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峯:中國搜尋引擎十五年—從信息到服務的連接

陸峰:中國搜索引擎十五年—從信息到服務的連接

(前言)作為互聯網的入口,龐大的網民數量和明晰的盈利模式,吸引著各方力量進入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借勢移動互聯網,搜索引擎運營商依託技術、資金與資源優勢謀求從信息的獲取轉型服務的連接,構建服務聚合平臺和生態。

萌芽期(2000年-2003年)

關鍵詞:桌面搜索萌芽,競價模式確立

我國的搜索引擎基本上是從直接從第二代搜索引擎開始的,百度作為搜索引擎正式上線,百度競價隨即浮出水面,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網民迅速膨脹的時代,迅速奠定市場地位。

市場競爭:中文搜索網站出現

在互聯網進入中國早期,中國網民只能使用複雜的英文網址,但是上網衝浪需求強勁。1999年底,超鏈分析專利發明人、身在美國硅谷的李彥宏看到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毅然辭掉硅谷高薪工作,攜搜索引擎專利技術回國,於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剛開始百度為搜狐、新浪、Tom等門戶網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務,6月份百度開發的商業化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引擎正式上線,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並隨後推出mp3、圖片、新聞等專門化搜索服務。與此同時,1999年中國雅虎網站開通,2000年9月Google增加簡體及繁體兩種中文版本,中文搜索服務市場硝煙立起。

技術發展:從第二代搜索引擎開始

第一代搜索引擎是分類目錄,通過人工蒐集各類網站的網址並分類呈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網址導航,比如hao123、3721中文搜索等。第二代搜索引擎是依靠機器抓取,建立在超鏈分析基礎上的網頁搜索,採用搜索爬蟲和排序算法的組合,以關鍵詞為核心自動檢索,實現海量信息的自動獲取與重要性排序,大大提高了數字時代的檢索效率,以百度為代表。

盈利模式:競價排名成為主要利潤來源

百度公司最初與和門戶網站合作,按照搜索訪問量分成,當時新浪、網易在內的各大門戶網站都採用了百度提供的服務,但門戶網站數量的有限性決定了需求有限性。2001年初,李彥宏借用了Overture 的“付費排名”搜索引擎商業模式,客戶通過購買關鍵字並進行競價,決定其在搜索結果中排名的先後,並通過上下文內容分析技術,將廣告同時投放於其他頂尖級搜索引擎,與這些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利益。2002至2003年,競價排名迅速成為百度主要收入來源,2004年百度實現盈利,其中80%收入來自競價排名。

成長期(2004年-2008年)

關鍵詞:桌面搜索壯大,移動搜索萌芽

搜索引擎作為互聯網入口的價值顯現,各互聯網公司加速搜索引擎佈局。同時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等也對新興的移動搜索領域展開探索。核心運營商百度成功上市,市場增長率保持迅速增長,並形成基於搜索的多元盈利模式。

市場競爭:中外力量圈地搜索

在桌面搜索領域,“百度一下”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百度在搜索市場搶得先機。隨後,搜狐、網易、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建立搜索引擎。2004年8月搜狐推出搜狗,2006年底網易推出有道搜索測試版,2006年3月騰訊發佈搜搜。同時世界搜索巨頭Google看到中國搜索市場發展勢頭,於2006年正式進入中國,之後形成了雙寡頭局面,但是百度因其“更懂中文”穩居搜索市場的霸主地位。根據艾瑞數據,2008年百度佔據63.5%的市場份額,Google為27.3%,雅虎佔6.2%,其他如搜狗、中搜等僅佔據很小的份額。

在移動搜索領域,互聯網公司成為移動搜索產業的探索先鋒,電信運營商、搜索引擎商、移動終端設備製造商聯手進入移動搜索市場。2004年底出現手機web搜索,Google、雅虎中國、百度紛紛推出手機搜索引擎,12月Cgogo推出“無線互聯網搜索引擎”,並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上線。2005年11月上線的UUCUN移動搜索引擎,最大特點在於搜索範圍覆蓋全部手機WAP站點並免費,可以搜索網頁、地圖、圖片、鈴聲等信息。此時移動搜索產品難以獨立存在,需要與電信運營商或者終端製造商合作,如2006年底百度與諾基亞合作,次年1月Google與中國移動建立戰略合作。

