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爲啥又叫「八餅茶」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上次寫過資深茶客陸放翁,再宕開寫,在宋朝詩人中,恐怕除了陸游,蘇東坡是寫茶詩較多中的一位。蘇東坡共寫有茶詩84首,寫遍了他與茶的各種感受和因緣。

陸羽的《茶經》雖然寫於唐代,但喝茶成為百姓生活須臾不可離的方式,還要屬宋代。我在上篇文章寫過,宋徽宗趙佶寫過《大觀茶論》,對製茶全過程很有研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朝野都以煎茶、飲茶為樂。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蘇東坡寫詩,飲茶給了他很多靈感,也許沒有茶,很多詩就胎死腹中了。“詩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黃金”、“瀉湯舊得茶三味,覓句近窺詩一斑”,覓句須有茶陪伴,不然哪裡來得那麼多妙句呢。

東坡曾是皇帝近臣,皇帝也經常以茶相贈,表示器重。他寫過:“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這“頭綱”是指驚蟄前或清明前製成的首批貢茶,那是皇帝本人和嬪妃們才有機會得到的,蘇東坡也能分到“八餅”,這待遇不低啊。

那時的貢茶大都來自建溪。蘇東坡說:“未辦報君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宋徽宗趙佶喜歡福建茶,他在《大觀茶論》中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建溪是福建閩江北源,主要流域是在宋代建州的屬地,所以這裡的建溪主要是指建州。建州盛產茶葉,號建茶,梅堯臣在《得雷太簡自制蒙頂茶》中寫道:“陸羽舊茶經,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比湯餅。”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說:“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下詔令在建安北苑造茶進貢,史稱北苑貢茶。

為啥叫“八餅茶”呢?歐陽修在《歸田瑣記》中說得很明白:“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你看,這建溪的新茶餅蘇東坡都能分上一斤,說明待遇夠高吧?除了皇帝恩賜,還不時有朋友以茶餅相贈,他在《贈包安靜先生茶二首》中寫道:“建茶三十片,不審味如何。奉贈包居士,僧房戰睡魔。”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那時的茶葉都壓成餅狀,茶餅上因為印有龍、鳳花紋,印盤龍者被稱為“龍團”或龍茶、盤龍茶、龍焙,印鳳者稱“鳳團”或鳳餅,又分為大龍團、小龍團,大鳳團、小鳳餅等。所以,在蘇東坡的詩句中,我們看到過“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鬥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說明當時因為朝廷的提倡,喝龍團還是很普遍的。

那麼,什麼是“雀舌”呢?《大觀茶論》中說:“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者為次之,餘斯為下茶。”說明這“雀舌”是茶葉中的最高等級,稱為“鬥品”;其他,頂芽代一槍一旗的才是二等,稱為“揀芽”,一槍二旗的又次一等了。蘇東坡喝的龍團能用雀舌製作,那是一般人喝不到的。

蘇東坡還喝過“焦坑茶”,他寫過“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的詩句。

這焦坑茶是江西所產。焦坑茶又稱焦坑寺茶,產於江西的南康縣浮石的焦坑寺周邊,是宋代的一種名茶,皇家雖然已建溪茶為貢茶,但焦坑茶很受士大夫的歡迎。

蘇東坡的詩中還記錄了他喝月兔茶、桃花茶、紫餅茶的感受,他走遍全國各地,每到一地,都品味當地的茶葉,把感覺寫在詩裡。

東坡很講究煎茶用水,這是老茶客的特徵。他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詩》中寫道:“茲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遇隙則發見,臭味實一族。淺深各有值,方圓隨所蓄。或為雲洶湧,或作線斷續。或鳴空洞中,雜佩間琴築。或流蒼石縫,宛轉龍鸞蹙。瓶罌走千里,真偽半相瀆。貴人高宴罷,醉眼亂紅綠。赤泥開方印,紫餅截圓玉。傾甌共歎賞,竊語笑僮僕。豈如泉上僧,盥灑自挹掬。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一斛。”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這裡對泉水的觀察和性狀寫得很詳細。蘇東坡《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中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句子,也是在惠山寫下的。

明人朱權在《茶譜》中說:“(劉)伯芻以揚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陽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曰:廬山康王洞簾水第一,常州無錫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硤州扇子硤下石窟洩水第四,蘇州虎丘山下水第五……”

按這兩種說法,惠山泉都評為第二,這是個不低的名次了。東坡品味著這“人間第二泉”,應該很滿足。除了惠山泉,他還寫過喝安平泉的感受。

對煎茶的具體火候、茶水沸騰情況,東坡有兩首詩也描寫得很細。如,《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去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試院煎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飢,分無玉碗捧娥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老茶客蘇東坡:團茶為啥又叫“八餅茶”

怎麼用“活火”呢?朱權在《茶譜》中說:“用炭之有焰者,謂之活火。”許次紓在《茶疏》裡說:“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尚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餘煙,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這些去掉餘煙、火力正猛的木炭,就是所謂“活火”吧。

而“蟹眼”“魚眼”“松風”,都是觀察煮水程度的用語,初滾者為蟹眼,漸大者為魚眼。《茶疏》中說:“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

東坡的“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讓人想起張宗子《閔老子茶》中對汲水惠泉的做法:“取惠水,必淘井,靜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甕底,舟非風則勿行,放水之生磊。”淘點新水,必夜間行動,淘幹舊水,用大瓢汲入甕中,再用小勺舀至瓶中,勿使搖晃,免得水因碰撞而熟,這樣的水煮出的茶才好喝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