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什麼是語言發育遲緩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而引起的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

這類孩子由於大腦發育不全,常常還伴有其他問題:如不願與人交流、與別人缺少目光接觸、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煩躁、多動、亂扔東西、智力低下等異常行為。

語言發育遲緩的判斷標準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每個孩子語言發育的速度略有不同,但遲緩與否有一些重要的參考標準

❖ 6個月 對聲音缺乏反應,不笑也不尖叫,表現過於安靜

❖ 9個月 極少或不發咿呀聲,不表現出高興或生氣

❖12個月 不用手指東西,不用手勢,如揮手或搖頭

❖15個月 還不會開口說第一個字,對“不”或“再見”沒反應

❖18個月 不能保持用至少6-10個單字, 聽不清楚或不能分辨不同的聲音

❖20個月 輔音含量少於6個,不能明白簡單的指令

❖24個月 詞彙量少於50個單字,對社交沒有興趣

❖36個月 無法使用簡單句,不熟悉的人很難聽明白孩子的話

❖48個月 還有較多發音錯誤,說話內容不易理解

❖60個月 還沒有敘事能力,不會講簡單的故事

❖語言能力出現明顯退步

❖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口吃

其他情況:語言能力出現明顯退步;出現口吃的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主要有下列幾項:

1、聽覺障礙。

2、神經或大腦傷害。

3、發育障礙,如自閉症兒童。

4、環境剝奪,如父母無暇與幼兒互動或過分溺愛,沒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

5、智能不足所表現的語言發育遲緩。

6、腦癱。

7、發育性失語症。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如何判斷與教育?

語言發育遲緩的小朋友需要的不只是幾節課的訓練,而是教育,是一個經年累月的培育態度,並且重要的是,要有愉快且具刺激誘發的學習氣氛,才能有效的增進幼兒語言發展。加強教育的方法可以有下列幾個方向:

1、改善家庭環境

讓孩子生活在和諧、健康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多與孩子言語交流,用視覺、味覺、觸覺去刺激他;當發現孩子語言有問題,一定要找有經驗的語言治療師檢查。

2、注意力訓練

如發聲玩具、積木、擊鼓等。

3、促進視線接觸的遊戲

如舉高、團團轉、逗笑等。

4、事物辨別

如將不同顏色的小球分組、鼓與鼓槌的匹配等。

5、手勢語的訓練

如學習“吃蘋果”,家長拿著蘋果的圖片,先做“吃”的動作,再做“蘋果”的手勢,讓孩子模仿。

6、理解力的訓練

如在孩子面前放3種物品的圖片,家長說物品的名稱,讓孩子選擇。

7、口語表達的訓練

從易於構音或單音節詞開始練習,如“mama媽媽”等;可用手勢語+成人語組合訓練,如“吃”的手勢動作+“蘋果”成人語;用文字輔助,如對照“蘋果”圖片,讓孩子寫出文字並促進其說出“蘋果”。

8、擴大詞彙量

學習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可採用遊戲和圖片來進行。

9、語句訓練

名詞句、兩詞句、三詞句的學習,如擺放不同大小的帽子和鞋的四張圖片,用“大的帽子”、“小的鞋”等言語刺激孩子選擇相應圖片。

10、語法規則

如先給孩子一張“貓洗熊貓”的大圖,看完後給孩子三張“貓”、“刷子”、“熊貓”的小圖,讓孩子練習排練順序,並說出句子。

通常來說,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最為重要,只有當孩子能夠聽懂別人說話時,才會慢慢進行模仿,產生自主語言的表達。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要家長、老師和孩子相互配合,多用點心去訓練、去學習,孩子的語言水平將會不斷提高。

感覺統合的學習是學習一切的基礎!

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消失,需要給與必要的矯正。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的障礙,藥理是無效的必須通過合理的訓練才能糾正。

有的家長認為只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才會有必要進行感統訓練,其實不然。據大量科學調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對於感統失調的孩子,12歲以前通過專業訓練將很容易得到糾正,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將很難改變,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經過訓練的孩子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注意力、情緒、自控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飲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