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捅「馬蜂窩」?

在線旅遊網站馬蜂窩,度過了一個不平靜的週末。


是誰在捅“馬蜂窩”?


近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社交平臺上廣為流傳,直指馬蜂窩數據造假,平臺殭屍、水軍氾濫,並涉及抄襲同行內容


是誰在捅“馬蜂窩”?


儘管馬蜂窩已於今日上午就此事做出了公開聲明,但事件造成的影響依舊在發酵。有媒體甚至認為,若上述質疑最終被坐實,馬蜂窩的估值很可能大幅縮水,或將從175億元降至20多億元。

從被稱為行業“獨角獸”到身陷造假傳聞,馬蜂窩當真是捅了“馬蜂窩”嗎?

核心數據被指造假,時間差促使負面影響蔓延

公開資料顯示,馬蜂窩創立於2006年,從2010年正式開始公司化運營。2015年初,馬蜂窩發佈自由行戰略,開始探索“內容+交易”的商業模式。其披露的官方數據顯示,馬蜂窩現有用戶量約1.2億,2017年整體GMV近百。

今年8月,有消息稱馬蜂窩擬在新一輪融資中籌資3億美元,從而獲得20至25億美元估值。並表示,

馬蜂窩希望使用新資金收購更好的旅遊資源和產品,將其目前的旅遊內容更好地貨幣化

可以說,在馬蜂窩175億估值背後,UGC內容帶來的大量用戶和流量,為其鋪設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然也就吸引了包括今日資本、高瓴資本、淡馬錫在內的投資方。

而在其官網上,“馬蜂窩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名旅行者,擁有超過2100萬條真實點評”的數據,也彰顯出以真實點評為代表的內容,無疑是馬蜂窩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是誰在捅“馬蜂窩”?


但在引發爭議的文章中,馬蜂窩恰恰是在自己的優勢內容上出現了問題。文章稱,在馬蜂窩上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平均每個人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佔到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這顯然與馬蜂窩對外打造的“真實點評”形象不符。


是誰在捅“馬蜂窩”?


加上在此之前紅芯瀏覽器上午才憑藉“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內核”的定位宣佈完成2.5億元C輪融資,下午便被曝出抄襲開源瀏覽器;人稱“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訊飛,也被質疑以人工翻譯偽裝AI同傳。

兩件在自己核心內容上涉嫌造假的企業,均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馬蜂窩自然也不可避免。何況,從文章爆發到馬蜂窩做出官方聲明,期間經歷了一個週末,也給了負面消息蔓延的時間,馬蜂窩此舉不可謂不明智。

雙方各執一詞,馬蜂窩陷入被動

除此之外,雙方在文章引發爭議後所採取的措施,也讓馬蜂窩陷入被動。

與馬蜂窩相比,爆料人顯然要更為活躍。一句發現造假純屬偶然,“本想訓練模型,沒想到把他們掀了個底朝天”,讓#爆料人回應馬蜂窩造假#迅速成為微博熱搜話題,截至目前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近2000萬。


是誰在捅“馬蜂窩”?


馬蜂窩在自己的官方聲明中表示,馬蜂窩網站上有關本地服務的評論僅佔總體數據的2.91%,虛假數據微乎其微。在馬蜂窩上,核心數據為遊記攻略,佔比高達78.91%,謝謝遊記攻略絕大部分是用戶原創。因此自媒體文章存在誤導傾向。

但這一聲明也被爆料人再度發文質疑,第一點便是馬蜂窩在文章發出後,通過公眾號後臺進行舉報,稱文章內容不實,損害商業信譽。但哪裡不實並未指出;第二則是馬蜂窩在發聲明的同時,已將文章中所提到的賬號全部刪除,但從Google搜索來看,相關賬號依舊存在,點評也依舊能夠看見。

在最新的文章中,爆料人繼續放出自己的截圖,作為馬蜂窩數據造假的證據。並在最後,提及“任何時候,水軍都在傷害廣大消費者”並強調“針對互聯網公司數據真實性的盡職調查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今的各種“燈下黑”黑產營銷,終有一天會成為歷史。”

截圖、質疑,不得不說爆料人打了一手好牌,結尾的呼籲也道盡了消費者的心聲。反觀馬蜂窩,據中青在線報道,馬蜂窩已承認部分點評造假,並對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進行清理。

再加上經濟日報、新京報相繼評論馬蜂窩事件,前者強調若屬實則已構成違法,後者稱互聯網企業別沒底線,又讓馬蜂窩在輿論面前難以站得住腳。

捅穿馬蜂窩的,不只馬蜂窩一員

可以說,爆料人的步步緊逼,馬蜂窩的回應不及時,是此次爭議爆發的主要原因。

加上行業之中,內容真實性爭議由來已久。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甚至指出,在流量的吸引下,水軍和爬蟲其實一直都存在於互聯網行業。從某種意義而言,這兩者或許是互聯網行業的“原罪”。馬蜂窩既然身處這一行業,自然也就存在數據事實現象,這讓它難以反擊,也就進一步讓影響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小聲比比負責人梓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對抓取數據是否為全樣本數據以及數據的抓取方式一問時,並未作出具體回覆,只是表示乎睿數據並未回覆過他。

加上尋找中國創客記者在查看此次的爆料人,即乎睿數據時,發現其在網站“解決方案”一欄,第一項服務就是

輿情預警。而電商專家萬能的大熊與知名自媒體人丁道師也相繼在微博就此事發表評論。

萬能的大熊認為,馬蜂窩的核心價值是遊記和攻略,評論內容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同樣存在於各大網絡平臺之中。馬蜂窩是中國最大的旅遊內容生產平臺,平臺本身也在一直淨化之中,此次被盯上,顯露出來的是各方利益的角逐。以偏概全單純下結論,難免誤導,這一點在聲明中說得比較清楚,數據和結論之間需要更審慎的研讀。

丁道師則提出了三點看法:①我們指責企業信息不實,平臺行為和用戶行為要分開。 ②很明顯,有人蓄意推動事件。我至少在十幾個微信群看到平時不怎麼發言的人,現在突然大面積傳播馬蜂窩這篇稿子。 ③用機器抓取來判斷信息剽竊,不夠客觀與嚴謹。評論屬於用戶,但在互聯網世界,好像只有用戶沒有所有權。

如此一來,難免讓人聯想到乎睿數據或出於某種原因,爆料馬蜂窩數據造假。

如今,事情的真相如何,依舊是一個未知數。但不可否認的是,乎睿數據的確對馬蜂窩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或許還會蔓延到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