國界線,但是生活在這片地方的果敢族居民有90%都是漢人。

果敢地區80萬人口,90%是華人,生活習慣、教育方式和我們一模一樣,用電信移動號碼,過春節,講普通話等等。

果敢人從未當自己是緬甸人看待,在心裡他們認為中國才是自己的祖國。果敢歷史上曾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領地,在明朝末年因滿清軍南下,漢族人口大量湧入雲南省,19世紀末果敢被英國殖民者劃為緬甸土司自治縣,從此成為撣邦的自治區。

漢族文化高度發化,只有同化別族,沒有別族同化漢族的,所以南逃果敢地區的漢人驅趕或同化了當地的土著。圖為果敢地區昔娥完全小學。

1658年因清軍南下,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被迫帶領官兵和家屬由昆明向西倉惶逃竄,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來緬甸發生政變,莽白奪得政權,1662莽白將永曆帝朱由榔獻給吳三桂,追隨永曆帝的部分官兵和家屬就此隱居於撣邦地區,卸甲為民,繁衍生息,其中就包括李定國和楊高學等南明將領的幾千官兵,因李定國病逝,這群難民以楊高學為省,而後發展為楊氏的土司政權。

鳳凰的紀錄片講述果敢的姑娘最大的願望就是到中國上學,工作,嫁到中國。

果敢使用的是雲南臨滄的號段,圖為果敢街道。

因為此地區地勢險要偏僻,進可攻退可守,以後散落各地的明朝官員帶家眷相繼來投,很多因戰亂而被迫離鄉的流民也輾轉來到此地定居,還有許多馬幫商隊也往來不絕,逐漸在這裡形成了一個規模不斷壯大的漢族聚居區。經過200年的不斷繁衍生息,楊氏土司政權到了第5代楊國華手中,1840年清政府招攬楊氏,說其楊氏在西南戍衛有功,正式封楊國華為果敢縣令,並世襲罔替,從此果敢地區取得了合法政權。

圖為1840年封楊國華世襲果敢縣令的正堂碑,現碑存於果敢大水塘街。

解放戰爭結束後逃往緬甸的國民黨殘兵只有幾千人,主要有第8軍和第16軍,他們的軍長、師長早都跑了,就剩些小嘍嘍、土匪、地主武裝等,從1950-1960年解放軍發起了打擊逃緬甸國民黨軍竄擾的作戰行動,大部分被擊斃,少部分投誠後回國,只有零星的隱藏在了緬甸深山裡,所以果敢地區的華人還是以明末漢人南逃繁衍為主。


圖文繪歷史


本人就在緬甸果敢老街 果敢歷史錯綜複雜,基本上都有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