技術發展: 移動搜索技術快速更迭

第二代搜索引擎技術不斷完善,實現立體搜索與結果整合,信息搜索質量更高。而移動搜索方面的探索主要基於IVR、SMS搜和WEB技術,手機搜索功能逐漸與PC搜索接近。但是由於手機屏幕小、上網速度慢、移動網站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如UA適配、標題摘要、網站層級、內容解析)等因素限制著其發展。

盈利模式:以搜索為核心的多元盈利模式

以百度為代表的桌面搜索引擎形成以搜索為核心的多元盈利模式。一方面,通過整合營銷打包服務提高大型企業廣告主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提供關鍵詞營銷、品牌廣告、社區口碑營銷和公關維繫的整合營銷方案。另一方面,減少競價廣告位提升其價值的同時,發揮廣告聯盟作用滿足中小企業投放性價比的需要,長尾廣告主得到了拓展。

在這一階段,廣告主對移動搜索廣告的價值認知尚淺,仍然處於嘗試的階段,移動搜索的盈利和變現能力還很弱。

資本推動:中國版Google受熱捧

中國搜索引擎的老大百度積極通過資本運作尋求競爭優勢。一方面,2004年投資收購hao123,獲得佔據中國網民60%以上的“首頁權”,強化在搜索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積極融資上市。2004年6月百度第三次融資,包括Google的8家企業參與了投資。2005年8月5日,百度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作為中國版的Google,其將“中文”和“搜索”熱點相結合,並且當時 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市場並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上網人數(網民數量突破1億),諸多利好讓百度受到西方股民熱烈追捧。上市後的百度也藉助資本運作,收購千千靜聽、天空軟件等豐富自身資源。

發展期(2008年-2013年)

關鍵詞:搜索三強形成,移動搜索興起

在搜索引擎市場,隨著2010年穀歌退出中國,國內搜索引擎市場幾乎被百度、搜狗、搜搜等所壟斷,其中百度更是雄據首位。在移動搜索領域,隨著3G推出,移動搜索量爆增,APP迅速爆發,移動搜索發展強勁。

市場概況:三強格局形成

2010年穀歌退出中國,桌面搜索領域逐漸形成百度、奇虎360和搜狗三強格局。百度在手機APP應用發展之初錯失良機,但隨後於2010年推出百度搜索APP,2012年更是憑藉品牌優勢佈局移動終端各個入口,包括網頁版移動搜索、百度移動搜索APP以及內嵌於手機瀏覽器、WAP站等各處的移動搜索框,終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鞏固了霸主地位。

2012年8月奇虎360推出綜合搜索,早年周鴻禕的3721搜索被雅虎收購,此次360搜索服務初期採用二級域名,整合了百度搜索、谷歌搜索內容,可實現平臺間的快速切換。360推出搜索後,百度迅速反擊,2012年8月28日夜間,百度對360搜索業務展開反擊,用戶通過360綜合搜索訪問百度知道、百科、貼吧等服務時,將強行跳轉至百度首頁。360擁有強大的用戶群和流量入口資源,這對其他搜索引擎極具競爭力,也迅速在搜索引擎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2013年9月,騰訊以4.48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狐的搜索引擎搜狗,並將旗下的“搜搜”搜索併入搜狗業務中,騰訊將持有新搜狗36.5%的股份,搜狗和搜搜兩大引擎正式合併。至此百度、奇虎360、搜狗搜索掌控了中文搜索市場。

期間,兩個國家隊搜索引擎湧入,由新華社和中國移動聯手打造的盤古搜索於2011年2月正式上線,人民搜索網絡股份公司於2011年6月也推出通用搜索引擎平臺即刻搜索,然而兩家業務始終低迷轉而合併,並於2014年3月1日低調上線“中國搜索”。

在移動搜索領域,2008年8月國內3G標準推行,移動搜索用戶暴增,也為移動搜索帶來了技術延展性和業務可能性,移動搜索引擎商逐步深入探索廣告、娛樂、生活服務、旅遊服務等貼近用戶需求的垂直搜索領域。2010年以後全球3G網絡建設日趨完善,移動帶寬不斷提升,大屏智能手機迅速普及,移動互聯網進入APP時代,各類移動搜索APP誕生,基於地理位置搜索成為用戶的核心需求,產品形態和業態更為豐富。

