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家族,你不能不備這本「救命書」

天氣炎熱,在防澇的同時也需要防旱。相信大家對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還記憶猶新。我因而想起洪邁在《容齋隨筆》記載的一場大旱後的景象:

吾州外邑,(山樂)崌山在樂平、德興境,李羅萬斛山在浮樑、樂平、鄱陽境,皆綿亙百餘里,山出蕨萁。乾道辛卯、紹熙癸丑歲旱,村民無食,爭往取其根。率以昧旦荷鋤往掘,深至四五尺,壯者日可得六十斤。持歸搗取粉,水澄細者煮食之,如粔籹狀,每根二斤可充一夫一日之食。冬晴且暖,田野間無不出者,或不遠數十里,多至數千人。自九月至二月終,蕨抽拳則根無力,於是始止。蓋救餓羸者半年,天之生物,為人世之利至矣!古人不知用之,傳記亦不載,豈他邦不產此乎?

食草家族,你不能不備這本“救命書”

本篇描繪了中國歷史上常見的凶年饑歲、民不聊生的狀況。各種野生動植物都成為人們果腹的“美味”,無論蕨萁、蒲蠃、野鼠、荸薺、藻菜、酸棗、藜藿、蟄燕、桑椹、野芋等等,都成了人們競相尋找、挖掘的救命之物。

洪邁描寫了鄉村一年大旱,村民無食,冬日的田野上,上千名壯漢荷鋤挖掘蕨萁,掘地深至四五尺,情景很是壯觀。挖得蕨萁後回家以其根莖搗碎取粉,用水煮後做成麻花狀,用以充飢。這種平素根本不會拿來食用的蕨萁,在荒年則救了很多人的命。

食草家族,你不能不備這本“救命書”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如崇禎二年,馬懋才在向朝廷上《備陳大飢疏》,對當時延安大旱,百姓以野菜、樹皮果腹,導致餓殍遍野的慘狀予以描述:“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間有獲者亦恬不知畏,且曰: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食草家族,你不能不備這本“救命書”

中國農業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為荒年頻仍,為使災民能夠辨別各種可食用植物以自救,所以出現了很多種著作專做指導,如朱橚《救荒本草》、王磐《野菜譜》、周履靖《茹草編》、鮑山《野菜博錄》等,其中以明太祖第五子朱橚編纂的《救荒本草》最為著名。因為很多野菜有毒,一般人不加辨識亂吃,很可能就會喪失性命。

《救荒本草》共計載記載植物414種,其中草類245種、木類80種、米穀類20種、果類23種、菜類46種,每種皆配圖譜,是一部專講地方性植物並結合食用以救荒為主的植物誌。卞同在為《救荒本草》作序時,對此做出了很高評價:“植物之生於天地間,莫不各有所用。苟不見諸載籍,雖老農老圃亦不能盡識,而可烹可芼者,皆躪籍於牛羊鹿豕而已。而本草書中所載,多伐病之物,而於可茹以充腹者,則未之及也。……苟能知悉而載諸方冊,俾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於荼薺,取昌陽,棄烏喙,因得以裨五穀之缺,則豈不為救荒之一助哉。”

食草家族,你不能不備這本“救命書”

吃飽飯是個大問題,想方設法讓人吃飽就是功莫大焉。作為封地一方的王爺,朱橚心裡能夠惦著百姓溫飽,並親力親為做些實事,也算是以民為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