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們應當如何檢查教師的備課?

新時期,我們應當如何檢查教師的備課?

作為一名縣級教研員,我每次到學校視導,檢查評價教師的備課都是一項常規工作。檢查評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項目齊全,要求有課題、教學目標、重難點突破、完整的教學過程設計、訓練設計、板書、教學反思等;二是內容具體,每課時備課一般不少於2000字;三是書寫認真,用規範的楷書或行書書寫。這樣的評價標準幾十年來一直未變,凡達不到這些要求的教師就被認定為“備課不合格”,進而影響到學校對其教學工作的評價。

如此高標準的備課要求,讓一線教師叫苦連天。他們幾乎每天都要寫這樣一些繁瑣的教案,同時還要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工作負擔可想而知。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學科教師無法完成如些繁重的備課任務,為應付上級檢查,他們就以集體備課為名,將備課任務按章節層層分工,分別從網上下載現成教案,等檢查組要來的前幾天再集中時間抄寫。然而,這樣的備課有用嗎?

時代在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教師手頭上的教學資源也許只是一本教學參考書,而現在除了各種用之不盡的輔導材料,還有互聯網上海量的音像資源;昔日教師擁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就能站穩講臺,而現在電子白板、多媒體設備、網絡已成為許多學校教室的標配。

如果教研部門和學校仍按老標準檢查教師的備課,無異於刻舟求劍,既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也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有鑑於此,無論是縣級教研部門,還是學校,在檢查教師的備課時,其檢查內容和方式都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一是可以通過聽課檢查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教師不備課或備課不充分,課堂教學一定會磕磕絆絆,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通過聽課驗證教師是否備課,是最有效的途徑。

有些教師雖然備課本上寫得密密麻麻,字體也非常工整,但教案是其他教師從網上下載的,自己並沒認真鑽研教材,設計教法,課堂教學心中無數,效果非常差,這樣的教師應當認定為“不備課上課”。有的教師雖然沒有將備課內容寫在備課本上,只是在教材上作了一些圈點批註,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教學流程,但整堂課思路清晰、教法靈活、學法指導到位,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師也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通過聽課檢查備課通常採用“推門聽課”方式。“推門聽課”事先不打招呼,隨堂聽課,有利於管理者瞭解教師備課的真實情況和課堂教學的真實水平,但在評價教師“推門課”時,要以鼓勵為主,尊重教師的勞動,實事求是,客觀準確。對教師而言,不備課不能進課堂,這是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無論採取哪種形式,都要做到超前備課。

二是檢查備課時要儘量做“減法”。教案是一種應用文書,是教學的方案,不是“八股文”,是寫給教師自己看的,不是寫給檢查人員看的。教案也不是劇本,無須將教師、學生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進行什麼活動都寫上,不能以字數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備課的優劣。雖然有一些特定的項目和內容要求,但並非所有項目缺一不可。教案的關鍵內容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一般說來,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就應當視為合格教案。至於“教學反思”,並不是每位教師每節課都要反思,這不宜作為備課評價的統一要求。

三是備課檢查方式要做“加法”。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師的備課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本備課本。有些教師喜歡將備課筆記輸入電腦,上課前打印,以便於在網上交流和保存,不可認為這樣的電子教案是荒唐的;有些教師喜歡製作課件,將自己的教學思路融入課件演示中,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這理應算作備課;還有些教師進行“翻轉課堂”改革,提前將教學重難點錄製成“微視頻”,以學定教,這類教學視頻也應當算作備課。至於教師做過的訓練題、作業講評記錄、特長輔導記錄、後進生轉化記錄等與教學有關的資料,更應納入備課檢查範圍。

四是檢查對象應區別對待。對於剛剛走上教學崗位的青年教師,應當從備課項目、過程設計、備課態度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以便他們儘快“入格”,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對於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要倡導個性化備課,可以寫“簡案”,將備課內容寫在教材或卡片上,也可以使用過去保存下來的備課本,修改後用於當前的教學,以便他們騰出時間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創新教法,指導青年教師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