技術發展:基於地理位置信息搜索成為熱點

基於地理位置信息(LBS)搜索成為行業熱點,也是搜索引擎商佈局O2O閉環的關鍵。用戶通過移動搜索需找某一類型的服務信息,搜索引擎直接將這類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從而從信息的獲取轉向服務的連接,形成線上線下的商業閉環,展現出無限的商業價值。比如百度地圖、百度糯米及其他APP的應用。

盈利模式:移動搜索廣告模式站穩腳跟

移動搜索引擎延續傳統PC搜索的盈利模式,實現了廣告從PC端向移動端投放的延伸。百度在手機端依然延續PC端的“關鍵詞”營銷服務模式,早期的儒豹、宜搜等借鑑互聯網搜索成熟的廣告模式(如競價排名和廣告聯盟),推出了手機頂告(或者移動頂告)等類似移動廣告業務,以服務廣大中小企業移動營銷為契機,開啟了移動搜索的商業化征程。同時,企業也在嘗試多端資源整合傳播,比如360搜索和移動搜索結合,搭載360有5億用戶的手機衛士、手機瀏覽器、影視、新聞等APP,多端整合傳播。

資本推動:多個領域投資佈局

搜索企業憑藉雄厚的資本和資源優勢,開始在多個領域進行戰略投資與合作,比如百度在搜索、團購、大數據等領域的佈局,360在手機終端方向的佈局等。

移動搜索爆發期(2014年以來)

關鍵詞:4G驅動、服務的連接

百度穩居搜索引擎的頭把交椅,並且實現了向移動搜索引擎轉移,根據百度2014年Q3的財報,百度移動端流量首次超過了PC端。移動搜索入口多樣化,瀏覽器作為入口的功能弱化,2014上半年用戶移動搜索首選工具是手機瀏覽器入口,佔比達56.1%,其次是移動搜索APP,佔37.2%。各家搜索引擎運營商借勢移動互聯網,依託技術、資源優勢,佈局本地生活服務,構建生活服務聚合平臺。

市場競爭:移動搜索成為搜索增長引擎

根據艾瑞諮詢數據,2014年中國搜索引擎企業市場規模為599.6億元,同比增長51.9%,移動增長貢獻過半。百度一家獨大,第二梯隊包括搜狗、神馬、360搜索等,競爭激烈。神馬搜索由阿里與UC聯合,佔據一定渠道優勢,在國內市場用戶滲透率一度突破20%。搜狗搜索入駐騰訊億量級的移動應用,積極搶佔移動入口。宜搜等也在差異化搜索上發力,紮根於三四線用戶群體需求,在小說、視頻、音樂、新聞等泛娛樂化垂直類搜索領域佔據一定優勢,市場份額曾經一度僅次於百度搜索。

2013年12月,隨著4G牌照發放和4G服務迅速鋪開,移動互聯網發展逐漸不受網速限制,移動互聯網用戶陡增,HTML5技術的應用推廣使移動站點更加多媒體化、可視化,移動搜索駛上快車道。而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APP浪潮過去,移動互聯網入口遭到微信這類“超級APP”分化,移動搜索面臨著挑戰。

此階段,本地生活信息搜索活躍,“搜索即服務”特色鮮明,移動端用戶需求向服務類信息變遷,垂直搜索需求強烈。根據艾媒諮詢的《2014上半年中國移動搜索市場研究報告》,2014上半年國內用戶的移動搜索內容分佈方面,除了最常搜索的信息類型為“新聞熱點”類,第二位為“購物/餐飲/娛樂/風景地”等生活服務類信息,佔比達20.3%,並在逐步擴大。在PC搜索時代是信息的連接,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服務的連接,搜索實現“即搜即用”,基於地理位置搜索,使用場景豐富並逐步形成完整商業生態。

