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違緣時,不妨試試這個偈頌


遇到違緣時,不妨試試這個偈頌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發殊勝菩提心之前,必須要通過七支供來積資淨障,同時還要舍施我們最執著的三種事物:身體、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三者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非常執著的。當然,沒有信仰的人對三世善根不一定執著,除此以外,作為想受菩薩戒的人,還是比較執著自己的善根。然而,“為利有情故”,我們必須要佈施自己最珍愛的身體、有生之年所積累的房屋金銀等財產受用,以及未來過去現在所造的一切善根。

目的是什麼?為了一切眾生獲得真實的利益。

方式是什麼樣呢?沒有吝嗇心、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報和來世的安樂,心甘情願地捨棄自己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和過去的身體、受用沒有辦法佈施給眾生,因為未來的還沒有產生,過去的已經滅盡。

然而,善根在未來和過去都是存在的,未來的善根可以通過現在發願而作迴向,比如心裡計劃要造某種善根,現在便可將此功德迴向給眾生;

過去的善根有相當一部分還沒有成熟,相續中的果報沒有享盡,故也可以進行迴向。這一點在《無盡慧經》中也有說明,經中說:“心和心所憶念過去的善根而回向有情,作意未來的善根而回向菩提。”

因此,未來和過去的善根都可以佈施給眾生。


遇到違緣時,不妨試試這個偈頌


而且,這種佈施的功德相當大,《菩薩地論》中雲:“倘若誠心誠意將所有的事物,作意佈施給一切眾生,表面上看這只是很小的資糧,但實際上能積累廣大無邊的功德,此乃智者們佈施的一種方便。”

因此,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我們作為凡夫人,要把身體佈施給眾生,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後面也會講到,佈施身體要到一地菩薩以後才可以做)。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在心裡面觀想,作意自己將來獲得佛果之前,一定要把身體、受用、善根全部進行佈施。

我們凡夫人對這三者非常執著,從小或無始以來,對自己的身體、壽命相當貪執,這一點每個人都有明顯的感受;不僅如此,孩童時代對玩具,長大以後對財產,我們也是拼命地據為己有,不讓別人佔一絲便宜;等到稍微懂一點取捨的道理、明白一些善惡功過之後,又開始對善根產生貪著,自己現在唸了多少部經、修了什麼法,經常念念不忘、掛在嘴上。

為了斷除自相續中的我執與我所執,也為了利益無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們一定要捨棄對此三者的執著,將其完全佈施給眾生,若能做到這樣,在短暫的人生中也能積累廣大的資糧。

因此在接受菩薩戒時,我們一定要在心裡觀想,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佈施給眾生。堪布根霍在著疏中還說:“假如遇到病魔或是一些違緣,唸誦此偈來調伏自相續,加持力是相當大的。”

華智仁波切等傳承上師們也是如此,在平時的修行中,一旦遇到違緣障難,他們並不是以牙還牙,而是按照噶當派高僧大德們的做法,將自己的身體受用統統佈施給怨敵。

比如我今天生病了,真的感覺有病魔在侵擾我,或在我的修行過程中,人與非人制造違緣,這時候不要認為“我要依靠降伏咒來摧毀魔眾”,這樣的動機是非常不好的。所謂密宗的降伏法,必須是在遠離嗔心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假如你是為了保護自我,以自私自利的心和嗔恨心來降伏魔眾,這個過失是相當大的。

修斷法時也是同樣,無始以來眾生對“我”和“我所”有十分可怕的執著,為了捨棄這種執著而修持佛法,那麼修任何一個法都會變成斷法。這在大乘修學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非常關鍵的一種修行。

所以,我們在遣除違緣的時候,首先要看看自己的發心是為了什麼,假如是為了保護自我,那你應該想想自己在修什麼法?

昨天中午有個年輕人闖進我家裡來,非要讓我念一個《心經回遮儀軌》的傳承,他要馬上修回遮法。我就問他:“你修回遮是為了什麼?”他說:“希望回去的路上比較順利,為了保護自己。”我又問:“你覺得回遮是什麼意思?”“就是降伏魔眾!”

當然,沒有自私自利,完全是以超度他眾的慈悲心為出發點,依靠《般若經》或密宗的降伏咒來降魔,這也是允許的,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任何人也沒有理由毀謗。然而,真正要修回遮時,一定要先觀察動機是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是的話,那麼回遮的對象並不是外面的魔,而是如毒藥般自私自利的“我”。

修斷法時也是同樣:必須要將自己的身體佈施給魔眾非人,任其享用,怎樣造違緣都無所謂。這種實修法確實非常殊勝,我們以後如果遇到困難,覺得可能有人或非人正在造違緣,就應該把這個偈頌念一遍,然後心裡面想:你們想造違緣就造吧,怎麼樣都無所謂,反正我的身體已經佈施給所有的眾生了。

平時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在工作中或者事業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違緣,當這些出現時,一定要採用噶當派將違緣轉為道用的殊勝教法,這也是全知麥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寶的傳統。

以前上師如意寶如果感覺不太順利,好像會出現違緣的時候,就唸一些斷法的偈頌或修持般若法門,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全部佈施給眾生,讓眾生隨便受用,這樣以後,違緣馬上就煙消雲散、消於法界了。

所以,我們在修持大乘佛法的時候,行為應該有所改變,心理應該有所依靠,畢竟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沒有一點挫折和坎坷。

前不久,我們二十年沒見面的幾個同學聚在一起互訴心聲,當各自闡述這幾年來的經歷時,沒有一個人是比較順利的,都是“我的生活如何如何痛苦”、“我遇到了怎樣的挫折磨難”。

後來我告訴他們:“生活就是這樣的,你們這二十年的路是彎彎曲曲,以後的路肯定也有彎彎曲曲,因為佛陀告訴我們,輪迴的本性就是痛苦。但我想如果大家學習了佛法,並借鑑大乘法門的某些修行方便,路雖然是彎曲的,但你感覺還是很直的,不會有太大的痛苦。”

有時候我們的確應該想一想,學了這麼多的大乘佛法,如果遇到逆境時應該怎樣對待?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家人,包括我們出家人也應該有所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