技術發展:搜索技術全方位創新

搜索技術正在將加速內容、方法和結合的全方位創新,實現第三代語義搜索,並且在移動搜索時代完全轉換為以用戶為中心。語音和圖片搜索、基於地理位置的搜索、二維碼識別等創新式體驗的功能屢見不鮮,未來用戶搜索習慣將會改變,語音和圖片搜索將超過文字搜索。而隨著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所有的事物都有了傳感器,並接入網絡和雲端,現實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可以用移動搜索實現服務。目前,百度的中文語音輸入識別率在業界首次突破了90%,圖像技術也已把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到自然圖像OCR識別、人臉識別等領域,準確性和在線計算效率都有很大提升,對識別條形碼、二維碼等移動搜索必備圖像形式,都具有豐富經驗。

盈利模式:新型盈利模式出現

移動廣告增長迅速並即將超過PC端。2013年,移動端搜索廣告支出僅佔整個搜索廣告支出的24.7%,2014年增長到了38.1%。2015年,佔比將達到50.1%,也即意味著移動端的搜索廣告支出終於超過了PC端。

移動搜索也脫離了傳統互聯網搜索盈利模式,進行新型的移動搜索盈利模式探索。比如百度推出百度“直達號”,發展直達服務的盈利模式,基於百度移動搜索、@賬號、個性化推薦、地圖等整合開發,鏈接顧客與商家服務,打造新型移動搜索服務廣告生態圈。

資本推動:佈局生態圈

搜索巨頭百度憑藉雄厚的資本和資源優勢,開始在多個領域進行戰略投資與合作,包括搜索、O2O、智能硬件、智能用車、大數據等領域進行佈局,積極構建商業生態圈。

產業發展趨勢

一是多媒體搜索成為常態輸入技術快速進步,語音輸入、圖像搜索以及智能硬件技術的成熟,新的移動搜索方式將快速崛起,移動搜索方式將走向多元化。二維碼搜索將得到廣泛應用,語音搜索逐漸成為智能手機的一項基礎功能,圖像搜索拓展移動搜索新方向。

二是移動搜索入口之爭將持續從軟件入口到硬件入口,從瀏覽器到操作系統置頂欄,從APP到網頁搜索,移動搜索入口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有“用戶的使用頻次”、“分發內容的能力”、“用戶開機後多快接觸到”,入口之爭,爭的還是用戶使用頻率與時長,是用戶習慣的比拼。移動搜索每種入口方式都曾經佔領過入口高地,但是隨即被下一波浪潮超過。目前用戶習慣尚未成型,因此移動搜索入口競爭會持續。

三是搜索價值滲透到O2O領域,連接人與服務搜索用戶需求非常寬泛,不同於垂直應用的聚焦,也不同於地圖類應用的使用低頻次,幾乎所有的用戶需求都能在搜索入口找到答案。移動搜索在場景層面的優勢基礎,正在逐步滲透到O2O領域,把“需求用戶”轉化為“消費用戶”。基於搜索請求與LBS服務相結合,產生生活服務、在線教育、數字娛樂、金融理財等領域的O2O應用,更全面地滿足用戶的移動消費需求,而移動搜索的智能分發特性,可以將潛在的用戶需求與中長尾的商戶直接對接,連接人與服務,打造一個包含最廣泛用戶和中長尾商戶的移動O2O生態圈。

四是應用內搜索將成為移動搜索亟需探索領域原生APP的本質就是“功能+數據”,是一個個信息孤島,不同應用之間的數據很難被抓取,實現數據共享很難,封閉的運行環境與互聯網開放的環境相背離。而移動互聯網的內容更多地集中在原生APP中,而非移動站點,APP的封閉性使得移動搜索的搜索內容檢索受限。如何對APP內內容進行檢索,是眾多綜合搜索公司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方向。應用內搜索不僅僅需要開放應用接口實現對應用內的數據的搜索,同樣也需要對APP的功能進行調用,而不單單是“Open in APP”。移動搜索引擎、瀏覽器、應用商城都在嘗試應用內搜索。

總之,搜索領域格局已定,而搜索內核正由信息向服務延伸,大數據價值進一步被肯定。隨著技術的快速更迭和服務的全面創新,搜索領域將釋放出巨大的變革力量,構建服務的連接和聚合平臺,並形成更有活力的商業生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